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仁”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大家认同吗?_风闻
爱爱-2020-12-26 09:33
【本文由“行者无疆”推荐,来自《毛泽东:论持久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史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近代以来,与以哲学精神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再一次应证了这一点,并且也证明了自己的生命力。 史学精神的核心是“道”。“道”就是宇宙生命生生不已的流变,常变常新是它的面相;“道”不可执一,执一非“道”。“道”也是“路”,通才是“道”的追求。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鲁迅则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行”就是这宇宙生命打通自身的实践的表示。因此,追求变革的实践是史学精神的鲜明特征。《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可以说近代亡天下的文明危机激活了中国的史学精神,革命与改革成为近代以来的主题正是史学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在危机存亡时刻,突破困境的爆发力是史学精神驱动的产物。
如果说史学精神的古代理论形态表现是阴阳五行学说,那么它的现代理论形态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说史学精神关注人类的现世历史实践,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那么哲学形而上学则蕴含着一个柏拉图式的清澄、高远的理念世界,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其实是以史学精神包摄来自西方的哲学形而上学。它既有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向着天空的无限上升精神,又可以回过头来下降到坚实的大地,从而实现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辩证运动;它以一分为二之刚济阴阳互补之柔,使策略的灵活性与伟大的斗争精神融为一体,引领着中华民族渡过历史的惊涛骇浪,实现了伟大复兴。
史学精神明了江山有兴衰,人事有代谢,历史的发展不会有终点。故生命的流动实践有盛有衰,有质有文。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饱经历史的风霜,而绵延不断。其生命力的发展到了中唐以后,文过于质,渐入生命力衰退的状态。
而历经一千年的磨砺,静极思动,必然由文返质。中国革命实为由文返质的历史运动,从而恢复青春的活力,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史学精神还让我们明了历史在发展之中,存在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变化、存在强弱的对立转换;使我们跳出局部的,一时的成败得失,以长远的眼光看到未来的发展大势。
使我们高度发扬主观能动性,抓住转危为安,转弱为强的契机;在道路的曲折中看到前途的光明,处于绝境之中而不丢弃奋斗的希望。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源泉,也是以弱胜强的理论基础。
史学精神的核心是“道”,“道”在人心中的体现就是“仁”。
“仁”就是宇宙生命在人内在之中的感知与舒发。“仁”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正如”自由“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如果说”自由“是上帝的恩典,是赋予人内在的生命冲破”恶“的限制的救赎;那么“仁”的激发就是以道修德,它打破人内在的生命力与外部世界的隔阂,激发出热情与智慧。
正是“仁”的感知,才体悟到宇宙生命生生不已的流动,才发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音,才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豪迈宣言。正是“仁”对生命内外一体的感知,才有“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感触,生出兼济天下,厚德载物的情怀。
正是这种“仁”的精神传统才孕育出一大批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一往无前的战士。“仁”也是既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舒发,又意识到他人生命的舒发,因此相较于西方的“自由”的单向性,“仁”是复合双向的,是融自由性和平等性为一体。
可以说“仁”是其他一切精神的本根。史学精神塑造了中国革命的精神气质和核心价值。中国革命继承了了仁的精神,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打成一片,“为人民服务”。
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的人类解放的精神,则激发出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热情。中国革命对“仁”与“自由”的继承与发展,就产生出“觉悟”与“解放”的精神与价值。
史学精神在近代以来,还成为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对接的桥梁。以此为中介,接纳了宏观的社会分析,并连带具备了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视野。由此中国的史学精神的人文性的视野被扩大和精密化,并焊接了对自然的重视。历史唯物主义不仅给中国人打开了外王的新视野,还以其科学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的分析,阶级利益的分析以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指引了外王的实践;而这恰恰是理学所欠缺,而为自宋代以来的中国人所迫切需要的。因此,从中国思想的内在脉络来看,接受马克思主义顺理成章。与此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继承了仁学的传统,重视个人德性的修养,挖掘出“觉悟”这一德性,加强了人的道德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力量;也强化了唯物史观的人文性,避免了苏式马克思主义把人当作历史的被动的工具的弊病。实际上“觉悟”,就是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启蒙”,它与“解放”构成新的一阴一阳之道,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说,近代以来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觉悟与解放的携手并进。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延安时代开始,继承了史学精神“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的人文传统,特别强调历史的作用。毛泽东不断的倡导回顾研究历史,分析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为未来的实践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这就是“事实求是”的本来含义。两个历史决议都为开辟新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就是“智以藏往,神以知来”。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修养的新手段,修养也不再是个人的了,也是集体的。集体的修养就是整风,个人的修养也不再具有封闭性,而是具有沟通交流的社会化色彩。修养、学习的目的也是个人和集体的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修养是中国传统向内发力的体现,是培养坚强的历史实践主体。它同改造外部客观环境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富有活力的发展。
而上述这一切都是中国经史互补传统的生动体现和发展。而经也无非是史的高度浓缩和升华。作为中国根本经典的《周易》和《老子》并非哲学形而上学,它们都是史学精神的高度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