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背锅?谈谈彩礼的过去和现在_风闻
静易墨-静易墨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静易墨2020-12-28 17:52
彩礼过重是个互联网上怨声载道的话题,网友们纷纷控诉这项强加于男方家庭的“婚姻税”。但也不乏有人认为,彩礼表达了男生对女生的尊重,结婚时彩礼太低会让亲戚朋友瞧不起。
这个话题,从各自的生活环境出发,每个人都能讲出大致上逻辑自洽的道理,但不见得适合他人的情况。你不得不说,聊我国的社会现象,总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受教育程度不同,受传统文化影响程度不同,各自的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以彩礼为例,在北京城区生活的朋友会觉得,彩礼似乎从来都不是个问题,但把这个话题放在乡镇基层,那么痛批彩礼为陋习,确实有其深刻的生活经验为背景。
彩礼是一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糟粕吗?
如果追根溯源的去聊彩礼在传统社会中的形式,那依然不是个可以一概而论的事情。儒家十三经中的《仪礼》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看来彩礼在周朝时期已有,而后历朝历代的百姓如何延续这一礼仪,要找到一个非常清晰准确的记载恐怕是很难的。因为同一种文化习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之中反映出形式也是不同的,甚至具体到某个家庭会如何遵守,那也要看具体情况。文化习俗从来都有弹性,弹性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如果一个文化习俗是逼得社会上大多数人过得不好,那么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就会被淘汰或者改进,流传不到今天。
通常来说,传统社会中彩礼正统的打开方式,是跟嫁妆一体的。男方家送到女方家的彩礼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给男方家长和亲属的礼品,其余部分,女方家会贴上其他财物一起作为“嫁妆”,跟着女生一块出嫁。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陪上嫁妆的价值一定会超过彩礼,甚至会远远超过。这样看的话,在传统社会的嫁娶中,女方家庭反而是“吃亏”的一方。
我们知道,传统社会是一个极端男权的社会,男孩代表了家族“香火”的延续,也是家庭财产和家庭事业的继承者,并负有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女孩对于原生家庭则几乎不负任何责任,但也没有任何传承的意义。传统社会认为生女孩是给别人家养的,这种观念是没问题的,因为只要女孩出嫁走出家门,她就不再有为父母做任何贡献的义务,当然,父母之于她的义务也完全结束,两边之后的联系都是系于情感上的,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女孩之于原生家庭已经是外人。
所以在传统社会生了女孩,父母与她的主要关系都在出嫁前,但即使在出嫁前,女孩对于家庭的贡献也极为有限。由于女性在重体力的农耕劳作中,生产力水平明显的低于男性,所以女性在传统社会的家庭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往往很简单。在手工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养蚕、缫丝、纺线固然是女性主要承担的劳动,但其强度相比耕作低得多,也更容易替代。对整体挣扎在温饱线的传统社会来说,能让大家吃上饭的耕种,在重要性上也是第一位的。所以男性在传统社会地位更高,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社会中的必然。
男孩在较小的年纪,就可以帮家庭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在成婚之前,其劳动贡献往往就能达到了父亲的水平,如果成婚之后不分家,那么男孩也是未来这个家庭中的生产主力。女孩在逐渐长大之后,也能分担一些简单的生产任务和家务劳动,但一方面女孩受限于体力,更多分担的是母亲围绕灶台的一些家务事,另一方面,传统社会女孩出嫁的年龄很小,在她开始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没多久,就要离开这个家庭了。所以女孩不但在出嫁之后无法为家庭做出贡献,即使在出嫁前,她的贡献也很难让父母收回培养成本。尽管传统社会不会在培养女孩上投入额外的教育成本,但即使是多了一口吃饭的碗,对于一场旱灾或蝗灾就可能饿殍遍野的传统社会来说,也很可能是养不起的。
于是,在传统社会生女孩,似乎是一件稳亏不赚的事情:
不为自家传承“香火”,不负责为父母养老,也无法传承家族事业;
虽然出嫁前能帮着家里做一些生产和家务,但没几年就出嫁了,收不回从小养到大的成本,等于刚培养完一个合格的新员工她就跳槽了。
这种情况下,彩礼竟然只有一小部分是给女方家庭的礼物,而女方父母要陪上的嫁妆比彩礼还要多,这样的话,谁还养女儿呢?
