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一个“灾难”制度选了200多年总统,为什么改不了?_风闻
潜入_DiveIn-潜入_DiveIn官方账号-水很深的话,我们就潜进去看看究竟2020-12-22 16:03
上周,本届美国总统大选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混乱与争议后,最终还是迎来了选举人团投票,拜登斩获306张,这才算是正式拿到了白宫的入场券。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8年前的2012年,那时候的唐纳德·特朗普还只是一个做生意的,他在那年的美国大选夜发了这样一条推特,说选举人团制度对一个“民主国家”来说是一场灾难。但4年后,特朗普恰恰是托这个制度的福,才能在输了希拉里将近300万普选票的情况下,当上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嘴上不说,实际上也没能逃过“真香定律”。不过今年啊,特朗普依然比民主党对手少了几百万普选票,却没能借选举人团再赢一次。每逢美国大选,选举人团这盘冷饭就难免被炒起来。这东西什么来头?到底是不是“民主的灾难”?本期“看你美”,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已经200多年没变过的“古董制度”。
有一说一啊,美国选民在11月的大选日投票,的确是“一人一票”。一张选票上出现的总统候选人,像什么说唱歌手之类的独立候选人,说白了就是些搞笑角色。在两党制已经固化的美国,如今能当上总统的,只可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两人,实际上就只给你二选一嘛。这两人呢,我们先叫他们小蓝和小红。
而在大选日之前,两党已经在各州先备好一批党员,组成一支队伍,这就是潜在的选举人团(Electoral College)。以小蓝和小红为例,他们身上分别捆绑着各州的蓝队和红队。
大选日当天,选民先“一人一票”投给小蓝或小红,然后计票,谁拿到了多数选票谁就算在这个州获胜。这个普选步骤完成后,蓝队和红队就正式开始发挥作用了。
在几乎所有州以及华盛顿特区,假设小蓝赢了普选,那么蓝队就顺理成章成为这个州的选举人团,接下来就没红队什么事儿了。(素材注: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州例外,按照普选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
大选日结束以后,各个州的选举人团聚在一起,再次“一人一票”。这一阶段的总票数一共538票,所有州的蓝队和红队把票加一加,哪一方的票数大于等于过半的270票,哪一方的候选人就当选总统。
不过如今啊,这一步其实就是走个程序,因为蓝队和红队的成员,都是两党精挑细选、长期为本党服务的忠诚党员,必须宣誓投票给各自党派的候选人,说白了就是工具人嘛。通常来说,在大选日各州的普选计票完毕后,选举结果就已成定局。当然了,也不排除极少数选举人因为闹情绪或者手滑等原因而“反水”,成为“失信选举人”。以4年前为例,按照各州的统计,特朗普和希拉里各应该获得306和232张选举人票(今年的结果正好反了过来),但因为出现了几个“失信选举人”,最终两人的票数分别为304和227。今年没有选举人“不老实”,并且在美国历史上,“失信选举人”从未改变过大选的最终结果,所以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
那为什么说美国大选不是“一人一票”的直选呢?这种选举的“间接性”,体现在“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上。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一共有55张选举人票,全美最多。假如小蓝在加州的普选中,拿下了50.1%的票数,那么这个州的55张选举人票都归他(她),这也意味着,即便小红得到了剩下全部49.9%的普选票,这部分票其实就相当于“废票”。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候选人在全国累计得了差不多的普选票,但最终的选举人票相差悬殊的局面。甚至输掉全国层面普选的候选人,也可能拿到更多的选举人票而获胜。特朗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16年,特朗普的普选得票率为46.1%,比希拉里低了两个多百分点(约287万张),但他还是以更多的选举人票数入主白宫。
特朗普这样的“少数票总统”,在美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5次,其余4人是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本杰明·哈里森和小布什。
那么之前提到的538张选举人票,是怎么分配的呢?除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3张外,其余各州的配额,等同于该州在国会参众两院中的席位数。
每州有两名参议员,各有两票,50个州先分掉100票,这是定死的,变数出在剩下435个众议员席位上。
