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十大科工"破冰"新闻:自强我辈,进取不息
None
【文/观察者网赵宝瑞】
2020年,我国一系列科技突破频繁刷屏,让人一度怀疑自己已经进入科幻时代。从奔月的"嫦娥",到深海"探索者"。我们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技术凯歌。
2020年开局之艰难出乎所料,却也是举国同心、自立自强的一年。事实上,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今年的科工领域,新闻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但就是凭着"在一起就可以"的信念,中国科工一次次传来捷报,振奋着国人意志。2020即将过去,我们也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角度,回顾2020年科工领域的那些特殊时刻。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0年中国十大科工"破冰"新闻。自强我辈,进取不息!
新冠疫苗
8月16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由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联合申报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专利申请,已被授予专利权。这是我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
根据专利摘要,该疫苗在小鼠和豚鼠模型上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在短时间内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此外,该疫苗制备快速简便,可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生产用于应对突发疫情。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研究疫苗就被提上了日程。虽然关于疫苗技术路线的讨论喧嚣不断。为抗击疫情,陈薇院士带领团队研发重组新冠疫苗,在国内和国际分别率先进入I期、Ⅱ期临床试验,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这款疫苗的Ⅲ期国际临床试验,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华龙一号
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电厂可利用率达90%,并且还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双层安全壳等技术。
从2015年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工程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了一套完整、自主的型号标准体系,所有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具备了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腾跃,傲然出海。国内并网之后,华龙海外首堆也传来捷报:巴基斯坦当地时间11月28日,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工程2号机组(K-2)正式开始装料,标志着该机组进入带核调试阶段,为后续临界、并网发电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核电不但独立自主,也成功的走了出去。
北斗系统
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技术原因推迟一周后成功发射。这枚卫星的发射,代表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部署。北斗三号也将开启全球服务之路。
1994年,中国启动北斗一号工程,2004年北斗二号启动,2009年北斗三号启动建设,今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已经历时26年。
接近30年的长期布局,也是中国定位系统的长期计划:北斗一号填补定位系统空白;北斗二号覆盖亚太;北斗三号实现全球服务。作为目前唯一可以进行短报文通信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的全球短报文服务可以为民航飞机提供应急保障,带来更加安全的蓝天。
类脑计算机
9月1日,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这次发布会公布的是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研制的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
这台类脑计算机包含792颗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典型运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时它也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与此同时,团队还研制了专门面向类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Darwin OS),实现对类脑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调度,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与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探索,类脑计算机将成为未来计算的主要形态和重要平台。这类计算机将在模拟脑功能、高效实现AI算法、提升计算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浙江大学研发的类脑计算机,仅仅是这条道路的开始。
华为坚定发声
10月30日,搭载麒麟9000芯片的最新款Mate系列手机在国内如期而至。在美国的三轮制裁下,华为向前的脚步并未停止。面对逆境,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用短片《在一起就可以》做出了回应,并感谢了消费者、开发者、合作伙伴的一路同行,表示无论有多大困难,“在一起就可以!”
8月7日,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余承东就曾呼吁中国企业要一起构筑产业的核心能力,参与全球竞争;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根深才能叶茂。事实上,在2020年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华为还与众多合作伙伴在多产业协同方面绽放出新的势能,穿戴、车机、大屏、PC等领域全面开花。
2020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持续的外界打压,不少中国企业都迎来了"至暗时刻”,但是黑暗之后,必将迎来光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光自主奋斗,也强调合作共赢,相信和消费者、开发者、合作伙伴在一起,就可以打破封锁、寻求新突破。这种凝聚力量,共克时艰的共识和期望,也将帮助中国企业开启全新的未来。
长江存储NAND
11月18日,长江存储CEO杨士宁表示,虽然长江存储的64层3D NAND只是第一个产品,但是这颗产品已经做到了Mate40的旗舰机里面。杨士宁还称长江存储的NAND是"出道即巅峰”。
存储行业的技术之路,大陆企业一直磕磕绊绊。早年间国内企业试图入股或者收购行业巨头,最后总是无疾而终。引入技术遇到困难,只能开启自主研发之路。在整合两岸技术团队之后,长江存储从2017年开始,三年时间完成32层到64层再到128层的跨越,3年完成国外大厂6年走过的路。
技术产品的落地,需要市场的支持。长江存储此次打入华为旗舰,也代表着中国科技产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全新努力。为同行业树立了独立生存的样本。
Tiktok事件
与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互联网产业本该扬帆起航,但是在美国当局逆全球化的倒行逆施下。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并不顺利,而Tiktok则是其中的代表。
自7月6号美国国务卿蓬佩奥6日造势称"考虑禁止TikTok等中国应用"以来。Tiktok就在美国政府的调查威胁下艰难求存,各路美国资本也在伺机收购,尝试吞下这块来自中国的肥肉。
在出海道路上,以"全球化思维"为基础的互联网企业。往往选择配合当地市场的监管。但是迎接字节跳动的,可能不是监管那么简单。微软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面对相关采访时,直言Tiktok被收购"令人兴奋”。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更是在听证会上疯狂捅刀,指责"中国窃取了美国技术"。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之下,“底线思维"可能比"全球化思维"更为重要。8月28日,我国商务部和科技部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根据美国彭博社的跟进解读,知情人士透露,字节跳动出售TikTok美国业务需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而Tiktok最终也选择起诉美国政府。在全球化之前,这些企业可能要先考虑守住底线。
深海探测器
11月10日,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深海?答案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可能。技术上,1995年,由徐芑南担任总设计师的6000米级无缆水下机器人CR-1试验成功,这为载人深潜奠定了技术基础。
需求上,2001年,中国大洋协会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载人深潜有了明确用户和市场。这次载人深潜的成功,不光是科学领域的进步,也为新产业的探索创造了机遇。
嫦娥五号
11月24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嫦娥五号探测器通过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作为我国复杂程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上天,带回月土”,是我国航天的重要一步。
2005年前后,世界各国航天界掀起了一股月球热。很多国家纷纷表示,要在2015-2025年间将有人或无人的航天器送上月球,而这则短讯则将各国的航天计划汇总到一起。十五年之后,中国已经兑现了之前的承诺。我们也将在奔向月球的长跑中,占据先机。
天问一号
12月15日消息,截至12月14日21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44天,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飞行里程约3.6亿公里,飞行状态良好。
由于天体运动的影响,火星与地球距离在0.5亿公里至4亿多公里周期性变化。天问一号到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自7月23日发射以来,天问一号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机动、载荷开机自检等工作。天问一号预计明年2月份接近火星后"刹车”,实施制动进入环火轨道。
故乡已远,目标渐近。1亿公里相当于2499个地球赤道长度。现在,天问一号正以每秒17.4公里的对地速度飞向火星跨过数亿公里的银汉迢迢,去探究这颗神秘红色星球的奥秘。
2020,不光是"突破之年",也是"破冰之年"。在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生活,都在面临着技术封锁带来的阻力,让我们的技术自主之路充满艰险。面对困难,反而让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变得顽强团结,让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凝聚了更多的期望。中国也将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在一起就可以"的信念下砥砺前行,为人类科技带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