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法】该从什么角度吐槽抗日神剧?_风闻
死理性派-死理性派官方账号-“死理性派”是一种信仰,致力于从荒诞中寻找理性,从虚无中看到……2020-12-24 13:51
对抗日神剧的吐槽比抗日剧本身要精彩得多,它甚至本身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网络亚文化,这里面值得挖掘的东西很多,我今天想只谈一点。
根据我的观察,网友们吐槽抗日剧的角度主要有几点:一种观点认为抗日剧把八路军/解放军战士弄得太假了,在剧中我军火力强大,物资充足,甚至还有各种黑科技和特异功能,而日本人则显得极其弱智,呆头呆脑。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从史实的角度出发,神剧侮辱了当年的那些苦战的士兵们。
另一种观点也认为抗日剧弄得太假了,只是认为假在妆容。在剧中,我军男兵们的衣服一尘不染,女兵个个面容姣好,妆容精致,穿着高跟鞋还能在战场上穿梭,这明显不符合史实。
还有一种观点也认为抗日剧太假了,只是认为抗日剧把我军官兵弄得太粗俗了,军官张口闭口就骂人,士兵穿着也很土,看上去比较缺乏教养。而国民党军官则人均大学毕业,谈吐优雅斯文,国军士兵的军装挺拔帅气…这也是不符合史实的。
一般来说,这三种观点批评的不是同一个剧,但他们批评的对象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日剧,而且都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编剧和导演个人的智商问题。
不过我觉得,个人因素或许有,但肯定不是主要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抗战剧容易过审,这导致了抗战的框架所要承载的题材过于复杂,包括言情、偶像、武侠、科幻、情感、搞笑、战争、动作、悬疑等等。抗战毕竟是一个特定的战争事件,天然不适合作为很多现代题材的大背景,但电视剧的受众却是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要反映当代人的情感偏好和需求。从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年代,到如今的21世纪,中国社会从器物层面到思想观念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强行把两个时代凑到一起,任凭编剧再天才,也很难做到无缝衔接,这就使得抗日剧总是显得极其别扭和不自然。人们会感觉,剧中的人虽然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像是现代人,但总是让自己感到有无限遥远的距离。
不过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批判的角度,网友们不论从什么角度批评,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不符合史实”或“侮辱先烈”。这就很有意思了,电视剧是现代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所遵循的是商业伦理,在商业伦理看来,电视剧好坏的标准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消费者是否满意就是最高标准,消费者满意的标准一定是为己的,比如说这电视剧满足了我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认知需求等等。而消费者的需求也一定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喜欢追求史实,有的不喜欢,但“不符合史实”的这个批评显然是在暗示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就应该反映史实(而且是教科书里定义的史实),“侮辱先烈”的这个批评同样是在暗示“先烈”才是评价电视剧的重要尺度。也就是说,网友们的话语其实是(不自觉地)在批评电视剧没有更好地发挥政治教化功能,没有实践好“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念,似乎很少有哪种观点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消费的主体或者文艺作品的欣赏者,从自己的视角、自己的需求去表达偏好。当符号短缺时,许多需求都会涌到那极少数尚且还可以表达的符号面前,这跟1968年捷克民众将自己的改革需求都说成是杜布切克的主张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