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资源生产途径? ——钱学森“亩产万斤”说之现实意义略谈_风闻
易则之-2020-12-31 18:41
可持续的资源生产途径? **——钱学森“亩产万斤”**说之现实意义略谈
易宏
引言
我们的先人发明了火箭,但自明代万户的载人飞天试验(参见图1)以失败告终之后,直至新中国推动航天事业,吾族似乎再也无人主动探索、改进并实验。于是,人类飞天梦的真正率先实现者就只能名归前苏联科技工作者和航天员加加林,而非吾族人。不过,如果把航空也看作一种飞天,其率先实现者则是美国人莱特兄弟。
钱学森先生是一位世界公认的杰出科学家。科学对待其科学理论或假说才是对他的真正尊重。钱学森弹道(参见图2)的提出是在1940年代,但其实现却是在几十年之后。人们没有因其难以实现而将之放弃甚至否定,这才有了今日之护国利器。(参见《美国:中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利用钱学森弹道“打水漂”式飞行》、《东风-17高超音速武器为何会让美国如此害怕?堪比核武器威慑!》)
但是,钱先生的“亩产万斤”说,自195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似乎罕见被科学对待。
钱学森“亩产万斤”说
钱学森“亩产万斤”说,是自1950年代后期以来,钱学森先生就粮食生产的可能单产量提出的一个说法的简称,相关文章(似非科学论文,或可称为科学随笔?)和信函有下列七篇:
第一篇,1958年4月29日《人民日报》的《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
第二篇,1958年6月《科学大众》杂志第6期的《展望十年——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以后》;
第三篇,1958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的《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
第四篇,1958年6月《农业科学》第12期的《可以实现的理想》;
第五篇,1959年2月《科学通报》第3期的《谈宇宙航行的远景和从化学角度考虑农业工业化》;
第六篇,1959年9月25日《知识就是力量》第8-9期合刊的《农业中的力学问题》;
第七篇,1993年4月 21日钱学森致海外友人孙玄先生的信。
据说其中第三篇(参见图3)并非出自钱先生本人,而是当年的《中国青年报》某位编辑的穿靴戴帽制作。(有关篇目和原委详见《南方周末》载叶永烈先生《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
对钱学森“亩产万斤”说当取之态度
笔者关注有关话题二十多年,虽然众说纷纭,但罕见科学之辩。
就笔者所见钱先生关于“亩产万斤”的说法来看,未见提示具体时间地点的具体粮食品种的实验数据,因此,只能称之为假说。再结合钱先生的科学家身份,及其提出有关说法的光合作用等科学计算依据,也可认为该假说是一种科学假说。传言钱先生证明了粮食“亩产万斤”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实在要说是证明的话,也只能说是理论模型证明,而未见实际验证。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假说之间的竞争、更迭的历史。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常常起着一种引导性的作用。在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和演化的规律时,一旦有了假说,科学工作者就能根据其要求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而假说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有关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钱学森先生提出“亩产万斤”假说这一做法本身,在科学上是没有问题的。
同时,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未得到实验确证之前都表现为假设学说或假说。有的假设还没有完全被科学方法所证明,也没有被任何一种科学方法所否定,但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科学家的假说,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如果能够以科学理论证伪,也就没有付诸实验或实践证明之必要。如果不能理论证伪,那就可以尝试实验证明。
但是,众所周知,195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的亩产万斤、十万斤乃至超过百万斤的农业“卫星”,不论是否在看到钱先生文章后放出,都不过是造假,不仅不是农业科学实验,甚至连日常农业实践都谈不上。
科学假说,之所以会以假说方式存在,不外乎其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被证明,一旦被证明,不论是证伪还是证实,都不再是假说。
既然过去的“卫星”基本都是假数据,那么这些数据自然不能用来证实钱先生的“亩产万斤”假说。同时,也不能因为那些“卫星”数据是假的,就可以认为钱先生的“亩产万斤”假说已经被证伪。反言之,或可更直接的说,那些如此简单认为钱氏“亩产万斤”说已被证伪者绝不比当年的造假放“卫星”者更科学或更智慧。
总之,不论当年放“卫星”的貌似肯定者,还是后来直至现在诸多否定者,都没有科学对待钱氏“亩产万斤”假说。
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先人贡献的历史虚无主义,无异于自贬至原始人乃至猿猴。
有人说钱先生应该就“亩产万斤”说向国人道歉,笔者则认为,真正最最需要反思的和道歉的,是那些不科学对待科学假说者和撒谎者,而非科学假说的提出者。
钱学森“亩产万斤”说之现实意义
