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虽不够科或根本不科,但也总有点积极意义_风闻
末那识-学以养识,以识统学。(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2020-12-31 21:48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世间本无科学,猜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科学。
看了“刚刚,我解开了哥德巴赫猜想”_风闻这篇综述“民科”的文章,我只想问一个问题:
“单电子宇宙”假说如果是中国人先提出来的会被他们如何对待?
我想他们一定将这当成标准的“民科”吧?!
因为:
第一,这个猜想/假说太疯狂;
第二,这个猜想/假说也没有相对完整的理论表述,更没有数学表述;
第三,现在来看,似乎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
说实话,我被这篇文章及其评论区的对“民科”的疯狂讽刺挖苦“吓到了”,不是因为我是在搞什么具体的“科”,而是因为我是想对“科”本身做一些探讨,比如,祛魅“科学”|对以吴国盛《什么是科学》为代表的“关于科学的主流认知”的旗帜鲜明地批判,我还想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说三道四,批判一下将《几何原本》近乎“神化”的普遍认知,这下吓得我胆战心惊,担心被指“民科”。
我对“民科”的意见,如
对民科之“科”我们尽可科学的批判;对民科之“民”我们应该多给予尊重_风闻
一文所述。
因为愚见以为,最不入流、最不入专家(如科学史专家)法眼、最不受公众重视、但可能却是最实在的科学方法论恐怕就是:
猜猜猜。(这个论断也是“猜”的)
不敢猜你就输了。
猜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科学。
因为,猜的人多了,总有那么一些猜中了点什么的,西方的科学难道不是这么一路猜过来的么。
猜是第一步,理论建构是第二步,没有第一步,哪有第二步的事。
第一步门槛低一些,可能谁都可以做,第二步门槛比较高,要有专业学术训练才行。
是否可以分工合作呢?第二步能力比较强的人从做第一步的人的猜中淘些靠谱的去尝试可不可以?
中国科学界目前怕就是欠缺了这种大胆放肆的去猜想的勇气,所以总是搞跟随型的科研(所谓从1到N),原创型科研(所谓从0到1)乏善可陈。记得丘成桐教授讲过,中国数学界总是沉迷于证明外国人的猜想,而不自己提问题,提猜想。还记得有位外国哲学教授来中国学术交流,中国学者提问他的都是“知识型”的问题,而不是就哲学本身提出问题。
“愚蠢的问题不仅允许而且受欢迎。”这是哥廷恩大学玻恩研讨班的口号。
ps:
1、《刚刚》文中综述的民科,可能绝大部分确实是水平太低,没什么价值。
2、但是我认为民科泛滥也有利于培育“放肆大胆猜想”的氛围,促进专业的科学界人士少一点顾虑,多一些勇敢。
3、中国的民科应该向民科史上的大咖法拉第学习、看齐,基础不牢就勤奋学习,但要保持自己敢于研究、善于发现的优势。
(将法拉第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称为民科史上的大咖,恐怕要挨骂的。但是,在起初,法拉第确实是不受当时的科学界待见的,认为他不懂科学规范,尤其是数学太差劲,恐怕在当时的科学界主流看来,法拉第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科内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