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胶片和数码这么感兴趣,那我再多说两句,技术和情怀真不可兼得_风闻
云胡不喜-2020-12-22 19:26
【本文来自《还在吹胶片优于数码?八成是不拍照的人,只是喜欢谈论拍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理科刀疤男 搞艺术!这你知乎链接跟我的观点基本一致: 我回复另一个人就说了: 天文望远镜靠光学放大,像素差点无所谓, 这哈勃只有800万像素印证了我的猜测…. 还有,哈勃是很早就有了,那会感光芯片技术可能还比较垃圾,无法搞一亿像素…我不信人类如果发射新的太空望远镜, 像素依然只有800万…
你说胶片像素的确比数码小? 那就完事了,后面不用讨论, 胶片解析力比数码强实锤, 说多都是废话
胶片分辨率没有数码高,不是像素或者说卤化银颗粒没办法做小,而是再小无法成像了。现有胶片分辨率是摄影场景下的最优解,技术路线决定的。
摄影时,自然光强下,在很短快门时间、很小的相机光圈内通过的光子数量不多,能接受光子发生变化的卤化银分子很少,不足以构成图像。胶片为什么要经过显影、定影过程?显影时,一个卤化银颗粒里如果有已经反应的银离子,称为显影核,会起到催化作用,使得整个颗粒的卤化银分子都快速还原为银变黑,这个放大作用是10-100亿级的,才能形成可分辨的像素。定影则是中止反应去除未还原的卤化银颗粒,不然迟早没有显影核的颗粒也会还原。
形成足够显影的核需要接受到的光子有一个阈值,一个卤化银颗粒,达到了就经显影放大为黑色保留,不够就会被去除留下透明。每个颗粒就是一个像素,非黑即透。所以,胶片显影成像过程其实是数字的,只有0/1。有趣的是,数码相机这个过程反而是模拟的,光子激发电子,数量对应,电流有大小,每个像素可以有灰度。数码感光也有阈值,需要大于噪声电流,这个阈值比胶片低,还有手段如SOI技术可以再降。爱因斯坦因发现光电效应获诺奖,或许可以叫数码相机祖父。
为了达到这个阈值,卤化银颗粒必须有足够面积来接受光子,不能太小,所以高速胶片颗粒就必须更大。这就是光圈、快门、感光度(ISO)摄影三要素的原理。其实还有个不大提的要素是光强,可以用灯光、灰镜等做有限调节,或者凌晨黄昏辛苦蹲守。
光刻胶是完全不同的使用场景,通光面积、光强、曝光时间都差数量级,靠增大其它三要素来降低ISO值提高分辨率,ISO值比普通胶片低千百万倍,平时放深色瓶子里保存就好,摄影场景下完全无法感光。
胶片、数码记录信息的最小单元都是像素,色彩不过是像素为基础组合出来的,成像归根到底是分辨率问题。胶片像素更粗糙,每个像素只有0/1,同一胶片感光度不能调整,从底子上是不可能比数码成像更精准的。底层技术原理决定,没必要争论了。
其它的主观感受,类似铁匠手打工具和机加工生产的工具,喜欢前者的质朴是情怀。情怀这个东西不是技术问题了,也没有标准,不用真伪来衡量也就没有对错。或许,儿童画是个更能反应情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