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倒阿里的从来都不会是二选一_风闻
财经新知-深度财经观察,记录中国新经济力量。2020-12-24 22:36
©财经新知 原创
作者 | 魏宇奇 编辑 | 汉卿
1982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马云名落孙山,1分的数学成绩让马云备受打击。不过,这段悲催的经历,并没有就此结束。
高考失意之后,马云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老板以马云又瘦又矮,长相不好为由残酷的拒绝了满腔热情的马云,他的表弟却被录用了。
马云的智商和皮囊受到了直击灵魂的拷问。
但马云没有就此放弃,第三次参加高考时虽然数学成绩涨到了89分,但总分离本科线还是差5分。恰巧杭州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马云被破格录取。
如果没有从12岁起就每天用袖珍收音机听英文广播,如果没有在西湖边为外国友人充当翻译的积累,这个破格录取的机会不会是马云的。
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录用后,马云不仅在成绩上稳坐系内前五名,还当选学生会主席,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
在美国看到互联网行业大有可为后,马云回国创办了中国黄页,随后来到当时国内的计算机圣地北京,推销他的中国黄页。
但“全中国最大”、“信息最全”的描述配上“不像好人”的长相,又让马云碰了一鼻子灰。在央视专题片《书生马云》的最后,他望着窗外的灯火说到 “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
十年后,阿里巴巴的B2B业务不仅活了下来,还成功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集团也在2014年登陆了纽交所,马云因此登上了首富宝座。
不管是全社会高歌赞扬之时,还是屡屡被监管之际,在阿里巴巴以及马云个人身上,想要非凡的回报,就必须付出超出常人的代价的真理,已经被证明了多次。
薛定谔的二选一
如果抛开阿里这个主体不谈,垄断一词在语义上其实只是个中性词,它的语义是「排他性控制」和「独占」。
这个词放到经济市场上包括很多内容,主体可以是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个组织,控制对象包括技术、产品或者市场、资源等。
而**分别出一个人或组织是否带着恶意去垄断,比批判垄断者本身更加重要。**所以在说阿里是否构成垄断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一个问题,在情况复杂的经济市场中那种垄断是自然而然的,那种又人为排他性的。
比较显而易见的是带有强制色彩的垄断。你虽然知道《三体》的商业价值巨大,但奈何导演张番番在2009年就以极低的价格从大刘手中签下了《三体》的版权。这让任何人、公司想将《三体》搬上荧幕都必须和张番番合作,即便他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要求——必须让作品评分常年不及格的自己当导演。
如果说版权、专利的垄断有赖于人为立法加以维护,那自然资源、历史传承就带有天然的强制色彩,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只在西安,孔子的老家也只在曲阜这个四线城市。
另一种垄断就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自然而然形成了垄断的结果。
微软虽然没有反对过任何人做PC操作系统,但市场上仍然是微软一家独大;腾讯也没说过不让其他人做社交,但去年罗永浩、王欣、张一鸣的“三英战吕布”虽然场面热闹,最后还是闹了个寂寞。
阿里的情况与微软、腾讯有微妙的不同。
一方面,在阿里占据了国内电商市场近六成份额的情况下,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已然不多。如果仔细梳理一下阿里之后的电商巨头,会发现他们没有一家的模式适和阿里相同的,不管是规模较大的拼多多、京东、苏宁易购,还是沦为other的唯品会,都是如此。
因此阿里的“垄断”既有市场份额导致的自然而然的成分,也有先抓住机会的时间优势。
不同之处在于,阿里在自然因素之外,推出了二选一,而二选一对社会的整体影响是弊大于利的。
阿里公关掌门人王帅在回应二选一是曾给出过这样的回应,“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且会起到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
不可否认二选一具有提升自身竞争力,打击竞争对手的效果,但对阿里来说这种手段其实与自己存在冲突。
张勇曾说过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不会变,但在二选一之下,阿里的生意好做了,商家们的生意却难做了,毕竟失去全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对任何一个商家而言都不是好事。
阿里之所以会因此被查,其实也不只是因为收到了举报,因为京东在2017年就在北京高院起诉天猫、阿里巴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比这更关键的在于,在经过近期的一系列时间之后,监管层面对阿里在社会中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阿里这个主体庞大到足以影响到全社会时,它的二选一就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了。一个鲜明的信号是,在电商之外,也曾传出过阿里旗下的菜鸟物流要求商家在电子面单上只能在它与拼多多之间选一个,同时菜鸟物流和顺丰之间也早就动用过二选一的手段。
远去的首富
风波中的马云已经许久没有露面了,但江湖仍有它的消息。蚂蚁被约谈1个月后,阿里被行政顶格处罚,筹备中的湖畔大学云南分校也被叫停。就连马云的百度百科上,也还挂着亚洲首富的头衔。
首富的头衔未必是马云想要的,他曾说过历朝历代,首富都没什么好下场,“枪打出头鸟。”
其实首富虽然不止马云一个,但有好下场的也并非没有。
说到垄断、首富头衔,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都是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前辈,甚至远胜于后者。
生在美国高速发展时代的洛克菲勒,一生只做了两件事,进入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石油行业,用垄断赚钱。
从1863年到1882年洛克菲勒完成了在石油行业生存下去的基本功,随后就在他的律师多德的帮助下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概念,并在此指导下动用了包括威胁在内的各种手段合并了多家厂商。
据统计,仅在1872年的2月17日到3月28日这短短39天里,他就一口气吞掉克利夫兰26个竞争对手中的22个。同时还创造了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的疯狂记录。
洛克菲勒能创造疯狂记录,固然和他使用的非常规手段有关,同样也离不开石油行业的糟糕现状。
由于过度投资,当时美国石油行业内90%的炼油厂都在亏损,整个行业都有崩盘的危险。如果有人在此时说“嗨,老兄,把工厂卖给我吧”,这个人自然会被奉为座上宾。
洛克菲勒的快、准、狠和毒辣的眼光是相辅相成的,是不是有些熟悉?对于曾经没人相信的互联网,马云常说的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同时他还忽悠蔡崇信加入了阿里巴巴,说服孙正义为阿里巴巴送来了6000万美元救命粮草。这番操作,如果马云的眼光与手段有任何一样拉胯,历史就会改写。
在洛克菲勒的操作之下,标准石油公司不仅死里逃生,还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商,垄断了当时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洛克菲勒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石油大王”、“世界首富”。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被联邦法院判处解散,被分拆成34个独立的公司。尽管这些公司仍在继续着标准石油的传奇,但已经无法与曾经的“托拉斯”相比。
洛克菲勒本人也在反垄断浪潮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那些被他曾经用非常规手段对待的石油老板们在媒体商控诉着他的罪行,这让他的声望跌到谷底。
洛克菲勒这时候的操作和他兼并这些石油工厂时一样快、准、狠,且毒辣的眼光。他不仅大搞慈善,还让很多突出成就刻上了洛克菲勒的烙印。比如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根除了长期危害美国南方的钩虫病;资助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一批日后享誉全球的名校,据统计洛克菲勒在慈善方面投入了约5亿5千万美元。
他本人的风评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以至于成为了国内成功学、为人处世的学习榜样,《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更是一版再版。
结语
与石油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的历史虽然较短,但影响力不输前者,洛克菲勒和马云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被推上风口浪尖也是情理之中。
关键在于,不管是洛克菲勒还是马云,他们头上戴的是王冠都早已标好了加码,想要戴好这顶帽子,就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主动付出时迎来的是鲜花与掌声,而被动时则刚好相反。
在烂尾的权游中,争夺铁王座的人都付出了或多或少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