新奥尔良印象3_风闻
晨枫-军事撰稿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020-01-25 02:37
开始贴这个系列的时候,还是春节前。正好撞上武汉封城了。当然,风花雪月的事情一下子没了兴致,就搁下了。一直到现在才续上。前面两段在这里:
新奥尔良印象1 新奥尔良印象1 评论 5 国际
新奥尔良印象2 新奥尔良印象2 评论 7 国际
=========================================
巴吞鲁日是路易斯安那的首府,但新奥尔良是路易斯安那的中心。从这里一直到巴吞鲁日,沿密西西比河两岸有很多种植园,蔗糖经济是当年南方经济的大头。据说当年路易斯安那的巨富占美国的一半以上,那当然是南北战争、工业化之前的美国。到了新奥尔良,当然要出城去看看种植园。
沿河有很多种植园,大部分现在都开放。原来的主人早就不住在这里了,田园也早就卖给大公司集约经营了,剩下的只有无人的豪宅,现在大多划为各自的历史文物基金管理,靠旅游维持。最有名的是橡树巷(Oak Alley)和劳拉,从新奥尔良开车大概一个小时就到,也可以跟旅游车来这里。这里附近还有很多名气没有那么大的,像St Joseph、Whitney、Evergreen,都不错,尤其是Evergreen。但要是对种植园史没有特别研究,看多了,就和到欧洲看教堂一样,到后来也就无感了。再说时间也不够,每个种植园两三小时肯定是要的,加上路上时间,一天两个也就差不多了,别太贪,别想一网打尽。
橡树巷的特色就是那好多高大繁茂的古老橡树,看着像《指环王》里的老树精一样
这些种植园的格局都差不多,沿河的开面比较狭窄,但向河岸深处的进深很深,狭长的一条。密西西比河是水运要道,沿河的土地最值钱,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运河码头/仓库也一样,沿运河一侧只有狭窄的正面,但后面长长的一条。
主人居住的花园豪宅在靠河的正面,这是种植园的脸面,也是来客造访和主人迎客的好地方。这花园就不是现在的概念了,可以有中国城市的公园那么大。进去一点就是奴隶居住的连排木屋,现在当然都是奴隶史博物馆,再往外就是礼品店、饭店的地方了,有的还开设和民宿,供游人体验种植园的生活。更往外才是田地。
甘蔗好种,但榨糖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工厂,也不是谁都有使用机器的技术。种植园一般几家联合起来,一起造一个榨糖厂。有的种植园自家有一个榨糖厂,还给邻家收费使用,那就赚大发了。如今新奥尔良城外密西西比河边还有美国最大的糖厂,据说产量占全美国的一半以上?
这些种植园很多都是在路易斯安那购买案后不久建造的,第一代主力是从海地流亡过来的法裔。他们也带过来甘蔗种植和榨糖的技术,以及蔗糖营销的经验。这些法裔种植园主在感情上与法国更加亲近,孩子经常是送到法国读书,长大后在法国某事,这里是作为远方的老家对待的。除非回来休假或者接班,一般很少回来。
但美国化从北方蔓延过来,盎格鲁-撒克逊影响挡也挡不住,法裔种植园主逐渐离开了这里。不过奴隶制没有离开,最后当然是南北战争。但据导游说,劳拉种植园后面的奴隶小屋一直到1977年还有奴隶后代居住,现在当然没有了。这很令人震惊,毕竟那时已经是南北战争100年后了。
据导游说,尽管早已解放,很多黑奴并无其他技能,加上南方隐性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出去也找不到工作,只能在种植园继续干下去。这些地方的居住是免费的,吃的是自己出产的,报酬是代工券,可在种植园内的合作社使用,也可以兑换成现金。合作社里日常用品应有尽有,但价格比外面高。黑奴后代继续在这里购物,一半是出于便利,一半是是出于惯性。
最后一代黑奴后代离开这里后,小屋就废弃了。很多现在成为堆放杂物的地方,只有部分修复出来,作为博物馆开放。
不过种植园里干活的黑人不都是黑奴。早在西班牙统治时代,法律就规定,基督徒不得把基督徒收为奴隶。在西班牙统治下,所有人都必须是基督徒。所以从纸面上来说,黑奴已经不存在了。这当然是荒唐的,因为黑奴肯定还是种植园的劳动力主体。不过他们都是有“合约”的,所以“自愿”不要钱干活,这不就没有问题了?
不过西班牙法律也规定,基督徒周末不得工作,必须用来专心忏悔和祈祷。但种植园主怎么可能让黑奴在周末闲着呢?于是周末干活就必须给钱,这使得黑奴有了积蓄。有些人吃光用光,也有一些人积攒起来。攒够了,就自赎自身,甚至把相爱的人和孩子也一起赎买出来。这就是“自由黑人”的来历。他们中很多人尽管赎买了自身,但依然在种植园上工作,所以种植园里的黑人不光是黑奴,也有自由黑人。
橡树巷是新奥尔良附近最有名的种植园,就因为这里连片的参天橡树。橡树在美国很多,橡木家具是很美国的东西,但南方的橡树特别高大茂盛,发达的树根盘根错节,很像《魔戒》里的老树精,看着很有味道。不过据说自家院子里这东西一多,打理特别麻烦。
从河边伸出的小道两边是两排参天的橡树,小道深处是浓荫中的豪宅,这是这里的招牌景致,确实震撼。主楼是当年流行的希腊复兴样式,实际上是从文艺复兴时代帕拉迪奥风格演变过来的。对称格局,中间是前后通透的走廊和上下的楼梯,两边的房间完全是对称的。规规整整,大大气气,但实际上属于缺乏想象力的土豪风格。房内不准拍照,家具都是后来收集的,来自那个时代,但不是这里的原物了。
室内只有导游带领下的游览,不能自己进去。好在每隔15分钟就有一班,周转挺快,排队也不长。从二楼阳台上,可以从茂密的橡树枝叶中看到小径通向密西西比河边的堤岸。当年这里没有河堤,可以直接看到河面和对岸。防洪的河堤是一战前后才造起来的。
可以想象当年种植园主优雅闲适的生活,难怪他们对粗鲁的北佬竟敢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怒火万丈。不过法裔种植园主在南北战争中的态度实际上没有英裔(比如弗吉尼亚、南北卡罗莱纳、佐治亚那些地方)坚决,事实上在美国化的侵蚀下,很多法裔种植园主已经把这里出手、离开了。
劳拉种植园是不远的另一个有名的种植园
劳拉种植园离这里很近,这是很典型的Creole种植园,而不是希腊复兴样式。劳拉是最后一代女主人的名字,她把这里出售后,嫁人、搬到芝加哥去了。但她怀念种植园的时光,写了一本书,以后成为南方种植园史的重要史料,这也是这里复建的基本依据。劳拉把这里出售后,后任主人打理不善,加上种植园经济已经式微,所以逐步荒废,主楼也几近废墟,是近些年在基金会的努力下,重新修整的。劳拉祖母的居所当年也是豪宅,就在同一个庄园里,如今依然是废墟状态,还没有轮到这里的修复,也不知道终于轮到的时候,建筑还能不能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