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再再再被约谈--蚂蚁已不再是那只蚂蚁!_风闻
西方朔-2020-12-28 09:12
文/叶檀☞ 财经女侠 | 毒舌善心
马云真的退休了!
12月27日,最热门的财经新闻是,蚂蚁,如果非要找出第二个,阿里。
蚂蚁被金融监管部门约谈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低调出面,谈的是蚂蚁,结果成为财经热搜。
这次约谈体现出几个特点:1,动作快;2,态度鲜明;3,蚂蚁要尽快整改。
12月26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四部门联合约谈,27日,潘功胜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一天时间,动作迅速,通篇看下来,竟然找不出一句多余的话。
监管态度非常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金融监管就是以此为根本进行的。
监管部门肯定了蚂蚁的创新,但强调要遵守法律法规。也就是说,在市场发展初期一定程度的野蛮成长,不会被容许。
这句话的具体描述是,蚂蚁集团成立以来,在发展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普惠性方面发挥了创新作用。作为金融科技和平台经济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蚂蚁集团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必须将企业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必须切实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大,责任更大,有大局观。
有一段内容,值得细细咀嚼,蚂蚁未来的整改方案呼之欲出。内容非常重要,我整段引用于此。
问:约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金融管理部门根据金融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指出了蚂蚁集团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
语气不客气,在主要问题上一点也不含糊,直指靶心。
蚂蚁主要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监管套利行为。还有垄断、排斥其他竞争者等行为。
请注意这个用词,藐视。这是个态度问题。我们在上一篇关于阿里的文章中(12月13日《阿里,还活得下去吗?》,已经拆解得非常清楚了。
其他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公司治理结构,估计针对混业经营管理不善、股东构成等问题。
蚂蚁上市不成,股东被翻了个底朝天,包括那几只基金的掌控人。再加上许多媒体对于大型资本玩家、叠码仔的描述,在某个层面上,我们已经了解得比较细致。
太多的人津津乐道于赌场、明星等边角轶事,以看香港连续剧《大时代》的方式,并不是看待蚂蚁事件的正确方式,而是思维的堕落。谁来掌控蚂蚁,绝不是财经八卦,而是未来主要资源掌握在谁手中的大是大非问题。
蚂蚁整改的时间表和路径图已经清晰。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潘功胜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
蚂蚁要尽快递交整改时间表,并且落实到行动上,这关系到他们的存亡。
阿里要做的是五件事。
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接下来,蚂蚁跟监管部门的对接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几十次、上百次。
蚂蚁,请重拾支付基因。别忘记,蚂蚁最早的基因是电商和交易者服务的支付基因。
如果想成为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按照监管规定来,资本和交易跟其他金融机构一模一样,这一来,大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大大降低。
这篇文字里面,有四个字,监管套利。原先的模式,可以被视作在互联网金融初发期、监管真空期的监管套利模式。
改变监管套利模式,蚂蚁原先主要的赢利模式要被连根拔起。
诸位先不要问蚂蚁能不能上市,就算能够上市,估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从根本上来说,原先的那只蚂蚁,已经不存在了。
从蚂蚁波及到整个市场,最近,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下架,就是打破监管套利的行为。
12月18日,蚂蚁集团率先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随后,京东金融、陆金所、理财通多家平台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金融混业经营,估计没有空间了,现在进行混业的,要在公司治理上进行改革。
此前,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两度发声,除了揭示风险隐患,还将互联网平台的相关行为定义为非法金融活动,措辞严厉且强硬。
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活动,早已度过了蠢动期,从支付、P2P开始的互联网金融狂潮告一段落,一切尽在监管。
**市场稳字当先。**为了避免引起市场的巨幅震荡,四部门提出,要加强风险管控,保持业务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对公众的金融服务质量。不要把风险转嫁给市场,市场必须是平稳的。
也许是担心引起波动,引发误发,在新华社的这篇稿件中,除了强调坚决打破垄断、所有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外,还强调了,依法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阿里被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
阿里与市场监管部门过往有各种爱恨情仇。
大戏来到后半段。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开展立案调查。
我们看到的新闻主要来自于浙江新闻客户端。
12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查组执法人员进驻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开展调查。这次调查的重点是反垄断、反不公平竞争。阿里的二选一,无疑成为众矢之的。
