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回顾(1):英文顶级传播学期刊中的“中国问题”_风闻
新传研读社-新传研读社官方账号-用有趣推倒学术的墙,让传播学得以传播。2020-12-24 10:21
写在前面
从本期开始,我们会陆续推出一系列年度回顾的文章。本期为你准备了十篇我们精挑细选的英文传播学论文,它们有两个共同点:(1)发表在2020年的传播学英文顶级期刊中;(2)探讨了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希望本期推送能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启发,也感谢这些优秀的研究者,通过英文论文的写作,来发现中国问题的价值。
我们为你简略翻译了每篇论文的摘要,借此可以窥见其中的内容和价值(它们真的非常有趣!)。同样,如果你希望阅读全文,可以在后台回复“中国”。
祝你圣诞愉快。
NO.1
《跨国流动中的数字劳工:中国留学生代购群体的线上边界工作》
Zhao, X. (2020). Digital labour in transnational mobility: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line boundary work in daigou. New Media & Society.
据报道,目前全球约有100万人从事代购工作,其中有许多是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当地制造的商品。代购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使用微信与客户进行沟通、完成交易。其中,聊天和朋友圈功能则经常被结合使用,以培养客户关系、建立客户信任。在他们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向客户揭示和强化他们作为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的身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代购常见的策略是,定期在朋友圈中向那些潜在的购买者展示自己的个人生活。这些信息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他们日常社会和校园生活的不同方面。通过这些自我表露,他们强调了自己确实在澳大利亚生活和学习的事实。此外,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为代购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增添了个人色彩。这样,顾客就会把自己当成代购的朋友。换言之,研究者发现,“隐私”成为了代购群体的劳动资源,这为“数字劳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NO.2
《两个中国短视频APP的共同进化:抖音与TikTok的平行平台化》
Kaye, D. B. V., Chen, X., & Zeng, J. (2020). The co-evolution of two Chinese mobile short video apps: Parallel platformization of Douyin and TikTok. 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 2050157920952120.
抖音与TikTok是中国字节跳动公司开发了两款APP,其中抖音专注中国市场,TikTok则是抖音的国际版。两款APP在外形、功能和平台可供性层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不过,它们身处完全不同的市场,也被完全不同的社会力量所管制。这份研究通过对两款APP的漫游式分析,考察了这样一个互联网公司如何通过对产品的细微调整,以适应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期待、文化语境和政策框架。这篇文章的基础是近些年来很热门的一个概念:平台化(platformization),并且在此之上,提出了“平行平台化”(parallel platformization)的概念,用以描述同一个互联网公司开发的、本质上功能一致的两款APP,如何在不同市场中“并行”发展。
NO.3
《驯化同性App:中国男同性恋群体Blued使用的交叉分析》
Miao, W., & Chan, L. S. (2020). Domesticating Gay Apps: An Intersectional Analysis of the Use of Blued Among Chinese Gay Men.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借鉴驯化理论和交叉理论,这项研究探讨了在个人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约会APP在中国男同性恋生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研究呈现了三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阶层、具有独特关系状态的Blued用户的深度叙述。该应用程序的地理位置功能增强了年轻参与者的同性恋资本,但却威胁到了另两位中年的、未出柜的参与者。参与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将在Blued上与谁互动,以及这些互动是如何发生的。这些观察说明了用户的交叉位置和他们对Blued的驯化之间的关系。
NO.4
《中国互联网中的话语内卷:阶层、声音和社交媒体》
Sun, P., Zhao, G., Liu, Z., Li, X., & Zhao, Y. (2020). Toward discourse involution within China’s Internet: Class, voice, and social media. New Media & Society.
尽管学术界对中国网络空间的在线讨论有过许多关注,但追踪社交媒体上话语表达趋势的研究仍然很少。围绕着话语权力的概念,本研究阐述了在过去十年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中的表现和表达方式。本研究对2009年(N=1374)和2018年(N=25330)的阶层声音进行纵向内容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交媒体的网络讨论呈现出了一种话语内卷化的趋势。其中,不同社会阶层对互联网的不断增加的使用导致了网络空间中话语权力的持续分化。我们认为,这种话语的内卷化是通过话语表达的不对称性、声音表征的中心化以及网上情感表达的两极化实现的。
NO.5
《抑制网络亵渎:中国社交媒体玷污性语言的网络扩散分析》
Song, Y., Kwon, K. H., Xu, J., Huang, X., & Li, S. (2020). Curbing profanity online: A network-based diffusion analysis of profane speech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New Media & Society.
