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时与势_风闻
城市进化论-城市进化论官方账号-探寻城市路径,揭秘经济逻辑2020-12-29 14:35
成都夜景 图片来源:张建 摄
12月27日,2020年最后一个周日,成都又双叒刷屏了。
一则是,不少人有感于这座城市“进击的十年”,比如经济总量大幅增长,排名从2010年的全国第13位升至现在的第7位;地铁从无到有、连线成网,13条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558公里,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猜你想看:《超越深圳直追广州,地铁“500公里俱乐部”再添一员》)……另一则是,重污染天气令人心有不安。进入12月,全国不少城市遭遇雾和霾双重侵袭,成都也自12月21日起出现了今年入冬以来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的污染过程,官方宣布26日零时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
论发展,用“迅猛”来形容成都毫不为过,但每每遇到类似天气情况,市民难免会有抱怨——“幸福城市”要想始终维系“人”的幸福感,也并非易事。
迈进“十四五”,多重机遇叠加的成都无疑还会继续阔步向前,中国西部有望迎来一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下,成都更希望让2000多万服务人口真正分享改革发展红利,能有更多市民对这些进步与变化感同身受。
此前,城叔曾参与多场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座谈会,企业视角、市民尺度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核心观点在于,城市既要干“大事”(如产业升级、新区规划),也要干“小事”,让扎根在此的自然人和法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善意和帮助。(猜你想看:《今天不谈GDP,谈谈城市里那些“小事”》)
所谓时势造英雄,对城市也是如此。随着“十四五”规划建议落定,成都的方法路径随之明晰——“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全面实施?
01
12月26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了《2021年全市经济工作要点》。
城叔注意到,全会除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大运会赛事筹办等方面明确目标任务外,首次提出将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成都桂溪生态公园 图片来源:张建 摄
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在受访时透露,这是“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一大亮点。具体包括——
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继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
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
持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抓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打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
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
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
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
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
曾明友表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根据此前“问计于民”形成的结果,此前的五年规划并无类似的专门安排。他还提到,希望借此让“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标识和特质。
数据显示,“十二五”末成都的常住人口为1465.8万人,2019年末达到1658.10万人。这也意味着,其常住人口过去四年年均增长48万。
在吸引人才愈发胶着的当下,人口净流入一方面印证了成都的吸引力,同时也对这座城市保持“宜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月18日,成都地铁五线齐发 图片来源:张建 摄
目前官方尚未正式公布具体将实施哪些举措,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民生工程”,背后更蕴含着“主动适应人口和市场主体结构性变化”的前瞻性考虑。
横向来看,在地方“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做此专项安排的并不多见,后续动作和成效究竟如何,我们会密切关注。
02
截至11月,除社消零增速(同比下降3.1%)外,成都主要经济指标均已转正,全年GDP增速有望在三季度(同比增长2.6%)基础上再加速。
回顾整个“十三五”时期的表现,成都作为西部地区唯二的万亿级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在于——人均GDP迈过10万元大关,领跑西部。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整理制图:城市进化论
对现阶段的成都来说,进一步做大经济规模,持续提高“城市富裕度”(人均GDP),才能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让“钱袋子”鼓起来。
以苏州为例,去年常住人口1075万,经济总量只领先成都一个身位,但人均GDP高达17.92万元,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
今年前三季度,苏州GDP为14208亿元、同比增长2.4%,成都GDP为12876.5亿元、同比增长2.6%,总量差距较去年同期缩小超600亿元。从增速推算,今年全年二者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但同时,前三季度苏州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超出成都2550亿元,远高于二者的经济总量差距。
也就是说,成都要追上苏州,补齐制造业短板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先发经验表明,只有当制造业高度发达或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当强大时,一个经济体才能创造出足够规模的生活性服务需求,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求。
成都夜景 图片来源:张建 摄
近年来,各地制造业始终保持着吸纳就业的“主战场”优势,保持制造业就业稳定,被普遍视为稳就业的关键所在。比如,2019年,浙江制造业创造了全省1/3以上的就业,支撑作用明显。
而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在新晋的28个职业中,有19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67.9%,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这个角度看,成都“十四五”进一步加码先进制造业和工业经济,不仅意在经济总量的突破,更是着眼居民收入的提升。
03
当然,苏州之所以能成为“最强地级市”,离不开上海,也离不开外向型经济。对内陆城市来说,新发展格局下仍需进一步扩大开放,持续提升开放对经济的贡献度。
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5822.7亿元,首次成为西部外贸“第一城”;今年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 1~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为6566.4亿元,同比增长23.6%,有力支撑了经济复苏。
必须看到的是,相较“十二五”末,成都2019年外贸依存度已达到34.2%,但对标上海的89.2%,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数据来源:地方统计公报 整理制图:城市进化论
坐拥向西向南门户枢纽优势,辐射欧盟、东盟和中亚15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成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用好手中资源扩大开放?
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成都提出要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用好“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的比较优势。
公开报道显示,11月3日上午天府国际机场顺利完成“第一飞”,按计划将于12月底正式试飞,通航运营进入倒计时。届时,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后国内第三座拥有“一市两场”的城市。
天府国际机场模型 图片来源:张建 摄
但成都并不满于此,还有更深层的考量——如果没有全球运营能力的企业向“两场”集聚,那么新建的机场就只能“晒太阳”。
为此,成都此番提出要以“两场”投运为契机,招引一批有全球运营能力的国际化企业,面向全球市场提供服务配置资源,带动城市形成要素汇聚交流的平台。
04
在大都市圈建设的浪潮下,“成都都市圈”不出意外地引发热议。
作为四川省会,成都长期保持着对全川先进要素资源较强的吸附力。在四川实施“一干多支”战略两年后,成都此番进一步明确,要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逐步从要素集聚转为服务赋能和辐射带动。
推动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创建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构建区域空港物流、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三张网”,加快推动“三区三带”发展。
成都希望联合德阳、眉山、资阳三兄弟“攥指成拳”,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此前城叔已经分析过多次,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四川一侧希望形成一股经济规模、人口总量与重庆相当的力量,以避免“双核”失衡。(猜你想看:《重识川渝》)
12月24日,成渝高铁开启公交化运营 图片来源:张建 摄
值得注意的是,双城经济圈即将迎来一周年节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何时对外公布引发高度关注。近期,两地动作频频——
11月27日,四川首条跨市的市域铁路——成资市域铁路S3线正式动工建设,成眉S5线、成德S11线正在加紧推进线路前期工作;
12月14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共同研究贯彻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有关重点工作;
12月24日,运营5年的成渝高铁从时速300公里提速到350公里,成都东站到重庆沙坪坝的最短运行时间从78分钟缩短至62分钟,实现成渝城市间1小时通达,开启高铁“公交化”运营新模式……
抱团之下,成都自身能级还将实现多大提升?引领区域发展的能力又能有多大跨越?“十四五”将见分晓。
文字 | 余蕊均 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