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给美经济投下长期阴影_风闻
龙公子-龙公子2020-12-27 15:59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23日刊载题为《新冠疫情给美国投下的经济阴影可能比决策者以为的更长久》的文章,作者系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文章称,2021年初美国经济活动将不可避免地下降。全文摘编如下:
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前景将取决于两个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周期和商业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存在我们目前正目睹的现代科学的真正奇迹,但后疫情经济所需要的不只是疫苗。
二次探底难以避免
今年春季的封停措施造成了异乎寻常的损失。现在,更为可怕的第二波疫情即将来临——这与1918年至1920年的流感疫情的过程如出一辙。在美国,不利经济影响在12月初上升的失业救济申领人数和11月零售额的急剧下降中显露无遗。在目前美国约3/4的州实行部分封停的情况下,2021年初经济活动将不可避免地下降。美国商业周期的历史提醒我们注意二次探底的可能。在过去11次衰退中,就有8次出现过这种情况。然而金融市场仍对V字形复苏投下了重注。在三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年率暴增33%的“死猫”式反弹的欺骗下,投资者陷入了一种虚假的自满情绪。但是,突然关停之后的重新开启几乎算不上是一种可自我维持的经济复苏。它更像是疲劳的游泳者在进行了一次深潜之后的大口吸气。即将出现的经济再度恶化的原因并不令人意外。它是第一波新冠疫情的回声效应。尽管在疫苗、疗法和治疗方案方面取得了非凡的突破,但是第二波疫情在感染率、住院率和致死率方面将远比第一波来得严重。虽然对经济活动的新限制措施没有今年4月那么严厉,但它们已经在对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疫情造成持久伤害
新冠疫情周期的较为长期的后果很可能更加严重。虽然大规模疫苗接种本身会指向疫情的终结,但这并不能提供对于持久经济损害的免疫。近期,对最早追溯到14世纪的19次主要大流行疫情——每次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之影响的研究揭示了这种经济摧残的长远阴影。研究发现,在早先这些可怕的疫情过后,欧洲“安全”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在几十年时间里处于下跌。新冠疫情周期的漫长阴影也隐约出现。在美国,就业规模仍比疫情暴发前的峰值水平少了980万个岗位,消费者花在服务上的支出在3-4月封停期间暴跌后仅恢复了66%。第二波的部分封停潮只会加剧多数美国主要城市目前触目惊心的混乱局面,包括写字楼和公共交通容量的过剩,以及酒店、娱乐和零售业的毁灭性破坏。对总体供求的永久性破坏,加上行为规范的根本性改变,将使新冠疫情周期的长期阴影轮廓与早先主要大流行疫情的后果呈现类似的模式。美国商业周期的短期动态与新冠疫情周期的长期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当前的政策辩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人们普遍希望这一次有所不同——有创见的新政策战略可以为古老的经济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宽松政策代价几何
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被认为会给财政当局提供举债狂欢的无限额许可证。但现代货币理论既不现代,也非理论。新的只是某种远为基础得多的东西,即所谓通货膨胀的死亡。这种论点认为,只要通胀始终得到压制,那么货币和财政当局就可以无视借贷成本上升的风险,双双协同致力于为遭疫情打击的实体经济提供纾解。但在经济学中没有东西是永远的——即便是通胀的死亡。考虑到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急剧恶化、欧元的坚挺以及仍然固守零利率的美联储对弱势美元的偏好,美国的通胀几乎无法不受美元进一步贬值的影响。供应链的中断——在逆转全球化强大的通货紧缩力量的同时——也将会推动潜在通胀。当然,人们对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所犯的政策错误有惨痛回忆,当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痛苦而持久的通胀加速创造了条件。今天看似有见识的对于无限量化宽松政策的爱好又有多大不同呢?第二波新冠疫情与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共同作用,已经让美国决策者除了批准另一项一揽子纾困计划——这次是9000亿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本网注)——之外别无选择。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如果这使美国联邦债务超过1946年二战后创下的纪录(相当于GDP的108%)的程度,那也无妨。不过当时,不断上升的债务负担被通货再膨胀导致的GDP飙升巧妙地化解了。这样的飙升使得债务与GDP之比到1957年骤降至47%。而全部代价是1946年到1951年的平均消费通胀率为6.4%。也许这也是这次需要付出的代价。但对于利率、债务偿还以及泡沫大得难以置信的金融市场来说,这会招致什么样的结果?不要向现代货币理论寻求简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