为确保调查顺利进行,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抽调精干力量分成若干小组,实行“一对一”对接机制,积极配合总局调查组开展工作。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都发表了评论,基调是:
鼓励与规范应当并重,线上经济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创新发展,如果超越法律法规限制,放任市场垄断、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终将使整个行业无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的态度。
藐视这个词,已经跟阿里无关。
调查人员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及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调查询问,并提取相关证据资料。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积极配合,认真接受调查组询问,及时提供相关资料,自觉接受调查。整个过程平稳有序,当天现场调查全部结束。
阿里自己的通稿中,表示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目前公司业务一切正常。以往的年少轻狂,一扫而光。
马云2019年宣称退休,并不意味着马云时代的结束,从那次演讲开始,才是马云式资本时代的结束。
无论是哪个通稿,都强调了对平台经济的支持,希望规范不要影响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浙江新闻客户端的稿件记者的问题是:这次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将对浙江平台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这一段的回答非常长,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负责人的回答是,目前全省各类网络交易平台共有310个,平台上网店数量超过900万家,2019年平台的网络交易额超7万亿,占全国消费类网络商品交易总额近70%。
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并不意味着国家对平台经济鼓励、支持的态度有所改变,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发展平台经济,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这个口径与《人民日报》的口径完全一致。
《人民日报》的评论表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此次立案调查,并不意味着国家对平台经济鼓励、支持的态度有所改变,恰恰是为了更好规范和发展平台经济,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必要的,反垄断不是反市场,而是建立法治市场经济,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之一,是经济的发展。
12月26日,胡锡进发表了一篇评论,里面有一段话,不光可以作用于马云,也可以作用于其他头部企业家。
企业家、尤其是成功企业家会因财富的积累而形成对社会资源相当大的支配力,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影响力。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权力。希望越成功的企业家越要有健康的权力观,这些权力一定要用于服务社会,用于增加社会的福祉,除了法律支持的个人消费之外,这种权力不应被用来谋求与经营企业无关的其他个人利益和欲望。
企业家要本本份份的经营好企业,不应该想入非非。
什么叫做本份?我们来看看最近这段时间阿里和拼多多的股价表现。
从美股来看,阿里10月27日最高达到每股319.32美元,此后一路下行,虽有反弹,但有气无力。
拼多多呢,12月9日到达每股163.10美元的高位,即使市场动荡,影响不大。
这是不同的态度造成的,企业家应该更加低调务实,相信,黄铮会把本份践行到底。
退市门槛低 造假小心吃牢饭
最近,股市中还有一则重磅消息,牵涉到退市和造假。
沪深交易所公布的退市新规,因为门槛低,退市家数太少,引发了热议。
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征求意见稿),从市值、财务造假、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对退市标准进行了改革,调整和优化了退市程序,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环节等。
有业内人士反应,标准太低,财务造假原则上不退市太过温柔。确实,按照这样的标准,不会有多少公司退市。
但要相信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心,重拳很快到来。
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刑法案一出,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某些公司股东,股慄,发抖。
对欺诈发行,修正案将刑期上限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至15年有期徒刑,将对个人的罚金由非法募集资金的1%-5%修改为“并处罚金”,取消5%的上限限制,对单位的罚金由非法募集资金的1%-5%提高至20%-1倍。
对于信息披露造假,修正案将相关责任人员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罚金数额由2万元-20万元修改为“并处罚金”,取消20万元的上限限制。
强化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主体的责任追究,明确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实施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以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隐瞒相关事项导致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等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
这样一来,公司退市数量可能不多,但造假的中介、实控人,有可能要吃上15年的牢饭。
从民事转向民事、刑事双管齐下。
退市家数多,会加剧市场波动,不震慑又不行,让造假者付出代价,是符合当下现实的行为。
金融监管越来越严,倒觉得曙光在前,但这是开放的前奏。没有制度,市场必然无法开放。
市场往哪里转?新加坡是可以参考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