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刺激内循环,我们2008年以后就做过了
【采访/观察者网 白紫文】
观察者网:此前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吹风会上,很多外国友人问道,中国的“双循环”战略是否会降低国际贸易,您怎么看待双循环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丁一凡:**双循环的重点在于以内循环为主,以外循环为辅,来推动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双循环发展战略是一种既成事实,其实早已经发生,我们现在认识到双循环是一种常态,而且需要依靠双循环,所以要把它说清楚,更进一步地推动双循环的发展。
从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主要就是依靠内循环,只不过现在明确承认这样的现实。2009年以前,从2001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差不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当时中国的GDP年度增长在10%以上,但是这个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外需推动增长,整个这个将近八、九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在10%以上,但中国的出口增长近20%,所以是一种依靠外需拉动的增长。
2008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我们的外贸订单突然大幅下滑,出口遭遇断崖式下跌,这时各个国家都推行了经济刺激计划,即刺激内需的计划,中国也是如此。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经济增长就不是依靠外需,而是依靠内需来推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传统的出口市场都大幅萎缩,于是我们只好靠内需来维持经济增长动力。我们的刺激经济计划大幅度刺激国内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维持了经济量的增长,也大大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以高铁为例,2008年我们的高铁只有一百多公里,北京-天津这一段是全国唯一的高铁。而我们加强内部基础设施投资以后,到了十年之后的2018年,高铁线路就达到了2.8万公里。这十年的内部大力投资,改善了中国基础设施的质量,大大加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才使得外部需求大幅减弱的情况下,中国仍然能够保持一枝独秀,维持在全球的经济增长势头
另外,2008、2009年的时候,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占我们GDP的比重在10%左右,甚至10%以上。到了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降到了GDP的1%,2019年降到了0.4%,这种一路下滑正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内部市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依靠的是外部市场。
所以双循环是一个现实,我们是在现实之下承认这种现实。而且考虑到未来十年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普遍的下滑,我们必须靠内部的经济增长抵消外部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公开地讲,未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双循环仍然是以内循环为主。经过前十年的发展,我们现在有信心通过内循环保持中国经济内部增长的元素和动力,能够维持经济增长,并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当然,因为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嵌入全球经济,从这个角度,我们仍然要深度参与全球化,深度参与世界经济。
不过,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以前2001-2009年,我们参与的是别人的全球化,镶入的是别人的全球产业链当中。而2009年到2019年的这十年,一方面中国在慢慢发展自己的内部市场,另一方面开始主动地去塑造外部的经济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动地开始加强对外投资,去重塑世界经济环境,重塑国际经济秩序,这些事情证明金融危机之后,新的全球化就不完全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来主导的,而是中西方共同主导的。
观察者网:中国周边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推进,拜登新政府又表示要带领美国重新领导世界。您认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会是怎样的格局?
**丁一凡:**我觉得拜登想重新回归多边主义,重新恢复美国领导力,我们对此不是那么在意,如果美国领导世界秩序讲的是多边主义的话,对中国来说并非只有坏处,中国就是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竞争。虽然中国会受到一定的打压,但只要在多边协调的框架之内,我们就能适应这种发展环境。
而且曾经很长时间我们一直认为,中国要适应多边环境的世界经济发展,对于规范我们内部的行为、规范我们的规矩意识,都有一定益处,所以我们才说,开放某种程度上是倒逼我们内部改革的一种措施,可以利用外面的规范式行为规范我们内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应该说不害怕美国要回归这种事儿。
另外,中国最近跟东亚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谈成了RCEP,这就是一个证明,因为这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一个很大的命题,未来我们的目标是经过十年的努力,整个地区90%-95%产品的关税趋近于零,成为一个基本没有关税的地区,这样会使得整个东亚地区的制造业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会重组我们整个地区的制造业配置,从各个地方配置原料和生产的成本大幅下降,就会大大地提高整个东亚地区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心的地位,重塑这种优势。所以RCEP的签署不光是对中国,对其他参与RCEP的国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
观察者网:您认为,如何改变以往全球化格局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利不均的情况?
**丁一凡:**中国参与的全球化与此前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有一个很大不同。
上一阶段全球化的主要基础是所谓“华盛顿共识”,如果我们把华盛顿共识的二十条标准都拿出来简单地分一下类,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排除政府,只让企业和市场来决定市场上的所有行为。这种做法从效率上讲是有效的,但因为所有的人和国家的禀赋不同,完全由企业和市场去决定发展方向,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因为富人会更大地享受到这种效率的提高,但是一些比如说被全球化过程排斥在外的经济,就会越来越困难。这种社会分化既体现在发达国家,也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指导力量造成的。
中国参与主导未来全球化的想法与西方不一样。我们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现在有三百多个合作伙伴,有一百多个项目在做,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在起作用,我们跟各个参与国的政府合作,同时也跟各方的企业合作,来共同完成这些项目。我们的前提是,政府是为国家的普遍利益着想,所以政府的项目是对整体经济的提高,有助于国家国力的提升。我们希望这种既有政府参与、又有市场参与的全球化,能够比上一轮全球化更好地克制只凭市场主导产生的利益偏差,纠正只对某些企业的投资者和大老板有利、对其他社会参与者不利的局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