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法律现状和发展_风闻
遥远的悠悠-大时代2020-12-25 20:51
一、人工智能(简称“AI”)定义能模仿人类思维、行为的智慧机器,AI是人的逻辑能力(分类总结推理判断)、决策能力和机器存储、运算能力,以及大数据的有序结合,三者缺一不可。
AI的运行依赖大数据,没有数据,AI不是无从施展身手,而是根本无法存在,可以说AI就是人机优势互补,对数据收集、存储、分发、加工、使用、处理的全程。
其应用于语音识别、语言处理、无人驾驶、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自身开辟的新领域,和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工厂等改造后的传统领域。
二、 AI现行法律
现在尚无成体系的AI法律体系,2017年7月20日公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是中国AI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战略目标分三步走,提到“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2019年3月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一些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等,列入本届五年的立法规划。同时把人工智能方面立法列入抓紧研究项目,围绕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论证,努力使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努力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AI立法从数据开始,是有内在逻辑的。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公布法律草案。
三、AI立法思路
立法目的:为AI的广泛应用奠定法律基础。
立法目标:保证AI安全、可控。
立法顺序:数据安全是AI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参考分散于网信办等各部门的数据法律、规范性文件、政策文件,制定《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确保数据从收集到处理全链条安全。
通过法律实践倒逼法律成型,研究分析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等已实际应用场景下的AI法律问题,制定《人工智能法》,规定AI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刑民责任承担。
最后评估该法能否解决其他行业应用场景下的AI法律问题,适时修改,如果难以兼容,可能会就不同行业单列章节。
四、对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刑民责任承担的预测
1、不同于自然人、法人,AI不能成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法律主体,其性质上属于财产,将作为知识产权登记在自然人、法人名下。AI名下无法登记财产,也无法承担债务。
2、权利人对AI行使登记(申请确认知识产权)、使用(自用)、收益(对外许可使用,收取知识产权使用费)、处分(转让、抵押、作为公司设立出资)等权利。
3、AI的收益由权利人享有,引发的不利后果由权利人承担,类似饲养的羊驼参加商业活动,报酬归主人所有,羊驼吐口水、咬人导致的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由主人承担。责任承担是AI行业的核心问题,利益冲突很激烈。举例,当自动驾驶导致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那么责任由谁承担、如何分配,汽车企业、AI权利人还是消费者,或者地图导航企业、5G运营商?这个责任是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话,AI公司(如百度)的法人要刑拘吗?,公平责任还是赔偿责任,赔偿责任的话,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连带责任还是按份责任;除归责原则外,还涉及举证责任的分配,这些都需要立法机关权衡AI行业发展和公众权益后,作出具体规定。
五、安全可控的实现和影响
1、AI企业需自查自纠,反复试验验证,确保AI产品、服务安全可控;AI如应用于重要场合,需事先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安全可控评估,第三方机构可能由工信部设立。
2、在技术上,一家公司的AI服务足以覆盖全国,但算法出错、AI失灵的风险也将随之扩散至全国,为实现安全可控,政府天然支持AI行业反垄断,重要细分领域的第一可以生存,第二、第三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