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废4辆车、奔袭700里、加班一整月,我们的2020年只为回家_风闻
显微故事-显微故事官方账号-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不普通。2020-12-31 11:03
2020年,终于要过去了。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有遗憾、有感动、有失落、也有唏嘘。
一场疫情搅散了亲人之间的团聚、让办公和生活转移到线上。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也把世界分割割裂,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点对点的出行变得更加困难。
但也正因为这百年难遇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奋不顾身、志愿者们的舍己为人,商业社会中的大型企业开始主动向前,**共享技术、协助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
2020年即将翻篇,幸运的是,这一年我们见到了太多不畏艰难的人。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的是一群在2020年“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他们之中:
有的人在武汉封城时,顾不上照顾家中幼子,每天奔走在空城往返接送医护人员的医护专车志愿者;
有的人是爱心护考车队中的一员,为了保证考生安全、准时抵达考场,不得不拜托其他车队队员护送自己高考的女儿;
还有的人每日奔波在路上,24小时不间断的找“导航的茬儿”,只为了让上述这些人都能够安全出行,去服务更多有帮助的人。
城市陷入寂静,便有摆渡送光明之人。只要我们内心坚定、胸怀关爱,再难的天堑都会变通途。
感谢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服输,走出了中国2020年最让人感动的历史地图。
以下就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杨佳
编辑 | 李思思
2月,奔走在空城的“摆渡人”
1月23日,凌晨5点,成冬的手机铃声响起。
“有空吗,紧急事件”,对方自称是出行平台的工作人员,“有个急事需要你帮助。”
此时恰是武汉最冷时节,天色暗而阴沉,细碎地小雨浸润了空荡荡的武汉街道,像极了几年前成冬自驾穿越无人区时的场景。
挂了电话,成冬带上口罩驱车前往武昌火车站,接因疫情而被云南当地遣返的一家三口。
图 | 成冬早在非典时期就当过志愿者
就在三小时前,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从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车站关闭。
武汉封城,大量被外地遣返、滞留火车站的居民需要被送回。
成冬赶到火车站时,那一家人的孩子已超过8个小时没吃饭,孩子父母在寒风中同其他被遣返的人挤在一起、瑟瑟发抖。
如果不是疫情,他们原本打算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呆上1个月,留下家庭出行的美好记忆。
被成冬送达小区后,孩子父母执意塞给了成冬一包从云南带回的咖啡豆,这也是他们从云南带回的唯一纪念品。
那一天,成冬共接送了40名乘客、加了两次油、行程表累计1800公里——武汉到上海也不过1200公里。
图 | 成冬的车被武汉抗疫博物馆收藏
2月1日,当时武汉的抗疫行动已是白热化状态,大量医护人员奔赴一线,城市交通停摆让许多医护人员上班困难,甚至要穿越大半个城市才能到岗。
民间开始自发组织起医护运送车队。但很快,出于安全考虑,司机们不能以个人名义出行,许多志愿者车队就此陷入困顿。
成冬也面临车队接送的困难——除了不让私人上路,司机群内完全靠群内派单、效率极低。
幸运的是,当时高德紧急上线了医护专车:只要有驾照、无犯罪记录,志愿者就能申请成为医护专车的司机。
成冬第一时间加入了高德医护专车,还推荐了车队其他朋友一起入驻。
注册后的第2天凌晨,成冬就接到了第一个预约单,来自武汉光谷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最早的一批定点医院),来回路程达80公里。
**“当时如果没有专车,就算步行我也要帮忙抗疫”,**成冬说道。
在疫情最焦灼的那几个月,几乎每个坐上成冬车的医护人员都要在路上崩溃得哭一阵。
对他们来说,成冬是唯一能说上话的陌生人,这个空间就像是个移动的“心灵救助站",成冬就像是他们的“生死之交”。
