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晴雅集》,谈谈海外IP的本土化_风闻
镜象娱乐-镜像娱乐官方账号-镜像娱乐,洞见文娱产业另一面2020-12-29 08:39
©镜像娱乐原创
文丨栗子酒
编辑丨李芊雪
人、妖、欲念、守护,拼接起一场东方玄幻大戏的前奏。
从晴明辞别师父忠行前往东土,到四大法师齐聚悬案频现,再到祸蛇现世勾连出一桩“阴阳”虐恋,《晴雅集》中,郭敬明再度将华美而精致的“郭氏美学”一以贯之。
上映不到两天,《晴雅集》的票房已然突破了两亿关口。猫眼、灯塔等数据平台上,《晴雅集》开分都在9分左右。据灯塔统计,截至12月27日,全网舆情中,该片88%的评论为正向评价。
图源:灯塔专业版
由此可以看到,尽管在整个舆论环境中,伴随着郭敬明的争议尚未停止,但不少人对其在造型、画面、配乐等方面的审美还是给予了肯定,而这些方面的探索也使得市场对《晴雅集》的故事本身有了更强的接受度。
要知道,《晴雅集》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原著IP《阴阳师》。在此之前,国内同样尝试改编其作品的导演只有陈凯歌,《妖猫传》中还原的大唐盛景更是满足了不少观众对唐朝盛世的想象。
而今,《晴雅集》再度启用《妖猫传》的美术指导屠楠,通过与日本阴阳师文化相嫁接,展现玄幻视角下别具风格的大唐。不止如此,片中还以东方文化同源作为基础连接点,引入女皇、公主等人物形象,以半架空的方式打破异域文化的语境差异,在保留不同文化优势的基础之上,探索海外IP本土化的新路径,而这也是《晴雅集》带给行业真正值得思考的关键所在。
打破语境差异
《晴雅集》是郭敬明时隔四年的“回归之作”。无论是赵又廷、邓伦等演员的票房号召力,还是梦枕貘IP《阴阳师》的广泛认知,抑或是影片导演郭敬明的舆论影响力,都使影片很快站上了市场关注点的中心。
然而,四年之后,关于郭敬明自身的争议,仍然会伴随着舆论环境蔓延至其作品之上。《晴雅集》上映前后,同样收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郭敬明也在影片公映首日发微博道:“感谢所有的批评和鼓励。”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各有态度的评价中,尽管争议依然存在,但《晴雅集》在造型、画面、配乐等方面的审美还是受到了不少好评,公主(王子文饰)与忠行(汪铎饰)之间的感情线也成为不少观众的催泪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抛开市场对影片之外的争议,看过影片的大多观众对《晴雅集》接受度并不低。
换言之,大多观众能够被《晴雅集》的故事代入其中,并没有因为中日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差异而产生违和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影片的本土化探索有关。
《晴雅集》采用半架空的设定,将历史上真实存在人物与玄幻故事相嫁接。影片虽未明言时代背景,但女皇、长平公主的出现,让观众很自然地联想到大唐盛世。加之美术指导屠楠在《妖猫传》中的积累,也更易于其在唐朝的基础设定下还原历史环境和场景,给影片的玄幻内容注入更多让人信服的代入感。
而在阴阳师这一职业的造型设计上,《晴雅集》也没有强行加入中国元素以“魔改”,而是参考其历史形象,并借助开篇中晴明与师父忠行的对话,以一句“去东土吧”,交代清楚晴明并非国人的基本设定,帮助观众更快地接受其异邦形象。
在此基础上,《晴雅集》还请到日本顶级配乐大师川井宪次担任音乐指导,此前的《绣春刀·修罗战场》《叶问》系列、《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国产影片皆由其配乐,影响力可见一斑。而在《晴雅集》的配乐中,除了烘托氛围之外,所采用的琵琶、鼓、笛等皆为中国传统乐器,亦从细节处拉近了海外IP与国内消费市场的距离。
由此可见,《晴雅集》的本土化尝试体现在影片的各个层面,以诸多细节铺陈逐渐打破中日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差异。基于这样的本土化尝试,《晴雅集》也快速辐射到下沉市场,灯塔数据显示,影片的想看用户画像中,二线城市群体占比高达47.7%,三四线城市人群累计占比也达到37.7%。
图源:灯塔专业版
显然,《阴阳师》虽是海外IP,但在本土化过程中并没有与下沉市场产生隔阂,而是将这部分人群纳为驱动票房增长的潜在增量。反之,大多消费群体对《晴雅集》审美的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影片本土化探索方向的认同。
