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发达国家“放水”的恶果,又殃及中国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金钟】
一年以前,中美两国刚刚宣布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双方正在敲定最后的协议文本。中国准备迎接贸易战后一个平静的2020,特朗普信心满满地打算凭着股市新高、失业新低的势头轻松连任。
谁也没有想到2020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虽然无法预测2021的世界经济是否还会有黑天鹅出现,我们仍然试图描绘出明年经济全景的一鳞半爪。
就在圣诞节前,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总额9000亿美元的第二次财政援助法案。和第一次的法案类似,第二次法案中三分之二的资金都将用于“维稳”:每人600美元的一次性现金发放、联邦失业保险金、以及给中小企业的联邦贷款(只要企业在未来几个月内不裁员,该贷款就可以不偿还)。
而还有几周任期就将结束的特朗普出于政治目的,更是出人意料地要求现金发放增加到2000美元。如果这个要求真的实现,估计会再增加近400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
上一次美国财政援助法案总金额高达近2万亿美元,对于接受援助的低收入家庭来说,到手的各种援助算在一起能够维持半年多的生活所需。而这一次财政援助规模只有上一次的一半左右,600美元和失业补助大概可以维持一般低收入家庭3-4个月的生活开支。
除此之外,未来三四个月美国国内仍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个是疫情,过去几天当选总统的拜登和现任副总统彭斯都在电视直播上接受疫苗注射,可以看出美国已经基本对其他手段不抱期望,把抗疫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疫苗的有效性以及广泛接种上了。但是,最近发现的病毒变种、疫苗供给上的瓶颈、和美国近几年盛行的“反疫苗”运动是美国这个抗疫计划的最大风险。
另一个不确定性就是美国参议院的控制权,目前共和党占了50个席位,民主党占了48个席位。明年一月初佐治亚州的两个参议员席位补选结果将决定未来两年美国国会的形势。从美国第二次财政援助法案出台过程来看,民主党在5月份就拿出了3万亿的刺激方案,一直拖到年底被砍到了9000亿。虽然拜登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但是民主党在国会和地方选举中损失惨重,现在两党的目光已经放在了2022年的国会控制权争夺上了。
疫苗接种效果决定了美国2021年的经济复苏速度,国会控制权的归属决定了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力度。比如如果民主党赢得了佐治亚州的两个席位,明年大概率美国会通过第三次大规模财政援助计划,美元会进一步大幅度贬值,大宗商品和黄金、比特币将会延续之前的疯涨势头。
而如果按照我个人的猜测,共和党会起码拿下一个席位,继续控制参议院。那么除非疫苗接种策略完全失败,2021年美国政府将不会再通过新的大规模财政援助法案,美元的下跌和商品价格的上涨就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欧洲的疫情控制策略和美国一样也全部压注在疫苗接种上,在经济政策方面,欧洲刚刚通过的财政预算表明他们走的是稍有差别的另外一条放水路线。
2020年中的时候欧洲已经提供了失业保险等针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12月欧盟各国达成协议决定在未来7年建立一个7500亿欧元(实际规模将会更大)的财政复苏基金,这笔钱将在欧盟各国之间分配,由各国政府主导投资,其中一半以上的基金将用于欧洲的新基建(数字通讯网络和新能源方向)的投资开支。
目前正在重重困难之下努力推进的中欧投资协议,既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也对中国企业进一步参与欧洲复苏提供便利。
欧美虽然财政刺激的思路有略微差别,但主要目的都是企图增加经济总需求。他们的财政开支来源倒都是采取了同一手段:央行印钱。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央行可以大规模印钱支持巨额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产业链中占据的顶端位置,和产业链下游的国家相比他们可以攫取超额利润和维持丰厚的社会福利。这些国家大规模印钱可以让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起分担那些超发的货币。而同样超发货币的发展中国家,如津巴布韦就只能自己承担所有的后果。
中国虽然在疫情控制和经济复苏方面都有着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优异表现,但是在产业升级没有完全成功之前,仍然要被迫部分承担这些发达国家印钱的负面后果。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展开讨论一下。
发达国家大规模印钱最严重的负面后果就是造成通胀。今年3-4月份大宗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的国际市场价格均处于最近十几年的最低点,但是到了12月,这些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平均都涨了50%左右。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更加可观。铜价从春天的低点涨了一倍多,石油从负油价涨到50多美元。
虽然大宗商品的价格飞涨影响所有人,但是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影响大不一样。由于产业链全球分工和人口结构的原因,发达国家不但从整条产业链上拿走了最大的利润,还对大批产品拥有定价权。比如说一条牛仔裤,由于原料涨价生产成本提高,但是欧美进口商凭借庞大的市场份额掌握了议价优势,可以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厂商消化生产成本上涨中的绝大部分,否则就换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生产。这样欧美进口商的利润份额变化不大,欧美市场的消费者也感受不到原料飞涨带来的影响,欧美地区的通胀率自然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美国北加州旧金山湾区福斯特城一家超市,新华社发。
