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圈,每天都有100万人在假装谈项目_风闻
一起拍电影-一起拍电影官方账号-2020-12-24 12:30
作者 / 吕世明
“CEO 、COO、 CXO、出品人、独立制片人、独立发行人、独立出品人、海归导演、五线艺人、某一线明星的发小、张导他二舅、王导的御用枪手……”
电影圈,每天都有100万人在假装谈项目。
有的,为了生计;有的,是无用社交;有的是在麻痹自己。
对于所有人而言,电影圈仍然是无数人打破头都想融入并参与的,无论真假能够有效参与到其中都有无限的快感。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电影项目可能都要在饭桌上敲定,在此之前或许是一次次的咖啡厅小聚。正如其他生意一样,在饭桌上、咖啡厅里面似乎就存在了无限的可能性。
和其他生意不同的地方是,在电影圈,即便是从业者想判定对方身份的真伪也是非常困难的,但大多数人都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参与一些局,大多数人自己可能也是揣着一两个不那么成熟、仅有一个概念的项目去赴约。
有人说,在中国的餐饮局上,除了情侣打情骂俏,其他的目的可能都是在谈项目,那么电影更是如此。
中国电影项目十个项目十一个坑,
第十二个正在挖
“轮到你能听见和触及到的项目,可能十个项目十一坑,第十二坑正在挖。”
一位从业者和拍sir语重心长的说,如果一个在帝都&魔都处于影视行业中心的从业者,进入行业一年后没有参与到任何项目饭局的话,原因可能只有他实在太不爱社交和加陌生人了。
事实可能真是如此,即便不处于风暴的最中心,仍然是可以感觉到风暴的威力,但往往风暴的最中心反而是风力最小的,当我们都冷眼旁观看到一些项目的风险和不靠谱,处于迷局中心的人,往往会很难自拔。
小李在去年国庆后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加入到帝都的一个影视公司,虽然算不上专业100%的对口,但也很希望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有所作为,毕竟影视行业对于他的吸引力是很巨大的。
不过事实的情况一点点也不乐观,跟随老板参与的几次项目宴会,要么就十分的寒酸、要么就是连他一个白丁都觉得不靠谱。
可是无论是他还是公司的领导,都很珍惜每一次看来摇摆在靠谱和不靠谱之间的见面,甚至都无法确定此次行程到底由谁埋单,在席间对方未必只有一个项目,往往会罗列出数个项目。
“所以说十个项目十一坑,因为每次在谈项目的过程中,往往会夹杂着一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未必所有的项目都是假的、都是不靠谱的,但是对方是否有这个资质是最难判断的。”
其实最令大部分从业者迷茫的是,除了一些具有多年行业履历的朋友之外,大部分人是无从知晓每一个环节上的问题和陷阱。更何况大部分从业者其目的更多是利用自己的人脉累计和关系,在摆脱公司的束缚后,迅速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如果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和概念,那么所有人更多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项目的根基是很难确定的。
电影圈在固化?新人扎不进来的
其实目前内地电影项目的泛滥根本问题并不在行业的混乱,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行业的封闭性。
“顶级项目只会在顶级流动,大玩家分配大项目,人家原来都是一个公司做一个办公室的,面对面、脸对脸一起共事三五年,或许还是高中大学同学,都是一个圈子的人。”
仔细观察一下,目前在内地影视中高层“混迹”的行业大佬,大家几乎都在十年前甚至更早有广泛的交集,这种情况在政商界非常普遍,在影视行业并不奇怪。
中国电影的矛盾可能永远都有供需方面的矛盾,同时在供给层面,也存在了很多人想挤进了,很多人并不愿意跑出去的情况,跑不出去的人总会想着用其他人摊薄自己的风险、总会希望可以把自己被套牢的份额转嫁出去、总是假想自己也有朝一日获得上升空间。