跑了一个月的医护专车,成冬几乎没有一天不超负荷工作,平均每天开15小时车、瘦了26斤。
图 | 成冬护送医务人员上下班
为了接送更多的乘客、减少吃饭和上厕所时长,成冬经常一天只吃一顿,剩下的就靠车上提前准备的零食解决。
那些忙在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常常熬夜、饿着肚子加班,成冬一听说对方没吃饭,还会主动给他们塞吃的,要看着对方吃完再让他们下车。
从封城、再到武汉解封,**成冬一共做了130多天志愿者,总计6万多公里里程,**开坏了两辆车、用坏了两个手机。
他也曾经历坚持不住、几乎崩溃的时刻。
成冬的孩子只有5个月,那段时间他回家不敢碰孩子,有次孩子生病他内疚了好久,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在外奔波把病毒带回来了。
2月5日,他从汉口儿童医院送一名医生去汉南。该医生已加班多日体力不支,一上车就开始流泪,他觉得自己下前线、无法坚持,自责得不行。
回程高速上,成冬又接上了个怀孕7个月的女护士。
她老公不让自己的妻子上一线,女护士只能放狠话,**“要么离婚,要么让我去”,**后来老公哭着将护士送上了成冬的车。
2020年初,武汉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以至于成冬也常在和高德工作人员的通话中痛哭,“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为了解决武汉医护人员的出行问题,高德第一时间为志愿者和医护工作者构建起了连接的桥梁,而支撑医护专车在城市正常运转的,也正是一个个和成冬一样的“城市摆渡人”。
图 | 成冬出行前都会做好防护
对于1000多万人口的武汉来说,每天上千人次的运输量在过去或许微不足道。
但在疫情期间,正是这几百个司机、上千次的往返,支撑起了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保证了每一个武汉人的生命安全。
最终,那场人们所恐惧的黑暗没有真正到来,无数个“成冬”一样的志愿者们,赢了。
6月,跨江传递梦想的出租车司机
和成冬一样,张继伟也是医护专车志愿者中的一员。
在疫情爆发前,他还只是个普通的武汉出租车司机——曾开报废过三辆出租车、跑了200多万公里。
女儿常开他开玩笑,“地球周长是4万公里,你已经绕地球50圈了”。
2月18日,出租车公司招募医疗专车志愿者,张继伟第一时间报名,“国家有难,总要有人出来做点事情,何况我本来就是出租车司机,接送有需要的人是我的使命”。
加入支援队伍后,张继伟每天八点从家里出发,披着星月而归。
当时的武汉犹如“鬼城”,张继伟开在空荡荡的、犹如被迷雾凝固了的武汉街道中,心里特别不适滋味。
在火神山宣布关闭的前几天,张继伟开车接患者出院。待他抵达时,火神山医院门口已经排出了一条长长的车队,全是等待接康复患者的志愿者司机。
那条队伍看不到尾,不断地“变长”,总有新的志愿者加入。
**“当时感觉,那条车队就像是逐渐复苏的武汉,充满了希望”,**张继伟说道。
图 | 张继伟的抗疫奖章,该公司有108人获得了抗疫奖章,被称为“108将”
武汉解封后,张继伟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还有一重身份——高考爱心送考司机。
第一年送考的时候,张继伟曾遇到“囧事"。、
有次他开到半程,随口问考生是否带了准考证,没想到对方真的忘带了,结果他一路狂飙带考生取回准考证,所幸最后没有耽误考试。
后来,张继伟就变成了“强迫症”,每一个上车的考生都要被他三连追问:“准考证带没”、“身份证带没”、“文具带没”……
在武汉,每逢高考时节,因堵车、考生粗心忘带东西折返而导致迟到的人不在少数。准时、安全抵达考场并不是一件易事,哪怕出租车司机也容易走错路。
原因在于,2008年开始武汉改建道路,瞬时间整个城市的道路大面积重建,路况一天三变。
汉口、武昌、汉阳都需要跨江才能到,很多出租车司机一听到乘客要跨江就犯难,因为过去了全是不认识的地方。
这导致武汉出租车一度拒载问题严重,跨江后可能跑错路、绕远路,回程可能空载而归,也一度导致乘客和司机争执不断。
更没有司机敢在高考季随意搭载考生,万一出了问题,谁也不敢承担责任。
图 | 有爱心标的车
但这几年,张继伟感觉情况不同了。
首先是高德在高考季推出“爱心送考”服务,考生可以在高德上下单,出租车司机根据距离就近接单,保证考生更高效地被接上。
其次,高德为武汉的复杂路况做了准确导航。张继伟说,一般的堵车、分岔口都能预先告知,跨江运送考生不再令人生畏。
**“反正有导航怎么都能到达目的地”,**张继伟说。
每到高考的那两天,张继伟都会在车身贴上醒目“爱心送考”标志。
“爱心送考”的队伍不再孤单,除了张继伟以外,他不少出租车公司的同事也先后加入了该队伍。
高考那天,全武汉标着“爱心送考”标示的出租车司机在跨江大桥上肆意狂奔,帮一个又一个少年送达梦想的彼岸。
今年对张继伟来说,更为特殊,他的女儿也参加高考,但张继伟却因报名“爱心送考”无法送孩子去考场。
