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调理应回归本源,切不能扰乱了基层工作_风闻
钧正平工作室-钧正平工作室官方账号-2020-12-31 07:55
每到年终岁尾评比表彰之际,有一群人总是显得特别尴尬,这类人员就是各级机关从下级机关或基层长期借调的工作人员。
由于编制在基层、工作在机关,无法参加借调单位的评比表彰,而原单位也以人长期不在岗、不掌握工作表现等理由不予考虑。岂止是评比表彰,无论是晋升任用等关键环节,还是诸如福利待遇的享受,借调人员往往“两头靠不上”,时间一长,就像无根的浮萍,既在借调单位找不到归属感,又在原单位找不到存在感。
借调,是指一个单位借用别的单位工作人员而不改变其隶属关系的一种工作方式。一般情况是,上级从下级借调,机关从基层借调。如果上级机关借调人员,是为了选调前的考察试用或者执行大型专项任务,考察或任务结束后,要么留下要么回去,这些借调期限相对较短,不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但更多情况是,上级单位纯粹以工作繁忙、人手不够为由,借调占用下级单位人员,而下级单位不便拒绝只得应允,奈何自身工作也无法完成,只得向更下一级单位借调人员。长此以往,如此层层借调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导致了大量借调人员令位不一,更造成了基层力量的空虚。
近年来,各级机关改革压缩编制、精简人员,就是为了简政放权、提高效率,如果不适应新的编制架构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还是沉溺在老思维模式、旧行为习惯的窠臼之中,那即便是“白加黑”、“五加二”,也会感觉工作捉襟见肘、疲于应付,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向基层大量借调人员的现象。
**各级长期借调人员,不仅突破了编制,违背了机构改革的初衷,更侵害了基层的利益,影响了被借调人员的成长途径。**有的借调人员编制在基层,但长期在上级机关借调工作,导致履历中的基层经历有名无实,调不过来,又回不去,不利于长远发展和成长进步。有的单位借调人员成了干工作的主力,辛苦程度比在编人员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没在编如同“二等公民”,与各种“好事”沾不上边,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借调人员心生怨气、工作消极,不利于单位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随意借调甚至还会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能被上级机关借调的,基本上能力素质比较过硬,属于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由于这些人长期“离岗占编”,基层力量缺失又无法补充人员,以致基层“空心化”越来越严重。此外,从改作风的角度看,各级机关的人多了似乎更容易“折腾”,基层的力量少了无疑更难抓“落实”,借调越多越容易加剧这一矛盾,导致很多时候基层只能以“形式主义”来应付机关的“官僚主义”,长此以往对事业的危害可想而知。
我们不否认,短期借调到上级工作,可以拓宽干部眼界视野、提升能力素质,但长期“借”而不“调”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虽然,各级机关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于借调事由、时间和程序等方面有不少硬性规定,也经常对长期借调人员进行清理整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随意借调之风还是屡禁不止。上级单位借调人员,似乎总能找到换岗交流、跟班见学、成立临时机构等诸多理由:一般规定借调不得超过3个月,需要人事部门审批,那就每隔3个月让人事部门发一次函进行“接力借调”。上级要对借调人员进行清理整治,那就通知人员回去几天避避风头,清理一过一切照旧……
军队各级机关也或多或少存在随意向基层借调的问题,有的借调到机关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少还是各级业务骨干,甚至是基层主官,这些借调干部能力素质强、也能胜任机关工作,仅仅因为没编制下不了命令,有的因单位借调人员较多需要排队等待纳编。不少借调人员留下的希望渺茫,回去有苦难言,长此以往不仅给借调人员造成了困扰、给基层工作带来了干扰,更不利于基层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生成。
**狠刹随意借调之风,根子在于求真务实、改进作风,强化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按照编制和职责有序运转。**要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像遵守法律一样执行编制,不随意、不超期借调基层人员。当然,由于形势任务变化,一些行业系统职能拓展、任务繁重,普遍要靠借调人员才能维持部门正常运转。这些可以经过论证研究,增设机构和编制来解决,而绝不能靠长期借调这块“遮羞布”来掩盖编制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
总之,我们希望借调能回归本源,切实为“调”而“借”、“借”后而“调”,真正成为各级机关选人用人和考察干部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基层干部成长进步、脱颖而出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不应成为缓解人力资源紧张的权宜之计和常态办法,更不应造成被借调人员有苦难言、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