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英国脱欧长跑结束,拉开下一场重塑的序幕_风闻
陈根-知名科技作家为你解读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12-29 09:03
文/陈根
从全民公投到过渡期截止,前后四年半,长跑的接力棒先后在三任英国首相、两任欧盟理事会主席手中传递。**终于,**在2020年圣诞夜前最后一刻,英国宣布,脱欧长跑结束。
同时,也是在脱欧过渡期结束前大约一星期,英国和欧盟终于达成包括脱欧后双边贸易协定在内的一揽子协定。英国结束了它47年的欧盟成员国身份,欧盟自此正式步入“后脱欧时代”。
从英国脱欧成为现实,到英国脱欧长跑结束,这也标志着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展开全新的一页。自此,全球化的未来也将被再次重塑。
剪不断,理还乱
不论是英国的入欧还是脱欧,都离不开全球化的背景。在全球化的早期阶段,英国凭借其海上霸权和殖民地扩张成为主导世界秩序的霸权国家。两次世界大战和之后的全球化浪潮中,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
为维持大国地位,二战结束后,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提出其**“欧洲梦”一说,而那时****,法国也有了自己版本的“欧洲梦”**。
1950年,法国时任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即1952年与西德、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卢森堡签署《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盟),掌控煤钢等军事和工业物资来保障欧洲和平。这也是日后的欧洲共同体、欧盟和欧元区的开端。但是,因为理念设想的不同,谈判告吹**,英国最终没有加入欧洲煤钢联盟**。
1957年,煤钢联盟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首相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看到了西欧经济的腾飞,也看到西德的影响力日增。他认为英国应该加入这个共同体,并且成为它的中心。**于是,**后来就任首相的希斯(Edward Heath)就奉命率团去布鲁塞尔谈判,历时18个月,艰辛自不待言。
然而,就在1961年,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提交加盟申请时,法国总统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却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英国的申请。戴高乐认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有抵触,加入EEC后可能对法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构成威胁。同时,英国跟美国关系密切,将来或许导致美国在欧洲的势力扩大。1963年**,**法国对英国入欧申请投了否决票。
法国对英国申请加盟的抵触一直延续到了过后的好几年。1967年11月27日,戴高乐在香舍丽榭宫开记者会发表声明,表示英国对建设欧洲共同体的抵触根深蒂固,并且英国经济状况与欧洲不相配,必须转型才有可能被考虑接纳。
直到1969年,戴高乐辞职下台后,英国再一次申请入欧。终于,经过密集的努力,包括“美食外交”,戴高乐的否决被推翻,英国如愿以偿。时任英国首相希斯1972年1月在布鲁塞尔签约,英国于1973年1月1日成为EEC成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传统两党,即****保守党和工党在欧洲问题上历来存在分歧。**二个党派各自的立场并非一以贯之。
总体上,保守党经历了反对一体化(申请加入欧共体前后),到积极参与一体化(20 世纪70年代刚加入欧共体)再到反欧态度强硬(20 世纪 80年代撒切尔时代后)的变化。工党则在共同经历反对一体化、积极参与一体化的阶段后,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积极推进一体化建设,甚至一度提出加入欧元区。
此外,两党内部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关于对欧立场并不统一,都存在**“亲欧派”和“疑欧派”**两大阵营。
在保守党内部,在经济领域的自由主义(亲欧派)和社会领域的国家主义(疑欧派)成为保守党内部最尖锐的矛盾。一直到1975脱欧公投后,保守党内部关于欧洲问题也未能形成共识。在工党内部则始终存在左、中、右翼的政治分野,倾向社会经济的左翼和接纳新自由主义的右翼之间一直矛盾不断,也影响着工党的欧洲立场。
但总算在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后,工党上台,英欧关系进入布莱尔(Tony Blair)时代。布鲁塞尔不少人把布莱尔视为新工党、新英国、新欧洲的象征。布莱尔形容自己**“亲欧”****,支持欧洲政治经济更密切融合。**
2005年,英国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布莱尔对欧洲一体化满腔热情,布莱尔认为,面对全球化浪潮,欧盟至关重要。欧盟需要“现代化”,但这样的景况并未持续太久。在各种复杂的内外因交织下,英国还是走向了脱欧之路。
英国脱欧成为现实
事实上,英国与欧洲大陆由于体制和历史的不同,存在着天然的分歧,这也为脱欧埋下了伏笔。英国与德、法等国同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英国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发轫地。英国模式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地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鼓励企业通过高风险获得高利润;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等。
**然而,德国、法国的新自由主义体制却****与英国有很大区别。**在德国,市场自由受到国家调节的约束,即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法国与德国类似,市场的自由离不开有效的行政管理,这一模式也被称为行政管理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
基于此,在欧盟一体化建设上,英国主张把欧洲建成松散的自由贸易区,反对建立单一货币等一切深化措施,主张自由贸易区要不断扩大。这从欧洲自由贸易区与欧共体的区别就可见一斑。自贸区仅限于在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关税和限额,而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农产品也不列入自由贸易范围,其联合与合作的程度要大大逊于欧共体。