亵渎,也被称为脏话,指的是使用污秽的语言,并往往与不文明行为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数字空间,国家政府在保护网络文明的理念下积极地审查亵渎行为。本研究调查了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新浪微博中亵渎语言的传播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亵渎可能会影响信息传播的过程,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基于对粗话在线传播过程的理解,这项研究认为,亵渎的病毒性可能并不像监管机构所说的那么严重。讨论分析了在何种程度上内容管制的努力对于培养网上文明是必要的。
NO.6
《中国的“假新闻”问题:探索政府管控之下新闻媒体的网络谣言扩散》
Guo, L. (2020). China’s “Fake News” Problem: Exploring the Spread of Online Rumors in the Government-Controlled News Media. Digital Journalism, 1-19.
本研究考察了中国媒体环境中受到严格控制的"假新闻"问题。通过重点关注不具有政治敏感性的网络谣言,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网络媒体景观中的商业化维度。基于对2016年中国互联网十大谣言的跨媒体议程设置分析,研究表明,尽管政府控制的新闻网站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谣言,他们同时也助长了错误信息的传播。甚至国家官方媒体自己也提出了一些谣言,并诱使其他媒体这样做。
NO.7
《在隐私与移动社交之间协商:中国大学生对于使用地理社交APP的担忧与策略》
Li, H. (2020). Negotiating Privacy and Mobile Socializ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rns and Strategies for Using Geosocial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Social Media+ Society, 6(1).
随着地理社交网络应用(GSNA)的广泛使用,隐私风险显著增加。例如,2018年的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引发了许多用户的担忧。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西方环境下使用GSNA所带来的隐私风险。而在中国,人们对这些问题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检查中国大学生对GSNA的关注、担忧和策略来扩展先前的研究。本研究通过47个半结构式访谈,发现虽然参与者普遍关心GSNA的隐私风险,但只有少数人会采取行动。本研究定位了五类社会隐私问题,其中包括信息泄露/滥用、位置追踪、恶意人身攻击、性骚扰、以及基于用户个体的算法广告;以及三类机构隐私问题,包括信息泄露、信息追踪和监控。大多数参与者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解决他们的隐私问题。相对而言,很少有参与者制定了积极的战略来减轻他们的担忧(例如在不使用应用程序和功能或谨慎使用,以及向应用程序平台报告隐私威胁)。
NO.8
《中国社交媒体中的“sharing”概念:起源、转型与意义》
Zhao, L., & John, N. (2020). The concept of ‘sharing’in Chinese social media: origins, transformations and implication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17.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汉语中的"sharing"一词的概念——“分享"和"共享”——进行了分析。通过互联网档案机(Internet Archive’s Wayback Machine),我们制作了2000年至2018年间32个中国社交网站的截图,并跟踪了"分享"和"共享"的使用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分享有“参与社交媒体”的意思,共享指的则是“技术层面的分享”,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和谐的感觉。分享隐含着人际关系,共享隐含着政治秩序,两者共同构建了微观层面的人际和谐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和谐的交汇点。因此,两种sharing的翻译,成为观察中国互联网的微妙、复杂的视角。
NO.9
《从非玩家角色到他性参与者:中国女性在自由数字市场中的游戏体验》
Liu, T., & Lai, Z. (2020). From non-player characters to othered participants: Chinese women’s gaming experience in the ‘free’digital marke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19.
在全球范围内,主流数字游戏一直以强制性(异性)恋为标志,这使其成为探索性别权力关系的理想舞台。本文批判性地考察了中国女性数字游戏玩家的参与如何在新兴市场的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形态。作为市场机制延伸的本土网络游戏。我们考察了两款游戏的玩家体验:多人在线竞技游戏《王者荣耀》和一款爱情模拟游戏《恋与制作人》。通过对中国女性玩家进行的31次深度定性访谈,我们发现,中国女性的游戏体体现出她们在游戏、恋爱和性爱方面的规范的变化和延续我们认为,这两款游戏不是孤立的新媒体产品,而是更广泛的数字媒体经济的一部分,它为观众和玩家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和线索,来强化性别差异的主导型观念。
NO.10
《中国的AI梦?微信与人民网对于人工智能的公共话语》
Zeng, J., Chan, C. H., & Schäfer, M. S. (2020). Contested Chinese Dreams of AI? Public discourse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WeChat and People’s Daily Onlin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22.
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问题,尤其是在中国,中国政府已经宣布了人工智能强国计划。本研究从公共领域和反公共领域的概念视角,分析了中国关于人工智能的公共话语。具体而言,我们比较了人民网对人工智能的官方叙述和社交媒体微信上对人工智能的公开讨论。我们预计官方观点会受到挑战。使用定性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研究了2015年至2018年间发表的14万篇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章。结果却显示,微信上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话语与人民网上的惊人相似。也就是说,它是由行业和政治行为体(如政府机构和技术公司)主导的。其主要特点是对技术的经济潜力进行了讨论,给予了非常积极的评价,却很少出现批判性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