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道歉在时代脉搏上_风闻
财经琦观-2020-12-31 21:41
“我告诉自己要立刻适应,否则只能迅速地死。我要学习如何应对媒体,规划未来。”
——郭敬明(2006年)
01 舆论凶猛
2004年底,郭敬明刚收到抄袭案的一审判决:赔款,道歉。
庭后,郭敬明对外表示,将继续上诉,不考虑通过和解解决纠纷。
那时,马东还在央视做《文化访谈录》,新年一过,节目组就向郭敬明提出邀约。
采访提纲上写的是谈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书法、竹简。
郭敬明很重视,专门找资料,做功课,提前背了很多相关知识。
节目开始,马东直接问郭敬明:“你抄袭的事怎么样了?”
“我解释完了,但发现整场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包括嘉宾准备好的题板,一切都是提前策划好的。”
后来,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郭敬明这次访谈归结为“被欺负”。
中场休息时,编导跟郭敬明解释,“主持人就喜欢自由发挥,没关系,你就配合着录吧。”
“他们的问题非常尖锐,就是摆明要看你崩溃的样子。”
“我没见过这阵势,都快哭了。”
他想到洗手间冷静一下,但编导扛着摄像机顶着他的脸,旁边的主持人说“他现在情绪失控。”
“我当时就傻眼了,对着镜头把自己关在隔间里。”
媒体本就是嗜血的。
但社会默许,甚至需要这种凶恶。
若没有凶猛舆论的审判,又该如何制衡道德之下,法律之上的一切罪恶间隙?
站在高地上,每个人都可以向罪恶掷石头。
谴责他人,构建内心的圣洁满足,赚取旁观者的道德认同,震慑潜在犯罪者。
倒也没什么不好的。
罪恶是本源。
但郭敬明躲在洗手间里,心砰砰跳着,害怕混杂着屈辱。
他没想明白门外这世界针对是“抄袭”,却反省出另外一个结论:
“自己没有那么牛,别人才敢这么对你。”
那一年,他22岁。
02 屈辱即动力
人的思考,是有惯性的。
骨子里的自卑和天性中的敏感,让郭敬明长期以防御心态面对外界,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放置于“受害者”的位置。
他确实被不公对待过。
但一一细说起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
无非是店员嫌弃他穷酸,同学都比他有钱,以及初出名时,某些媒体为了流量的恶意。
郭敬明曾在杂志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父亲50岁生日时,他准备拿出20万给父亲买一辆车作为生日礼物。
一位做出版的商人听到郭敬明要买车,于是推荐成都的一家做汽车专版的报纸负责人,对方表示可以代郭敬明选车,然后亲自送到自贡去。
殊不知过了几天郭敬明在楼下的报刊看到了父亲的照片,大标题写着“暴发户的可笑嘴脸”。
郭敬明在文章里这样记录着:
我买光了周围的所有报纸。
那个晚上我在垃圾桶里把它们烧成灰烬。
火光里,报纸上爸爸的笑容很不好意思也很慈祥,只是头发有很多花白了,眼角里的皱纹里是满满的,盛放不了的喜悦。
……
我真的好恨你们。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郭敬明去店员买鞋子,问脏了怎么办,店员说我们的客户鞋不会脏,脏了也不会洗。
郭敬明带妈妈去坐地铁,工作人员主动上前帮了他们,刚准备道谢,郭敬明听见工作人员说:“册那,戆色特了。”
郭敬明同学在餐厅吃饭,郭敬明在食堂吃饭。
郭敬明送妈妈的GUCCI包被划了,爸爸半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带着花镜”,一点点用胶水沾口子。
……
穷人永远比富人多,上述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人同样经历过,还有一部分人经历过更多。
是可以共鸣的。
再配上原文“高傲地白眼”、“孤零零一个人”、“陌生的城市”等修饰语,我们似乎真的感同身受。
甚至会想,郭敬明变成这样,是不是源自于社会中下阶层的不友好?