你说的没错,所以重男轻女才不只是体现在社会地位上,也体现在生育意向上和养育意愿上。在传统社会拜祖先、拜神明、拜观音去“求子”固然只求个心里安慰,不会产生实际上的效果,但广泛存在的溺女婴,弃女婴现象却真实又血淋淋。对于整个社会的延续来说,男女均衡是必要的,但对于重男轻女的每一个家庭来说,生女儿只是想生儿子不小心产生的副产品,那么如何处理这个副产品,那就要看具体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情感上的取舍了。人都是有感情的,但凡还能吃上一口饭,又怎会舍弃自己的骨肉呢?
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生女儿,养女儿,嫁女儿,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
富裕的官宦地主乡绅阶层,当然是不差一口喂给女儿的饭的,并且在嫁女儿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陪嫁妆。
有钱人最喜欢干什么事呢?
就是做一些在穷人眼里很费钱又没什么卵用的事情。养女儿在传统社会看来是很亏又无用的,但正是因为这是一件旁人看来,纯粹付出成本又缺少回报的事情,能养得起女儿对于有钱人来说,反而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一种凡尔赛的装逼。而嫁妆出得越多,越能体现出家族的实力雄厚。当然,女儿在婚嫁中还有联姻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女儿嫁去的人家地位和条件与自家相仿,所以需要女儿带去的嫁妆不能少,免得被婆家瞧不起。
嫁妆是完全属于女孩个人支配的财产。虽然婆家的一家之主是公公,媳妇的直接上级是婆婆,传统社会又讲究“嫁人从夫”,但只要婆家人还要点脸,就不能在不经媳妇允许的情况下,动媳妇带过来的嫁妆。电视剧《少帅》里有一段剧情,小张想用钱,管老婆于凤至要,很形象的体现了这点。小张不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是老张,小张只有职位收入,要用大钱他拿不出来,因为是私用,不适合从张家的总账里出。所以这时候于凤至拿出来的钱,是她从于家嫁过来时带的钱,这个钱跟张家的总账是完全分开的。小张要用这个钱只能好言相劝,于凤至要是不给,小张也只能赌气出门。
所以,嫁妆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娘家给女儿的一张底牌,也是父母给女儿的变向继承权。父母要让女儿去到婆家之后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就需要让她有一部分自己可以支配的财产。当然,嫁妆的总价值再高,跟儿子将来继承的财产也不能相比,因为嫁妆中通常不包括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才是传统社会家庭中最重要的资产。女儿的这份变向继承权是不完整的,但有总是比没有好。
嫁妆,其实就是极端男权的传统社会之中,父母给出嫁女儿的一份保护和疼爱。通常来说,只要正经嫁女儿,那么就一定要给嫁妆,多了给不起,好歹也给一床被褥。
如果被褥都给不起呢?