车队朋友听说后,跟张继伟拍胸脯保证说,“放心,你女儿一定也会被分配到爱心送考车队,我们一定给你安全、准时送到考场”。
张继伟本来承诺女儿,今年高考后一定全家出国旅游一次,但苦于眼下疫情还未休止,这个承诺也被顺延。
不过张继伟并不担心,他说,武汉人都“不信邪”,疫情被战胜只是早晚的事。
“等大家都安全了,我一定带她毫无压力地、好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12月,“自找苦吃”的路测人
这些关于出行的故事背后,有一些人在默默努力。
在路上,是梁凡的常态。作为高德导航播报组的成员,梁凡的日常工作是奔赴全国各地,上路检测高德导航准确性、核实播报信息,从司机的视角对高德进行“找茬儿”。
她随身准备着工具箱,码齐所有路测需要用到的东西,保证一接到命令即刻出发,只为确保每一个用户都能安全抵达他们的目的地。
关于路测的过程,梁凡想到的只有一个“苦”字。入职第二天,她就被派去济南路测。
从北京自驾去济南的路上,由于车电力不足、不能开空调,梁凡不得不和另外两个同事抱着发热的仪器,在接近40度的空间里汗流浃背。
今年的“苦”更是双倍的、极致的。
1月,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关闭了高速,异地路测成为了奢望,梁凡和她高德的同事们,只能分头行动,一人、一车、一手机,开启疫情下的“单人路测”之旅。
紧接着是国庆“小春节”,受疫情影响许多人选择在这段时间自驾回家团聚。
10月1日至7日,高德打车累计完成订单量同比增长61%,出租车累积完成订单量同比增长177%,7天内用户累计导航总里程超过210亿公里,全国高速拥堵里程占比同比上升66%——无论从哪个唯独看, 这个十一都是另一场“春运"。
但投诉却没有增加,这就是梁凡等人背后“路测“较量的结果。十一前的几个月,无数个像梁凡一样的“高德人”全国各地路测了几十个城市,驾驶了上万里程,兢兢业业的对待每一个路测发现的问题,只为守护导航的专业性,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更多的用户避免走弯路。
这也是梁凡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路测后,用户的反馈问题变少、后台偏航率降低,虽然很“苦”,但也很值得。
为此梁凡也承认,工作时大部分的“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有次梁凡在上海路测,被交警拦下,原因是她压白实线、驶出环岛时违章。交了罚款后,梁凡总觉得不对劲,地图之前没有提示过这里容易违章。
她和同事兵分两路查资料,一方核实上海交规,另一方在网上搜集用户违章地段。没想到,这一查才发现,原来之前导航疏漏了这个违章高发地段,梁凡马上上线了该路段的提示功能。
还有一次在南京路测,梁凡的车开入隧道后信号中断,导致她在分岔路走错出口。原本1小时的路测,被这一次失误绕行了近3小时才结束。
下车后,梁凡气地摔门,同行的同事顿时被吓到不敢说话,还赐给她一个外号,“路怒症女司机”。
梁凡着急地解释,“我只是担心我们的产品导致用户走错路,万一他们有特别紧急的情况怎么办?”
图|南北交通差规则差异大,因此需要路测人员实地去跑、测试
完成“春运”的那天,梁凡长舒了一口气。
“这么多出行的人,应该有和我父母一样的人”,她还记得自己父母虽然早有驾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却越发不敢开车旅游。
她希望,解决出行的难题后,自己的父母也能从容出行。
接下来,她还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2021年,所有人都能顺利回家,也希望年年顺利,年年如此。”
后记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2020年是过得最狼狈、慌乱、麻木而五味陈杂的一年。
在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感受。疫情、高考延期、居家隔离、线上办公……人们似乎一直在重复黑暗。
但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依然坚信希望,坚定地走在向往光明的路上。
疫情时,医护专车紧急上线,同几千名志愿者一起运送医护,绘制了抗击路线;
高考时,爱心送考服务上线,同各地司机一起将考生送达希望的彼岸;
或许,回望2020,这一年算不上美好。
但幸运的是,正因为他们,我们也比以往更懂得珍惜和团结的力量。
零点钟声即将敲响,就让这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
签约账号【显微故事】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