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携手共进】天津:提升载体促承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三地一体化发展已共同走过六年。六年来,天津市积极主动对接服务,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加强载体建设和政策支持,协同服务能力明显得到提升。
健全机制促承接
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强化能动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对接服务北京的积极性、主动性,立足比较优势和功能定位,开展精准错位承接。今年1-10月,北京企业在津投资到位额958亿元,占引进内资的40.8%,与国家电网、华能集团等央企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亚投行数据综合业务基地、麒麟软件总部等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北建工环保设备生产基地、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天津研究院等项目签约。
提升载体促承接
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主要园区、平台、产业聚集区进行评估,着力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坚实稳固的承接格局。今年1-10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515家,注册资金253亿元。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达到283家,注册资本46亿元。京津合作示范区土地征转、中央公园一期、办公基地和展馆建设有序推进。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顺利推进,一期工程将于2021年6月底竣工投用。
创新政策促承接
天津市市委、市政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出台《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率先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宝坻中关村科技城试行,做好企业投融资、子女教育、医疗服务、职工落户、购房等方面承接配套措施,让疏解项目转得出、留得住、发展好。
截至10月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7家企业通过“北京转移来津项目”认定,2名企业员工顺利落户,5名职工子女顺利入学,区内7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101名职工通过购房资格审核。新政出台后,近100家北京企业在园区注册;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186家企业通过“北京转移来津项目”认定,21名企业员工顺利落户,2名职工子女顺利入学,区内16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237名职工完成购房资格认定及备案,新政出台后,带动22个北京项目落户园区。
切实担当起“天津角色”
2014-2019年,北京企业在津投资到位额7752亿元,占天津市引进内资的38%。天津市紧紧抓住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着力唱响“双城记”,持续深化全方位对接合作,精准、错位、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切实担当起“天津角色”,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