你不得不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传统社会,活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父母亲情固然可以尽可能的克服困难,把生养嫁女儿这份亏本买卖坚持到底,但真到了吃不上饭的时候,女儿总是首先被牺牲的家庭成员。在社会底层,那些养不起女儿的人家,一般会这样处理:
方式1:送做童养媳。我这里说的童养媳不是卖女儿(卖女儿的情况后面再说),这种童养媳不是男方家买了个丫鬟或者将来作为妾室,而是类似于“娃娃亲”,但女孩很小就被送到男孩家,由婆家养大。
传统社会底层的生活能挣扎在温饱线已经不容易,任何额外增加的成本都是沉重的负担。我们今天可能会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父母为子女结婚卖房掏空大半生的积蓄,想来虽然心酸,但生活也能继续。同样的事情放在传统社会却不行,因为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和有限的土地决定了,每年土地上的产出,大部分用做了基本的衣食住,再增加一口人吃饭绝不容易。
实际上,传统社会嫁娶中一次性拿出的彩礼或者嫁妆,所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很可能远不如现代社会给子女结婚买房子的比例高。但传统社会中,家庭资产的主要组成是土地,土地是生产资料,这部分只能给儿子继承来保证家庭生产的延续,既不能作为彩礼,也不能作为嫁妆,更不能用作婚礼请客吃饭的开销。
所以,不管男方家,还是女方家,都有节约成本的需求。对于不愿一次性拿出彩礼和举办婚礼的男方家庭,领一个童养媳将来做媳妇,就相当于从小多养一个女儿,成本被分摊在了多年。对于女方家庭,他们连养女儿的成本也不用付出,直接让男方家庭从一开始就承担这个责任,反正将来也是你们家的人。
这种做法男女双方家庭都省钱了,但有人省钱,就必然有人亏钱。除了婚礼仪式要花的钱,其余的钱都是从彩礼嫁妆中省出来的,而我们知道,这部分钱本来是给女孩的。也就是说,童养媳连一床被褥的支配权都没有,其家庭地位之低可想而知,她们连一般女儿的变向的不完整的继承权也没有了。
方式2:卖女儿。这种情况下,女方家庭确实能从买卖交易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如果不考虑联姻带来的政治联合上的收益,这也是传统社会中生养女儿唯一在经济上能获得回报的方式。但卖女儿也是有条件的,张三家跟李四家一样穷,那么张三家自然没能力从李四家买女儿,李四只可能把女儿卖给比自己更有钱的人家,于是只能出现在两种情况里:
不同地区之间的买卖。一般是经济更富裕的地区,从经济更贫瘠的地区买女儿。购买的一方在本地基本上是娶不上当地媳妇的底层,但相比隔壁更穷的地方,他们的条件还要好一些,就有可能买到媳妇,特别是隔壁地区出现自然灾害时,有时候能提供几口饭的钱,就能娶个媳妇。这种情况下,被卖掉的女孩基本还是会成为“妻子”,但离乡背井完全没有娘家的任何后盾,家庭地位如何完全要看命。
不同阶层之间的买卖。这个容易理解,杨白劳黄世仁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这种情况下,女儿只能去当丫鬟或小妾,已经不是拥有完整社会地位的人,属于男方家财产的一部分。
方式3:杀害女婴。这已经是人间悲剧。这种做法不再产生经济上的得失,但会造成男女数量的不平衡。根据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记载,他所研究的开弦弓村0-5岁男女孩比例大约是135比100,差距不可谓不大,而开弦弓村相比其他地区,经济情况已经算好的了。
我们把传统社会有关养育女孩和婚嫁中的成本问题研究之后,可以总结出这些关键信息:
女孩在传统社会中,对于原生家庭的经济贡献基本小于培养成本,她对原生家庭不负有任何责任,但也没有完整的继承权。出嫁之后,她之于原生家庭就是客人;
彩礼固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作为礼物给到女方家庭的部分并不多,主体部分依然被女方家庭贴嫁妆给了女儿。大体可以认为,正常情况下,彩礼和嫁妆都是给女孩的,是女性在传统社会的变向继承权。即使这部分钱可以给新成立的小家庭,甚至给男方的大家庭使用,也须得到女孩的同意;
越是有钱的家庭,越愿意在养女儿和嫁女儿上多付出成本,这既是经济实力的展示,也是保证女儿去到婆家之后地位的办法;
不管是男方家还是女方家,若是没钱,都希望在嫁娶上节约成本,因为嫁娶对双方来说都不赚钱,这是童养媳出现的原因;
这里要特别说明,婚嫁新成立的小家庭,主要的财产还是男方家提供的。虽然传统社会有些家庭是不分家的,特别是大户人家不会轻易分家,但一般的农户却很可能在儿子结婚后若干年分家,特别是有多个儿子时,总有划分财产的时候。分家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分配土地,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其价值要远高于女方家给的嫁妆。小家庭分到的土地,其实就是男孩获得的提前预支的继承权,这才是小家庭的主要财产;