经过长期关注和思考,大约在十来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感觉钱氏“亩产万斤”假说也许完全正确或略加修正后是正确的,亦即至少可说部分正确。
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人类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一年时间之内,以亩产约一万斤的单产量生产出可供人食用的物质就算正确。如果说完全正确难以被证明,那么略加修正后的部分正确则不难被证明。人们只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在一年时间之内,以亩产约一万斤的单产量生产出一种碳水化合物干物质就算基本正确。这种碳水化合物不一定能供人们食用,但或可用作工业原料制造纸张、建材、家具,酿造工业酒精替代石油……等等中国快速发展所需之资源。
关于碳水化合物干物质是否能够达到每年亩产万斤的问题,我曾于2011年初夏利用陪孩子参观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生命科学园的机会,就钱氏“亩产万斤”假说同那里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他们说能否让粮食达到“亩产万斤”暂且不敢说,但让某种碳水化合物干物质的达到“亩产万斤”乃至数万斤,是完全可能的。亦即,有些生物学家也支持钱氏“亩产万斤”假说部分正确的可能性。
如果陆地上难以找到阳光和水分充足的地方,那么可以到大洋中间去,在那里用浮动的海上平台,用养殖、生产、加工乃至旅游、休闲等一体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的循环生产,或许为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国再度崛起并贡献世界之有效途径。
如此说来,钱学森先生不仅是为共和国铸就镇国重器之元勋,而且,很可能还是为中国之复兴找到新的发展空间的开拓者。
总之,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面临枯竭的当今世界,钱氏“亩产万斤”假说,不论是全部正确还是部分正确,都对国人乃至全人类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10月26日初稿发于作者博客(易尔)
2015年12月11日补记并加图4
2020年12月31日再校并加图2b
〈补记〉
一、两个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继续研究获得的著名成就
(一)哈雷彗星的发现
自秦始皇七年(BC240)至清宣统二年(1910)两千多年间,吾族先贤虽然曾连续记录哈雷彗星29次,是吾族人读天书的一个成就。但是,未能识别其为同一颗彗星,未能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天上,实在遗憾。
可是,英国科学家埃德蒙多·哈雷(Edmond Halley,1656-1742),却仅用自己在1682年唯一的一次实际观测机会,结合前人的观测记录并运用牛顿定律加以计算,于1705年发表《彗星天文学概论》(Synopsis Astronomia Cometicae),预言这一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归。在哈雷去世10多年后,1758年底,这颗第一个被预报回归的彗星,被一位业余天文学家观测到,它准时地回到了太阳附近。哈雷在18世纪初的预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得到了证实。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吾族先人,反复虔诚而浅浅的读着天书之表象,对同一颗彗星观测两千多年也未能把前后显现联系起来,唯一的多现被看成了繁多之偶然。而英国的哈雷,深读天书,也串读前人书,站在前人的肩上,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天上。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在天上书写自己的名字,讲述自己的天堂故事,也就可以说天上没有自己的位置,其在地上的生存空间也会极其有限,乃至逐渐消失。
(二)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先生,科学对待“中国医药学”这一“伟大的宝库”,科学对待中国古代科学家道士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所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由此获得启示,于1972年成功提取到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其应用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1年9月,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并因之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一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受先贤启发,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当今最高科学荣誉册上。
二、几则近年有关亩产过万斤事例的报道(链接)
Ø 土豆一年种两季亩产超万斤**_五版科技新闻_河北日报数字报_**河北新闻网
Ø 北京房山窦店镇青贮玉米连续三年亩产破万斤**_行业动态_**山东三农网
这些报道中亩产过万斤的产品大概非以干物质计,但亦可作参考。希望有更多的人科学对待钱学森先生的“亩产万斤”科学假说,并付诸科学和生产实践证明。
2015年12月11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