与此相反,欧盟在德法轴心的驱动下,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一系列的压力迫使英国重新看待英欧关系,并希望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明确英国与欧盟关系的新定义。这一切,终于为后来“脱欧”成为现实埋下伏笔。
此外,欧盟一体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英国基于光荣孤立的传统,从加入欧盟的开始就十分犹豫,后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也一直“貌合神离”。近年来,金融和债务双重危机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间矛盾明显上升**。**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最终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均造成严重冲击,这也是欧盟成立以来遭遇到的经济衰退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破坏程度最大的一场经济和金融危机。
经过一系列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欧洲经济开始艰难复苏。然而由于欧盟财政透支和微观经济增长乏力,债务问题又接踵而至,欧盟随之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与经济低迷的漩涡中。
**于是,**受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欧盟一体化结构岌岌可危,英国与欧洲大陆渐行渐远。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法国和德国对欧盟的主导性显现了出来,而英国在欧债危机中却将自己置身事外,其处境与地位都非常尴尬,并且逐渐被欧盟区域内的其他大国排挤、边缘化。
最后,导致英国脱欧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欧盟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欧洲西北部地区经济发达,而东欧南欧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对发达的英国而言,虽然欧盟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但是英国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相对较大,比如,要承担高昂的欧盟会费。
不可否认,欧洲一体化带动了金融化与技术变革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却使欧洲愈发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分层”。金融危机之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国家恰好反映出“新自由主义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与经济精英力量的恢复或重建密切相关”。
于是,由于财富分配不公,欧盟内部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内部分化导致国家、地区的动荡和冲突不断,移民问题使欧盟内部的分化雪上加霜。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中,脱欧派获得51.9%:48 1%的微弱优势,英国脱欧成为现实。
英国脱欧长跑结束
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结束了它47年的欧盟成员国身份。从2016年至今,英国脱欧经历了4年的混乱、创伤,也造成了频发的政治动荡。
终于**,****2020年12月24日,****历经多次延期、一波三折的欧盟与英国关于双方未来关系的谈判达成协议,**英国脱欧长跑结束。12月26日,英国政府官网公布了长达1246页的英国脱欧贸易协议完整文件。英国首相鲍里斯在今年的圣诞致辞中也特别提到了这份协议,称其为自己送给英国民众的圣诞大礼。
可以说,英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是一个好消息。尽管这项协议远不是一个全球贸易大国渴望达到的程度,但有这项协议总比没有好。考虑到英国政府在意识形态上毫不让步,这已经是可以达成的最低限度的协议。
当然,这份协议并非没有代价**。**毫无疑问,英国在法律和政治上已离开,但正处于经济、贸易和安全关系保持不变的过渡时期。2021年1月1日以后,英国将不再是欧盟单一市场的一部分,因此不再致力于欧盟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它还将离开欧盟的关税同盟。
实际上,该协议“意味着英国经济立即降级”。随着英国最终退出欧盟单一市场,它在将近半个世纪的一体化后与欧盟的自由流动将走向终结,重大变化不可避免。
同时,协议避免了双方大规模贸易成本增加,这对于受疫情冲击的英欧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但即便如此,英欧之间的贸易流畅度与英国留在欧盟单一市场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据英国政府预算责任办公室此前预计,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英国经济15年内也将比留在欧盟萎缩4%。
本质上,英国夺回主权的代价,就是这份贸易协议——第一项旨在减少准入的贸易协议。但这至少是一个基础,这意味着,英国最终会以相当友好的方式离开欧盟。
英国退出欧盟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选择,这将极大考验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处理与发展。今后,英国与欧盟之间又将走向何方,仍是一个未知数。自此**,欧洲未来必将重塑。**另外,英国脱欧也意味着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挫折,但同时,全球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趋势,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020年给国际经济政治、医疗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在变局中灵活拥抱变化,如何把握不确定的发展,危机中依然存在新机,未来依然存在很大的博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