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笔记:如何看待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美国白宫东厅签署。
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中方谈判团队来白宫已不是第一次。
作为中方的经贸磋商牵头人,刘鹤副总理数次和特朗普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晤。
在美国白宫的房间布局之中,从椭圆形办公室到东厅,不过一抬腿儿的功夫。
看着不远,前后走了将近两年。
跌宕起伏,几经波折。
中文版协议详细内容很快就公布,大家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网站能看到。
按照惯例,官方、学界和业界也会有专业解读。
对陶然笔记来说,关注两年的话题有了阶段性结果,确实让人思绪万千。
想来想去,结合15日签约现场的新闻报道,说几句最直观的感受。
首先,这是份两边都有人不太满意,但又大致能接受的协议。
2018年5月 初,在北京曾经举行过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长期关注中美经贸问题的朋友大概还有印象——那轮磋商结束不久,网上曾流传过一份据说是“中美经贸协议文本”的文件。到现在还时常改头换面地出现。
那份所谓“文本”里,几乎全是美方诉求,与其说是协议,不如说是威逼恐吓,要价施压。
像这样的文本,恐怕只有美方单方面满意,中方绝不会接受,也没有谁会去签。
一年多以后的今天,签署后的第一阶段协议基本内容大致是如下几条——
深化贸易领域双向合作、放宽市场准入扩大金融领域双向开放、双方承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安排、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
与18年5月那次相比,这次协议并没出现单方面特别满意的情况,反倒是双方国内舆论都有不满的地方。
中方这边,有人认为美方关税退让幅度不大,对美方商品采购的承诺太多,甚至有观点认为,以美方在过去两年中的反复表现,很难讲会不会故伎重演,实在没必要签署。
美方那边,也不太满意,有人认为中美经贸协议太过软弱。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14日报道,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13日致信白宫,指责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改革中国的贪婪贸易行为方面收效甚微。他警告称,该协定对美国公司和工人几乎没有好处。如果美国政府不能从中国获得停止对国内企业的补贴和支持窃取知识产权等措施的具体承诺,美国企业将损失数十亿美元。”
哪边都不太满意。
其实在陶然笔记看来,这或许是当下对双方都相对有利的状态。正如我们在19年5月第十一轮磋商的时候曾经分析过的那样——
“两国磋商,如果谈出一个两边都不是很满意但又大致能够接受的结果,那就是成功的,执行起来也会顺利一些。如果只是单方面特别满意的协议,而无视另一方的利益和诉求,那么即便是签署了也未必能够落地,而且后患无穷。”
对比中美在贸易战开始时的各自诉求,再梳理目前关于协议的报道解读,不难发现第一阶段协议注重平等和相互尊重,也照顾双方各自核心关切。
一份阶段性协议,体现出阶段性的互利共赢。
其次,最大的胜利是贸易战风险收敛。
阶段性结果出来以后,按照这两年的磋商经验,必然有人出来宣称胜利,承诺加大采购美国产品就是其中重要一条。
实际上从第一阶段协议签署时美方的表态来看,确实将这次签署渲染成为美方的重大胜利,尤其是突出呈现中方承诺在未来两年加大对美国产品的采购,据说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
那么,中方承诺加大采购算不算美方的胜利?
借用20多年前某位美国前总统的话讲,这要看你如何去定义它!
2017年11月,中美元首在北京会晤时曾达成多方面重要共识。
“中美双方愿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并就各自结构性改革和全球经济治理有关问题保持沟通与协调。双方将共同努力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中方愿就增加自美商品进口、各自外资安全审查政策同美方加强沟通。”
“中方按照自己扩大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并逐步适当降低汽车关税。”
“两国元首表示,双方将继续致力于互利共赢的中美经贸合作,并见证了两国企业签署多项商业合同和双向投资协议。在特朗普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商业合同和双向投资协议涉及总金额超过2500亿美元。”
不过,在美方挑起中美经贸摩擦之后,2017年共识的落实受到严重冲击,对美国产品采购的影响尤其大。
梳理这段往事,能看到现在局面的有趣之处——
破坏了之前的共识,打了两年贸易战,现在宣称中方的自主改革行动,以及承诺加大采购算是重大胜利。
这么一通操作还真不知该如何评价,说啥就是啥吧。
其实,就中美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而言,如果没有贸易战因素,中方根据自身需要加大对美优质产品的采购,并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反而让贸易战给双方带来的损失表现得更加清楚。
因此,如果一定要说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最大胜利是什么,窃以为应该是贸易战风险的收敛,中美双方实现了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本届美国政府而言尚属首次。
此外,贸易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注中美贸易问题已近两年,看得久了,想得多了,一些问题常在心里不断积聚——
为什么美方会挑起贸易战?中国有没有可能避免这场冲突?
应对这场贸易战,中国做得怎么样?我们发展的成色如何,应对的底气何在?
在走向复兴的路上,外部压力层出不穷,国人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来审视面对?大国公民的心态如何养成?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美该寻找什么样的相处之道,又该如何实现从目前状态向新状态的平稳转换?
中美之间会不会“脱钩”?
这些问题,有的有了结论,散见在这两年的文字里;有的还在思考,没有很明确的答案;更多的,恐怕还留待你我、留待时间回答。
时间里形成的问题,终归要在时间中去寻找答案。
(文中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