养不起女儿的穷苦家庭,实在是人间悲剧,孩子在出生一瞬间,就可能因为性别被剥夺生存的权利。勉强养下卖出去,要么背井离乡,完全脱离了娘家的庇护,要么就成为大户人家的丫鬟或小妾。在这种买卖中的确可能让女方家庭获得了经济补偿,但也是以牺牲女儿权益和社会地位的情况下实现的。
好了,把这些关键信息放到尚有传统社会风俗残留的今天,你自己体会一下,有哪些情况是一样的,有哪些发生了改变,又有哪些是不同表象相同本质的事情。
理论上,现代社会应该的样子:
现代社会是一个接近平权的社会,男女在劳动生产力上接近,也拥有了相同的社会地位——至少法律层面和社会公开承认的价值观上如此。由于家庭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基本的生产单位,所以通常也不存在承袭家庭事业的说法(对打工人来说是这样),继承通常只涉及到财产。从法律层面上讲,子女已经拥有了相同地位的继承权,子女也有相同的赡养老人的义务,这跟传统社会男性拥有继承权和赡养义务,女人无权也没有义务完全不同。
现代社会,理论上,子女在照顾和孝敬老人的能力上也是相同的。出嫁在现代社会不等于女儿与原生家庭的切断,也不等于与婆家生活在一块。事实上,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小家庭和男女双方的原生家庭各过各的,甚至可能在完全不同的三个城市,要说照顾老人哪边更上心,闺女小棉袄,女婿半个儿的情况,恐怕绝不比大孝子少。
所以,现代社会跟传统社会一个巨大不同,是女孩在继承权和支援原生家庭的义务和能力上,都已经跟男孩基本相同。在传统社会,原生家庭只能通过嫁妆提供给女孩不完整的继承权,这笔投入是纯粹感情上的,对于家族事业的延续和将来的赡养都没有帮助。但在现代社会,子女通常都不会继承父母的意志和事业,女孩给娘家的帮助却绝不会少,嫁出去女儿还是女儿,不仅仅是别人家的媳妇。如果你觉得女儿跟儿子还是有区别,那是观念和习惯上的,却不是法律和能力上的。
继承权和赡养义务与能力,实际上决定了,现代社会正常的嫁娶中,男女双方的原生家庭应该负有相当的责任,小家庭对双方原生家庭也应该尽相同的义务。
从现实的社会现象看,也的确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男女双方家庭合力出资为小家庭提供房产或房产首付,已经可以越来越多的看到,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家庭的后代进军一线城市时,往往需要两家倾尽全力才能在一线城市帮助子女立足。
对于普遍性接受现代社会观念的大城市,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结婚出资问题上,基本都是根据具体的城市情况和双方经济能力协商,一切还是以子女过上好日子为目标,彩礼往往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了。虽然这过程中也有摩擦,特别是两家经济实力有差距时,有一方难免会觉得吃亏,但要说一家因为嫁出了女儿,让另一家给予经济补偿,那真是罕有听闻。
那么,现在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抱怨彩礼过高,男女双方因为结婚费用上的矛盾导致分手的现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需要回到文章一开始说的——我国太大了,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反映出的现象往往是不同的。对于知乎用户来说,接受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是普遍性的,但放在乡镇基层又是另一个情况。
把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人拎出来,考查他/她到底是一个现代观念的人,还是传统观念的人,得不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结果,因为社会观念相比经济发展阶段有其滞后性,人口的流动性又让不同地区带着不同观念的人群相互影响,所以大部分人都处于一种中间态,这跟现代社会事实上并没有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也是相称的。
中间态的观念,反映到婚嫁上就是,男女双方家庭都需要出资,但男方出资更多,最典型的习俗就是,男方出房,女方出车。
