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当年都在国企上班,一个引进了外资一个黄了,但企业性质是效率的决定因素吗?_风闻
JohnHomme-2020-12-29 07:56
【本文来自《接收了大下岗那么多人才,私企有没有资格指责国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yxjster所谓的资不抵债,是个不正确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国企,都是政府给钱运营的,每年上交利润之后,所剩无几。第二年的运营的钱,要报计划批,批了之后,才能从银行借出钱来。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运营机制,非要用另外一种标准来处理,就变成资不抵债的……,唉,没处说理去。
嗯 也不完全是这样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 父母国企双职工 一个在国营公共交通 一个在国营印刷厂
当年给我的印象是公交车其破无比 单位没有钱购买新型号的汽车 也没有足够的运营线路 认识的人上车根本不用买票 不过好处是票价真是特别便宜
当年所在城市要扩大规模 必须要相应的开增新线路 但是没有足够的钱 所以引进了新加坡的资本貌似 把新开发的公交线路交给人家运营 然后逐步改成了客运集团 不过现在属性好像还是国有控股
而印刷厂就是真资不抵债了 90年之后印刷厂依然沿用铅字印刷 技术上没有跟上 然后印刷成本和质量也不好 所以一直没有足够的业务 最后只能靠出租厂房和土地换来的租金给职工发工资 再后来就是什么买断工龄啥的 最后厂子就彻底黄了。。。
我说这个不是说国企效率就一定不好 美国的汽车巨头不也一样走上破产的窘境么 所以企业的性质不是决定因素 运营和管理才是王道 运营的好国企一样盈利 运营的不好私企也会负债 我只是针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现实情况 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最后成为了财政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