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与徐小凤_风闻
熊猫儿-2020-12-28 21:52
有一段时间,何占豪和徐小凤都是属于香港宝丽金公司的签约成员。20世纪80年代,公司约何占豪给徐小凤写一首歌。《别亦难》这首歌原本是为电视剧《李商隐》写的主题曲,也有国内歌手唱,但是没唱响。何占豪就把它和另一首歌一起提供给了香港公司,传谱子还是专门到宾馆的商务中心用传真机传的。徐小凤试唱之后觉得好,不但收入专辑,而且当主打歌曲,就一炮而红。
关于梁祝:
2002年11月15日,《音乐周报》头版报导了“中国作曲家陈钢创作《梁祝》蜚声中外而首次入选美国斯卡莫奖”。消息一出,引起音乐界舆论一片哗然,谁都知道《梁祝》不是他一个人写的,怎么可以一个人去申报领奖呢?这些圈内的人都知道。陈钢感受到舆论的压力,11月29日急忙在《音乐周报》用访谈的形式,发表了一篇题为《入选斯卡莫奖是对我们一代人的肯定》的文章,文中讲述他获奖的原因是“写了许多美好的作品,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粮食”, “在音乐创作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但美好的作品举例中却没有《梁祝》,以表示他没有把《梁祝》作为他美好作品中的首选。这当然不能令人相信,如果陈钢还有比《梁祝》更出色的作品,为什么他的名片上不印别的动物而只印两只蝴蝶呢?果然,2003年2月14日,陈钢在《音乐周报》上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叫《蝴蝶的爱情“感动”斯卡莫》,终于承认斯卡莫奖中 “与何占豪合作的《梁祝》占有着一定的位置”。其实应该说是重要的位置,因为根据文章的题目,再没有别的作品“感动斯卡莫”。那么陈钢为什么胆敢个人去申报领奖呢?还是用他自己写的文章来说明问题;文中说:“乐曲的主题、付题均提炼自原越剧唱腔与戏曲过门,”陈钢不敢说是谁提炼的,他深知第一主题-爱情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如果让人知道他根本没有参与主题的创作,怎能去获奖;所以干脆不说。陈钢又写道:“最扣人心弦的楼台会曲调,则几乎是原封不动的越剧《梁祝》中幕后合唱『久别重逢梁山伯』的交响拷贝”。陈钢那里会知道,我写的楼台会旋律是七字句格式,而那段幕后合唱,除第一句外,其余全是十字句格式。全中国越剧团演出的“梁祝”版本中的幕后合唱,根本找不到《梁祝》协奏曲中“楼台会”那样的旋律。因为那是我为刻划梁、祝在楼台会中的悲痛心情而特写的。如果陈钢在四十八年前和我合作时,对越剧一窍不通,我还能理解,时至今日,不仅仍然不懂,还要装成内行的样子,以作者的身份,多次到中央电视台去误导听众,这是很不应该的。为了个人获奖而抹杀别人的劳动成果更不应该。
《梁祝》这个题材,虽然当时我已经做过试验,我曾经用越剧的曲调写过一个四重奏,用四个人拉的小《梁祝》。(当时)文化部的一个官员来我们学校检查的时候,我们党委书记、作曲家孟波先生推荐给他听,听了之后,他觉得那个时候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还没有这个先例,他希望我们探索下去。我们除了大炼钢铁、女民兵等现代题材之后,又补充了一个,是不是可以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写上个大《梁祝》。三个题材送上去之后,我们党委书记孟波同志毫不犹豫地在第三个题材,就是我们认为并不很重要的(《梁祝》上)勾了一勾,(他说)你们就写这个吧!所以,回忆起来,领导是很重要的。
何占豪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二胡协奏曲《莫愁女》、古筝协奏曲 《孔雀东南飞》等。曾在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1957年,何占豪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都拉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于是,何占豪和丁芷诺、俞丽拿等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起初,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1959年,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他们用西欧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进一步规范了原来的构思,并根据构思由何占豪写乐曲,写完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定下来后,再由陈钢写伴奏(钢琴),然后到院长课上听取指导。1959年5月底,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由俞丽拿倾情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