同时,由于欧美国家本身也是部分大宗商品的出口大国,他们和那些资源出口国一样还可以从原材料价格上涨中获得更高的利润。那么谁在这其中的利益受损了呢?最主要的就是那些缺乏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的普通人。一方面他们没有从资源价格上涨中获利,另一方面还要忍受通胀带来的实际收入下降的困难。
中国由于自身调度资源的能力,往往可以凭借长远的战略布局来减轻一些这种负面影响。比如说在3-4月份大宗商品价格跌到谷底的时候,欧美的印钱机器已经开启,但是还没有传导到市场价格上,中国抓住时间差,超大手笔的在最低价格上大规模进口石油、矿产和农产品。
虽然国内的投机者在原油宝上吃了大亏,但是中国在第一季度疫情最严重、几乎全国封城的时候进口了4亿多吨原油,比2019年第一季度增加了12.7%。到了7-8月份,国内港口的储油设施已经没有一丝多余的空间,许多油轮被迫被当成临时储油罐漂在港口外。
在农产品上也是一样,3月份国内金融市场短暂熔断的时候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大跌35%,而大豆的美元价格也跌到十年以来最低点。中国在那时大规模向巴西定购大豆,从4月开始,来自巴西的大批船队到达中国港口,海量大豆源源不断的进入粮仓。据巴西海关的统计,1-5月巴西向中国出口了超过3500万吨的大豆,占巴西所有大豆出口的73%。
当然,当印钱效果传导到大宗商品价格上以后,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成本上涨的后果,比如近期热点讨论的铁矿石价格。前一段时间国内消费价格指数罕见的出现负增长,当时还出现了一些担忧通缩的议论。实际上,这个消费价格指数负增长的现象是暂时的,到了明年欧美印钱的效果体现在统计数据中以后就会消失。
如果要想更进一步减轻国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经济的干扰,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也和他们一样占据到产业链上利润最丰厚的位置上,提高自己在贸易中的定价权。
也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大背景,前几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了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会议结论一共八条决议,除了第三条坚持扩大内需和第四条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其余六条的都是直接针对供给侧问题的政策决议。
从第五到第八条看,未来一年政府将分别针对农业、互联网平台、房地产与租房市场、能源环保等几个行业出台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将会带来深远的市场变化。在货币政策方面,也正像我们以前的文章分析的那样,“不急转弯”,逐渐的小步收紧将是明年的金融环境的主题。
而最受大家关注的头两条:发展自主的高科技产业和维护产业链安全,则延续了一直以来的宏观发展战略,并且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媒体上对于科技自主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分析了,需要指出的是,2021年我们不但面临着海外政治打压的困难,来自外国的商业竞争压力也会更加激烈。
美国今年几次两次财政刺激法案已经和即将放出来了几万亿资金,虽然放水的初衷是为了支持消费需求,但是通过资本市场和经济循环,国外先进企业手中目前握有空前的现金储备。而疫情影响最大的那部分行业除了影视制作以外,绝大部分都是附加值比较低的服务业,比如餐饮、旅游和零售。其他竞争力比较强的行业如科技和金融,一方面受到疫情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疫情也迫使这些企业加速升级自己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成本效率甚至有一定提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少公司让非核心业务的后台支持部门员工永久性的远程上班,这样员工可以不必在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受到高房价的压迫,减少了路上通勤的交通成本,可以自由选择低成本的地区生活;同时企业也大规模减少了对办公场所的需求,降低租金和办公费用的开支。
类似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变化积累起来,有可能为这些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国内还处于落后状态下的那些科技行业就更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才能追赶上竞争对手。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据电路和微电子考研网站的统计,内地第一批九所示范性微电子院校2021计划招收研究生总数大概在1000人左右。而几周前,台湾省决定在省内最好的四所公立大学里设立半导体学院,未来十几年在已有的研究生总量基础之上每年新增4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名额。 像这样的挑战就对我们自己培养半导体人才的数量、培训模式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培训出合格的科技人才还只是第一步,许多早年学习微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后来都纷纷转行,跳槽去互联网公司和金融企业。也就是这一两年,国内微电子专业毕业生的待遇才有了大幅度提高。像上海张江这样半导体企业扎堆的地方,给刚毕业的硕士生开出的月薪一般也能达到2-3万元一个月。只是张江的房价最近也水涨船高,据说均价已经达到7-8万元一平米的水平,很多半导体行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咬牙凑出首付以后,每个月的工资就全部拿来还贷款了。
当然,微电子专业其实已经是这几年处在风口让人羡慕的专业了。但是国内面对的挑战也延伸到了更上游的设备制造业,这就对机械、材料、精密仪器、光学等等更多的学科和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系统有效的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帮助科技制造企业提高效率的政策可以尽快出台落实,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