美国众议院的席位数,是“大致”由各州的人口规模成比例分配。美国宪法原文是这么说的,“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我来划个重点啊,这里的“其他人口”,指的就是当时在南方州不属于自由民的黑奴。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在奴隶制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奴隶当然是不能算人的,自然没有投票权。但有着庞大奴隶人口的南方州,可不想浪费掉这些能够作为政治筹码的“工具”,吵吵着在按人口分配选举人票的时候,要把奴隶算进去,不然就不加入联邦。
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美国“重量级国父”詹姆斯·麦迪逊就阐明了,美国当时最大的政治分歧,不是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分歧,而是北方和南方之间分歧,完全是关于奴隶制的。
在那场闭门会议上,来自北方的詹姆斯·威尔逊则提出总统选举采用全国普选制,那作为南方人的麦迪逊就不乐意了,说奴隶不能投票,所以蓄奴的南方在全国普选中基本上都会失败。于是南北两边就讨价还价,最后决定每个黑奴可以算“五分之三”个人头,就这么“愉快地”妥协了。
至于有选举人团制度的拥护者说,这个制度建立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平衡大州与小州的权力,那实操起来效果可不怎么样:美国前9次总统选举中,有8次是由来自南方州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主候选人获胜,弗吉尼亚在美国建国之初的几十年里,一直是人口排前三的大州。并且纵观美国历史,只有三个来自小州的候选人当选过总统:扎卡里·泰勒,富兰克林·皮尔斯和比尔·克林顿。
美国法学界泰斗、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阿希尔·阿玛尔(Akhil Amar)直说了,选举人团制度有着一个肮脏的起源,“深深植根于建国者为适应奴隶制所做的努力”。
时至今日,美国媒体依然热衷于口诛笔伐选举人团制度。美联社说,这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妥协”。CNN描述道,这个巴洛克式的制度,充满了古旧的怪异;Vox新闻网更形象,说这是个“拼凑而成的弗兰肯斯坦怪物式的制度”。
两百多年以后的21世纪,美国虽然早已没了奴隶制,黑人也能投票了,但在选举人团制度下,美国不同州的选民,在总统大选中投出的一票,其分量也大有不同,选举人票的分配依然不公平。
我们不妨这样计算,用每个州的选举人票数除以该州的人口数(以万为单位),再乘以100,得出各州选民的投票“含金量系数”,排名第一的怀俄明州高达5.26,是末位的得克萨斯州(1.31)的4倍多。为何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刚才提到的,因为每州各有两个参议员席位,所以这两票,让很多人口稀少的小州的选民更有话语权了。不过啊,即便是剔除这两张选举人票,各州选民的“含金量系数”依然不尽相同,比如,罗德岛州就高达1.88,而蒙大拿州只有0.93。同样是美国人,同样是“一人一票”,凭什么这个州的约翰就不如那个州的麦克?这“民主”吗?这不“民主”。
关于选举人团制度的另外一大“硬伤”,我来给大家讲一个亲身经历:上届美国大选的时候,我在加州的一所保守派学校念书,身边不少同学和老师都是支持共和党的,有人就私下跟我抱怨说,虽然自己投了特朗普,但这票等于白投,因为在加州这种传统“蓝州”,共和党候选人几乎不可能有戏。
那么问题来了,一些党派倾向分明、牢不可破的“红州”和“蓝州”,在总统大选时其实也就相当于走个过场,候选人压根不愿意跑到这些州举行竞选集会,也不会在意这些州的民众的诉求,反正结果早就定了。而总统大选的主战场都集中在“摇摆州”,尤其是选举人票数较多的“关键战场州”。寥寥几个州的利益,就挟持了整个美国的国家政策,决定了每次总统选举的进程。这可是在有50个州的美国啊!这“民主”吗?这不“民主”。
就在上周,曾经的美国国务卿、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在社交媒体上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废除选举人团制度,就像所有其他职位一样,由普选产生总统。”这话还是在克林顿两口子作为纽约州的选举人投票之后说出来的。
事实上,盖洛普在大选前的9月份做了一项民调,结果显示61%的的美国人支持修改宪法,以普选制度取代选举人团制度,自2019年4月以来这一比例上升了6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资料,在美国历史上,有超过700个修正宪法的提案,是关于改变或废除选举人团制度的,比其他任何议题都要多。
美国宪法修正案,门槛非常高,必须经过国会参众两院的三分之二表决通过,但美国人确实也努力过了,其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发生在1969年-1971年的国会会期。当时,在美国律师协会(ABA)等团体的强力游说下,众议院以339票对70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主张废除选举人团制度的法案,时任总统尼克松也对此表示支持。但到了参议院,这提案不出预料地遭到了36名议员的“集体阻挠”,流产了。这些参议员呢,大多是来自南方州和一些小州的保守派人士,他们认为废除选举人团制度,会降低其所在州的政治影响力。说白了,在这部分政治势力的自身利益面前,美国人“一人一票”普选总统的愿望,怕是要再等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