不是的。
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的人,比他遭受过更大的屈辱,但仍选择要善良生活。
大家都能理解,被蔑视的痛苦,急于尽孝的苦心,亦都能理解,誓要出人头地的少年之志。
但我们不能理解,在媒体和社会上遭受的屈辱,要通过欺凌另一个更微小的创作者来讨回。
先生曾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庄羽何辜。
03 自 救
2006年5月,北京市高院终审判决再次裁定“郭敬明抄袭成立”。
判罚郭与春风文艺出版社共同向作家庄羽赔偿经济损失20万,追赔1万精神损害抚慰金,停止销售,公开道歉。
郭敬明拒不道歉。
一月后,庄羽向法院递交了强制执行申请书,院方决定依据生效判决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公告,公告费14000元由郭敬明支付。
舆论高压,出版社到期,法律裁决,他本已被踩进土里。
但彼时的青少年不懂那么多。
市场还在,郭敬明自己还在。
凭着扭曲的驱动力和巨大的不甘,郭敬明咬着牙,揪着自己的头发,硬是把自己从泥地里拔了出来。
他真的很努力,从小就是。
满脑子想的都是离开四川,去大城市里。
同为新概念大赛出身,韩寒得奖后放弃了学业。
复旦大学说:“愿意破格录取韩寒为旁听生,安排名师指点。”
但韩寒公开拒绝:“就算复旦请我当教授,还要看我有没有空。”
相比之下,郭敬明考新概念就是为了保送名牌大学的机会。
为了得奖,郭敬明认真分析前两届获奖者的文风,买了七本杂志,他裁了七份参赛表,投了七篇参赛文章。
他就是要获奖,然后拿到保送或加分资格,去一流大学。
不过,恰好到了他这一届,保送制度被取消了,最终高考失利,去到了上海大学。
郭敬明(前排左二)第三届一等奖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案终审判决后,郭敬明如同那只掉进奶油桶的老鼠,不停地挣扎,想要把奶油搅成黄油,然后扼住命运的喉咙。
他笔耕不辍。
《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爵迹》,主要作品都在2011年前完成并出版。
他接触资本。
天娱、长江文艺合资,加上郭敬明个人股份,2006年,“最世”的前身柯艾文化诞生。
他开始抱团。
大量签约作家、漫画家、摄影师、设计师,深度绑定。
他打造大厦。
《最小说》、《最漫画》、《文艺风象》、《文艺风赏》。
四本刊物的杂志矩阵,在90后的追捧下,一同构筑了纸媒最后的辉煌。
那时的他,很反感被人拿来和韩寒做对比。他说:
我这样一个人,二十多岁、三十岁,没有爱情,大概七八年没有假期,付出这么多在工作上,另外一个人他整天都在玩,在谈恋爱,结果他成功了,那你觉得这样合理吗?
在那几年里,韩寒还在坚持做自己。
写博客,怼体制,玩赛车。没钱了,就出一本书。
当时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比赛获奖后拿着一麻袋的iPhone 5,给自己的赛车维修团队挨个发。
人们称他作“韩少”。
但上帝不会偏爱任何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坎。
2012年,代笔门闹了整整一年,整个网络甚至都被此事撕裂为两半。
最终,在“无限举证责任”的逻辑下,韩寒身心俱疲。
他也反省了,丢下一句话:“这个世界是根本不在乎一个人的清白和委屈。”
然后,不再叛逆。
04 脉 搏
2013年,电影《小时代》狂揽5亿票房。
同年,《南方周末》授予郭敬明“中国梦践行者”称号。
获奖理由是:他把握了大时代中的小机遇。凭借他的机敏和才能、勤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时代。
领奖时,郭敬明百感交集:“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一直以为南方系心中的少年英雄是另外一位,而我正好是他的反面,但今天没想到是我。今天把这个奖颁给我,我觉得很有趣。”
后面的事,小时代234,《爵迹》痛哭,性侵律师函警告,“小小年纪要学会尊重人”等一系列桥段,各位都很熟悉了。
联系后来发生的许多事,回头看那次领奖,多少有一些黑色幽默。
但颁奖词中,有一个评语让我十分认同:“把握时代”。
从参加新概念时郭敬明就知道,研究套路和规律,根据受众需求精准产出内容,追求最大程度的投入产出比。
从纸媒的精品化,到粉丝经济,到颜值时代,到男色审美,郭敬明一路走来都踩在市场的节点上。
而此次道歉,或许也是对当下风向审时度势的选择。
都是生意,都是利益,都是为了在这个位置上坐着,不要再被打回土里。
什么游戏规则都可以。
什么,游戏规则都可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上下奉行的都是唯结果论。
有钱的是爸爸,富二代是老公。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下,这句话自有其存在的道理。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上已经没有那么多肥硕蠢笨的老鼠可抓,剩下的都是极难对付的狡猾角色(比如芯片)。
那么此时,整个社会的调整方向也将从“结果正义”转向“过程正义”。
从对“效率效益”的追求转向“公平道德”。
道理也很好理解。
当你把游戏角色都集齐后,自然也会将主要精力从“获取新角色”转向“升级旧角色”本身。
社区团购,蚂蚁金服,整顿直播,反垄断,蒋凡,何炅,郭敬明,于正……
一桩桩新闻背后,即是有形的手,也是民间意志。
历史总是这样,时而呼唤监管,时而呼唤自由。
疫情加速之下,抱团取暖成为有效手段,人民也充分认识到共和国的强大。
威望达至巅峰。
钟摆终于向左砸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