不管真假大家手里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项目和资源,这些资源并不具备在行业内可以流动的可能性,因为大量的资源都汇聚到了头部项目和国家队那里,留到中下层的项目,是不完全具备完整的可操作性,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但这部分资源仍然需要套现和转移风险,这可能是目前内地影视行业项目仍然泛滥的原因之一。
“我找一个人不成,我多撒网总会有人上钩。”
估计怀揣着梦想的人,大体都会遇到这样的人,这里当然不是指那种低端的拿不靠谱协议哄骗普通散户的从业者,更多还是那些觉得自己已经进入到行业,觉得自己可以深度参与行业,而真正融入到行业的“菜鸟投资者”。
正因为圈子的封闭,让很多刚刚有意投资电影的“金主”无从下手,也会让很多想融入圈子的年轻人报国无门。这些人要么是没有章法、乱投一气,要么是永远只能在行业底部厮混,造成大量的人才堆积和浪费。
不过这并不妨碍从业者中的“大忽悠”拿着项目去假装谈,可能他们心里也没有底,可能也是在给自己找一个机会,可能他们也是在释放一种若有若无的信号,表示自己仍然处于在行业中,没有被行业所抛弃。
“毕竟我手里还有资源、还有项目,只不过我们双方面在很多层面谈不拢罢了”。
也许很多天天谈项目的从业者并不承认,但事实上大家更多还是想留下来获得一个机会,尽管他心知肚明这个机会非常渺茫,但仍然留存一份幻想,这一点和找到他(以及他找到的)的人是如出一辙的。
完全将影视行业的圈子封闭,将这个行业仅仅留给一部分人玩,看起来是有极强的“凝聚力”和“专业度”,但对于行业健康发展和吸引各方面的投资和人才,在长期来看,并不可行,甚至是和行业发展背道而驰的。
谈项目的本质是想法、信息交换,
从业者都需要经历
其实通过今年疫情的打击,大家对于行业的珍视程度在提高,特别是复工后内地一些影片的票房表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行业会更好,而且也的确是需要更多的国产片在日后站起来。
真的希望在星巴克漫咖啡就随随便便敲定未来十亿、二十亿的爆款项目,拍sir和所有从业者可能现在自己都不太相信。
说有100万人在假装谈项目,可能问题在于无论两方面如何熟悉,在不同的项目上,大家能够提供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双方面能够找到关系也会以因时间和各自同期项目的差别存在分歧。
通俗一点说,很难有两个公司(或者两个人)在不同项目周期内做到100%的匹配。
熟悉的公司尚且如此,那么大部分处于行业边缘的人更是很难将所有的信息和盘托出,更何况他们手里并未掌握到真实有效的信息,所谓的谈项目更多还是在对方相互的试探和“盗取信息”。
即便如此,对于所有人而言,沟通仍然是第一位的,这可能是快速融入到行业的首要方式。毕竟如果一直都抱着“不信任”和完全放弃的态度,大家甚至在未来真正遇到机会的时候,可能基本的沟通技巧和方式都不能使用。
其实从业者无论以何种方式进入到行业,无论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对于其自身都应该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都是可以在未来遇到更重要的项目是,可以转化为有利的知识储备来应对。
同时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项目,他其中还是会掺杂着一些有效&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也是错过一些未来重大项目的契机,每一年时不时出现的黑马往往可能都会存在于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项目书之中。
无论是新人还是资深从业者,在行业中是无法避免和同业者有沟通和接触,这种沟通接触很多都会涉及到项目的洽谈,沟通的技巧在不涉及到利益的情况下是很难有进步的,反而是需要更多的“吃亏”和“上当”才会让大家学到更多的东西。
当然怕sir并不是鼓励从业者盲目的也去假装谈项目,毕竟大部分人是很难抵御诱惑的,不能否定很多的“假项目”真的具有诱惑力,一些人也容易头脑发蒙、误入歧途。
能够在一些有明显问题、一些隐藏危机的会谈中,不断让自己找到行业的规律,获取到更多有效和有利信息。在此层面之上,无论信息的真假,他可能都会转换为对自己更有利、更有价值,这一点以往是容易被大家忽略,同时也在未来是值得大家所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