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一种惯用营销套路_风闻
高飞锐思想-曾高飞,资深产经观察家2020-12-23 08:57
“大数据杀熟”是互联网巨头和资本大鳄联手共推的一种互联网营销手段和套路。当我们明白过来,发现已经深陷其中,除了逆来顺受,或奋起提告,已经没有其他更多选择了——题记
最近,“大数据杀熟”一下子引起了全民广泛关注。
“大数据杀熟”现象之所以被广泛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受众的深度共振——有过电商经验的,都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共同经历;二是传统营业环境和顾客的普遍心理,往往都是平台欺生,没想到互联网平台却是熟客都宰——其实,宰熟客,这才是互联网思维,才是互联网平台的一惯营销手段和套路。
杀即宰,熟即熟人,也就是老客户。杀熟就是宰熟客。这是与现实世界中完全不一样的套路。在现实生活中,老顾客是被卖主格外关照,享受各种优惠;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清楚熟客是谁,才不一样,才有“杀熟”的情况出现,并大量存在——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其实,“大数据杀熟”是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惯用手段,其存在历史悠久,面积广泛。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19年3月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从这个数据推算,已经习惯于在网上购物的年轻人,是很难幸免的。难怪我们共同的感受是现在互联网上的商品和服务越卖越贵了,例如京东、阿里、携程。
“大数据杀熟”,即在同一个平台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老用户要比新用户付出更高的价格。换言之,买卖已经从现实买卖场合的“宰生”变成了网络世界中的“杀熟”。
互联网思维下的互联网平台的这种做法是让人难以接受,也让人倍感不平和愤慨。但各大平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大数据杀熟”情况,我们也是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心大的,一笑而过,认为是商业必然——很多人都付不起那种较真起来的时间成本;较真的,找监管部门投诉,找媒体曝光,甚至把平台告上法庭。
如果有心,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互联网平台是一惯如此,“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他们惯用的营销套路和手段。
从共享单车到现在如火如荼的社区卖菜,每当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诞生,在资本推动下,互联网平台为获得客户和流量,抢地盘,占山头,都拿出小恩小惠,进行低价销售或者贴钱补贴,把顾客拉上他们的贼船。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大鳄和互联网巨头从来不会做亏本生意,他们在获取用户相关数据,培养出用户使用习惯后,就开始悄无声息地抬价——他们要把失去的,亏掉的,在以后的交易中变本加厉地赚回来——亏钱不是他们的目的;赚钱,赚更多的钱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只是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他们是舍得孩子套狼而己。
其实,这些年,硝烟弥漫的互联网战事,用的都是这种营销手段和套路,我们应该是见惯不怪了。每种新商业模式出现,互联网巨头和资本大鳄都一拥而上,先是拼命补贴,把那些小鱼慢虾一股脑儿地吃掉,形成市场垄断,然后再稳步提价,认真赚钱。
这种做法,确实让消费者和网民头疼不已,由怨生恨,弃平台而去也是常有的事——平台巨头和资本大鳄钱是赚了,实际上却是在透支老顾客的信任,不值得提倡,也让自己陷于恶性循环之中——即提前透支了用户的信任,让用户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弃暗投明。
当然,平台巨头和资本大鳄远比我们聪明,让网民和用户无奈的是,当我们醒悟过来,才发现,原来那些可以多样选择的平台,也包括线下实体,已经被平台巨头和资本大鳄挤垮了,剩下的,我们只得逆来顺受,或奋起提告,没有其他选择了——看来也许只有监管,才能解决这个互联网思维下让人无奈的问题。
2020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