另外,尽管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普遍性的存在,但由于今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跟传统社会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使得一些家庭在思维方式上虽然是传统的,但更接近传统社会中的富裕阶层,所以在嫁女儿时也会尽可能多的出嫁妆来表示“我家虽然是女儿,但我们也是要面子的”。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但依然极端重男轻女的地区表现得非常明显。
但是,基层长久形成的观念和习惯,让一些地区依然更接近传统社会的底层现象。这些现象在法律上早就没有了生存土壤,却顽强的呈现出其他的形式。
在传统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可能出现婚姻,因为传统社会个人没有婚姻选择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一条标准就是门当户对。不同阶层之间的男女结合就已经不是婚姻,而是女方被卖做了小妾或丫鬟。
在现代社会,自由恋爱的普遍性,让观念差异较大,原生家庭经济实力不对等的结合,成为了可能。青年男女恋爱时往往不会优先考虑门第出身,至少在较为年轻时,比如校园恋爱阶段,不会想这么多。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一部分情侣发现这方面的差异很难克服,比如说,女方原生家庭提出了高额彩礼,在婚姻中只出人不出资,男方会觉得与自己这边的风俗不符。这种通过自由恋爱结合,但原生家庭经济地位和观念完全不对等,是互联网上,特别是知乎上常见的谴责彩礼现象的主力。
另一个事实是,乡镇基层男女比例失调,让经济实力差距不大的结合,也有了要价高额彩礼的环境。虽然现代社会的绝大部分家庭,不存在养不起女孩的情况,但出生名额却有限制,“必须生儿子”的传统观念,造成了违规B超流产女婴的现象。由于城乡之间的人口交流比之传统社会要容易得多,即使不是求学,也有大量乡镇人口进城务工,而在现阶段的婚恋观念里,男性在经济上向下兼容是普遍现象,结果就造成了乡镇中女性大量嫁到了城里,而城市中存在了数量不小的大龄剩女,她们通常又不会下嫁到乡镇基层,这样,留给乡镇基层男性可选择的余地就更小了。再加上拥有较高经济实力的男性,从上到下的拉高了女性整体的期待,就使得看似基层男性根本无法承受得起的婚姻成本,被裹挟后不得不兑现了。
这就像母队留自由球员一样,虽然明知道溢价,但一想到尼克斯有薪资空间就只能忍痛砸钱——市场上只要有一个傻子就够了。
如果遇到了天价彩礼,要如何应对呢?
要看情况。
情况1:尽管彩礼过高,但彩礼全部归小家庭所有
这种情况基本是网友们说的,男方家全资,女方只出人就完事了。这里面又分成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因为经济地位上差距太大,女方家没有能力承担相同的责任,但又希望女儿过得好一些,就希望男方家多出资。这就看小两口的个人意愿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女方认为,女生在婚姻中吃亏——通常是生孩子+冠姓权警告两连击——所以男方就应该付出更多。这种起手先把自己置于帮男人“传宗接代”定位的,希望她在具体执行环节也能坚持。婚姻生活的内容必然不只是“传宗接代”,在思想上矮化自身的结果,绝不会只体现在这一件事上。权益和义务是一体的,一方面占了便宜,另一方面必然要吃亏。
但不管怎么说,彩礼归小家庭,总还是两人的共同财产。如果离婚,涉及到财产分配问题就是个更复杂话题,我们在以后的文章里再探讨。
情况2:高额彩礼给女方原生家庭
这种情况的性质是什么,参考传统社会,大家都明白。不过这种情况也可以细分类型:
给女方原生家庭用于父母养老。一般来说,女孩会以父母把自己拉扯大不容易为理由,希望男方家庭能给予自己父母一些补偿。这种要求大抵上还是建立在“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价值观上,不管在实操层面如何,女孩总会觉得,出嫁之后与父母的关系就远了,父母好不容易养大个女儿归了你们家太可怜。
对抱有这种想法的女孩,我想说这样几句话:
第一,没人要求你出嫁后不许孝敬父母;
第一,天下父母都不容易,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你未来另一半的父母;
第三,给你父母养老是你以及你的兄弟姐妹的义务,不是你男友父母的。
但这种情况大家也别着急骂,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确有特殊的情况。比如一个南方乡下姑娘嫁到北方,将来都在男方家生活,每年回去几次并不容易,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能尽孝也不是过分的想法。只不过,这笔钱若是给出去了,那么也希望你明白,这笔钱不是无偿的,它有一定的买断性质,意味着将来你对原生家庭持续投入时,你丈夫和公婆会觉得摊上了个填不完的无底洞,家庭的裂痕往往就从这里出现。
