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除了需要文化教育,现在是否也需要加强音乐、体育、美育等教育?_风闻
观一观-2020-12-28 15:52
【本文由“li151293”推荐,来自《新之说:年度最高分院线片,看没有“起跑线”的少年如何逆袭命运》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洗闲愁十五年2003年,我参加一个关于支教的会议。我在会议上提出,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面向留守儿童的支教,除了需要文化教育,也需要加强音乐、体育、美育支教。当时在会议上就被群嘲了。那年我25岁,刚刚工作,嘲弄的理由主要是“年轻人脱离社会,不懂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音体美吗”“吃饭都是问题,识字都还不够,保证吃饱穿暖有学上最重要”。
这些批评有道理吗?有,因为关注点是当时贫困地区儿童、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切身利益,音体美之类的东西看起来毫不实际。即便到了今天,我再说这些观点,估计还是要被人嘲笑,大概过会评论区就有。
那我是真的不了解农村,说出这种胡话来吗?可能但也未必。虽然我并没有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但当时我对农村也有所认识,整个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暑假,我大都是在农村调研中度过的。后来若干年我也常往农村跑,说我完全不懂农村,不了解农村情况也不符合实际。我当时提出这个看法,一是因为年轻敢讲,二确实是我思考过的看法。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今天时间有限,不展开了,简单说两条:
第一,音乐、体育、美育是农村留守儿童寻求未来出路的一个途径。虽然成材率不高,但总是多了一条道路。我见过一个农村留守男孩,头一年我们三下乡时给他们小学带去了一把吉他,此前他从没见过。第二年再去那个小学,他已经能够用吉他给我们表演节目。这一年他没有人教,自己瞎练,去请教会弹月琴的爷爷,按照自己琢磨的指法,居然弹出曲子来。他也不识谱,就靠耳听手找,自己摸出《心太软》的旋律来。世界上贫民窟里走出的体育明星,破败社区里出身的音乐巨星,历历可数,无需赘述。
第二,强健体魄,培育心灵。依靠音体美成名成家固然道路狭窄,不能作为每个孩子的出路。但音体美的作用也不限于走职业。众多的报道和研究都告诉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心灵充实、心理引导是很大的问题,而且农村青少年体质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音体美教育正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就算从减少青少年问题,增强青少年体质这个角度出发,加强音体美教育也是必要的。
也许你有一个不错的愿景,但你的做法确实错了。
就像巴西贫民区的足球,美国黑人社区的rap和篮球,成功的样本确实够耀眼,成才的人也有够高的知名度,能成为他们出生群体的模仿对象。但对整个群体来说却是悲剧,极少数天才获得了机会,但整体的育才体系在其中作用其实不大,反而因为他们的榜样,大量的资源被用于培养普通人的体育音乐之类,最后这些人并不能因此获得谋生技能,更别提跨越阶层。
至于说强健体魄,这是更多城市宅男需要考虑的,而不是农村的孩子。其它问题,说实话基础教育,常识的获取,必要的社会体验等等才是先要解决的,然后有了谋生技能,有了人生规划,哪怕这规划显得低端,也能解决大多数问题,能为了自己,为了长辈,为了下一代有个努力方向,没了这个基础,所谓的升华 就和买彩票没多大区别。
说到底,出生的地区、家庭等差别决定了起点,这个没法改,但是不管如何,先让大多数人解决立身之本的问题,然后再去造星、造神。从起点低的人群中造神,或许热血、或许励志或者鸡汤,但都是毒药。
体育音乐等等对于起点低的人来说不是坏事,可以是爱好,可以是逃避现实,也可以调节心态,更有可能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发现天分一飞冲天,但这些只能是梦想、爱好、调剂。起码的还是基础教育,这不仅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防止农村和城市生活脱节,防止阶层固化等等,这些问题都没解决,体育音乐明星还是顺其自然就好。农村获得的资源本来就少,如果致力于造星,或者换个名头搞快乐教育、素质教育之类,面子上确实好看,一个球星就能让巴西贫民窟发光,多好的经验!但这不该是中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逻辑
至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真不用担心,所有的前提都建立在温饱上,然后是基本的生活追求,而后自然会有你说的这些追求。就像我的家乡是陶都、茶海,30年前茶都不是必须的,一个带盖子的瓷杯就比碗高档了,等生活有了保障,喝的茶、用的茶具都开始讲究了,然后就是讲究更深层的东西,最近10多年,就算不搞专门的茶室,办公室或者家里至少也摆个茶桌,放上整套茶具。体育也是,从健身理念要各种器材,都在升级。简单举例,你能想象现在进城、进镇大跳广场舞的大妈大叔,如果在30年前每顿荤菜都不能保证,每天在田地累个半死,会在村头跳舞?
高大上的东西总是看着很对,就像大道理。但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基本需求还低于平均线的人,给他们基本的东西才重要,这个工作也许不起眼,也许更繁复难行,但确实唯一的路,就像扶贫一样,远不如造个地标建筑,但真的是在打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