建立异域连接
事实上,若向前追溯,曾在日本风靡的阴阳师这一职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颇深。
早在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使者入唐,修习阴阳五行之术,也就是日本阴阳师的前身。后来,这一修行职派传入日本,并逐渐流传开来,阴阳师的职业身份甚至成为一种尊贵地位的象征。
历史上,安倍晴明即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阴阳师,其师父忠行亦有史可循,源博雅则为同一时期的武士。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期,中日关系交好,文化互通。梦枕貘的《阴阳师》即取材于此。
需要了解的是,梦枕貘自身也是一个“中国迷”,他曾公开说过,自己作品的许多创作灵感都来自中国的神话小说和民间传说。而在国内,志怪传说的受众群体并不在少数。正是由于相通的文化背景,《阴阳师》所建立的东方玄幻世界,与国内消费群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阴阳师》系列小说在豆瓣的评分大多都在8.5分以上,便在于此。
不过,就《阴阳师》这一IP的影视化创作来说,同样需要在原著的基础框架之上重新建立文本和视觉语言体系。这个过程亦是IP本土化改编的必经之路,而《晴雅集》抓住文化同源的基本连接点,选择同样热衷于阴阳之术的唐朝女皇为切入口,在新的叙事语言下架构故事,以弱化两个地域之间群体认知的差异。
具体而言,《晴雅集》基于新的市场环境,搭建起两条关于“守护”的发展脉络。一条是,原创忠行的式神鹤守月这一角色,诠释女皇与忠行之间爱而不得却至死守护的爱情;另一条则将原著中的晴明与博雅改编为“双强”设定,演绎两者之间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守护。以此为落点,《晴雅集》的IP本土化探索进一步从基础框架向情感内核延伸。
由此也不难理解,《晴雅集》在同根同源的文化认知之下,尝试以国内消费群体更易于产生共鸣的内容做填充,不仅打破了地域界限,也在海外IP与国内消费群体之间建立起更丰富的连接点。
融两者之所长
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将海外IP引入国内进行影视化创作逐渐成为新的风潮。
《嫌疑人X的献身》《麻烦家族》《解忧杂货店》《妖猫传》《深夜食堂》……海外IP不断被搬到国内的大银幕之上。然而,与之相伴的是,“跟风式”的发展热潮并没有快速匹配相应的本土化改编能力,导致海外IP在国内影视化的成功案例并不多。此前,郭敬明在采访中也曾谈到,本土化是《晴雅集》改编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反映到目前整个市场的发展上,海外IP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要么容易割裂地域差异,照搬内容;要么则容易抛开原作,改编浮夸,大多与原作口碑相去甚远。
归根结底,诸多创作者对海外IP本土化的探索,还很难找到原著内核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表达方式,以及两者文化差异间的平衡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晴雅集》的本土化创作或许更值得参考。一方面,影片并没有强行将异域文化置于国内文化的语境之中,而是通过文化嫁接、情节铺垫等方式,使同一语境下的文化碰撞合理化,既保留了原著的和风元素,又以国内传统文化为基点连接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晴雅集》的本土化改编也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服饰、环境等基础元素之上,而是以“守护”的精神内核为支点架构故事,并通过影视语言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晴雅集》创造性地将两种文化融于同一场景之中,以文化交融取代相互割裂,集两者之所长重新创作适合本土市场的内容,目前来看,也不失为海外IP探寻本土化路径的一种可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