给女方原生家庭用于兄弟娶媳妇。这种现象里,受委屈的可绝不只是男方家庭,还有女方本人。她基本上不可能从原生家庭拿到完整继承权,同时还要给拿走主要继承权的兄弟补助,而这部分钱正是出自于婆家预支给自己丈夫的继承权,属于未来小家庭的共同财产。这种事情正常智力的女孩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怎么回事,但现实中,“扶弟”乐此不疲的女孩还真不少,倒不是她们傻,而是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里,这属于正常现象。
你不得不说,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反而利于“扶弟魔”现象的形成:
女孩在成长中待遇提高了,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在家庭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女孩与原生家庭成员的相处时间远长于未婚夫,在结婚后也不会切断与原生家庭的联系,以至于婚后很多年,女孩都会觉得原生家庭更亲。这种现象特别容易出现在男女双方婚前感情基础不深的配对里;
“天价彩礼”被包裹上了传统习俗的外衣,支付“天价彩礼”的行为又强行与“爱情”捆绑,让这笔买卖有了光鲜的外表,没有多少道德压力。
遇上这样的女孩,我给男孩的建议是,观念大于彩礼本身。这一单给了不要紧,最担心是无尽的“扶弟”。如果她是一个持有现代观念、认可小家庭大于原生家庭的女孩,自己也是被当地习俗裹挟了,那么一切都可以商量。但如果她不是这种情况,而是根深蒂固的相信,我家香火要靠我弟传承,那你这一单不过是首付罢了。
要怎么看出来对方是哪一种呢?
有足够长相处时间的话,就不难看出来。就怕你找对象只顾精虫上脑馋人家身子,根本不管价值观是否合适。
好了,我写了这么多,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既不想站在男生的立场,控诉天价彩礼带给他们的沉重负担,也不想指责部分女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寸步不让。在我看来,青年男女都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受害者,男方家庭固然增加了经济负担,女生也因为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无法彻底改变家庭地位上的不平等——便宜是无法都让一边占到的,如果有一方持续的吃亏,家庭就很难维持下去。
当然了,不管我们在这类问题上辩论再多,也无法彻底改变现状。对于那些生活在传统观念还很浓重的乡镇基层男女们,在无法跳出环境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完全逆着当地习俗我行我素,因为习俗往往是环环相扣的,有一环不去执行,后续的规矩都会破坏,就会显得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不喜欢这些陋习,跳出环境比在环境内跳出规矩要更为有效,也更加彻底,这也是很多来到一二线城市不愿返乡青年的理由——不是回去了没法生存,事实上,回去了经济上会宽裕得多,但有些观念上的舒适,实在是老家提供不了的。
类似江浙地区的“两头婚”(男女双方在经济上做出相同的贡献,生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本质上依然被“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驱动,但这种形式的确既满足了传统观念对于家族延续的看重,又符合现代社会的婚姻中,男女有能力在权利和义务上对等的事实,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在传统与现代的兼容上的尝试和探索。
要彻底改变“天价彩礼”现象,或者说改变婚姻双方在经济和家庭地位的不对等,从根本上的办法还是真正在社会实际上实现男女平等。但在发展尚不平衡,社会各阶层观念差异较大的现实环境下,完全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现阶段我们对待男女关系上,还是只能采取权宜之计,应该有的基本态度是:
男生不能只要求女生在经济上承担相同的义务,却把男权社会中男性在家庭地位上的特权看做理所当然。
女生也不能在享受经济上的优待时,又要求在其他方方面面看齐现代都市独立女性。
不管你选择传统还是现代,永远要记住,社会文化不会只把对你有利的一面示人,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