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种子难题 上“种子选手”
□刘婵
做好经济工作,要善于把握关键、明确重点。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种子和耕地,提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等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
“种子和耕地问题”得到空前重视,是从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等内外部复杂生产环境条件下,全省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国家统计局核准,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为1365.16亿斤,比上年增加26.08亿斤,增长1.9%,我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贡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当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粮食生产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在此,为何要特别强调“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因为农安天下,种为基石,种业竞争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高科技战争。事实上,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有的种子“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而在消费升级背景下,老百姓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因此,解决好种子问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中国粮”要用“中国种”。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已超过95%。前不久,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这就是优秀基因的威力!而放眼河南,在国家小麦优良品种繁育基地温县,形成了“行业专家+高校人才+乡土专家”育种人才梯队;在长葛种业小镇,一条现代蔬菜种子全产业链正在打造,大红袍萝卜、有机蔬菜长势喜人;“郑麦9023”“矮抗58”“浚单20”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增产、提质、降成本的好种子,成了农民增收的希望,也让中原粮仓王牌越擦越亮,“金扁担”越挑越稳当。
从豫产良种添彩“一带一路”,到省农科院参与航天诱变育种,再到牵手荷兰育“科技良种”,河南正走出一条高科技、高端、高附加值的科技种业之路,致力于当好一名“种子选手”。但与此同时,我省种业科技创新面临着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人才流动不畅、技术研发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种业企业还存在规模较小、分散度较高、协同性较弱等短板。“十四五”即将开局,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解决好种子这个“小”问题,折射出新起点上以新发展格局应对世纪变局的大战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解决种子难题,还得靠“种子选手”持续发力。如果我们为这位“种子选手”画个像,或者说提几点希望,大概绕不过这几个关键词。一是权益改革,核心意义在于“赋权、让利”,比如明确科研人员在成果中所占的权益比例。二是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资本市场与种子企业结合更加紧密。三是自主创新,以生物育种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种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做文章,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攻克一批高精尖、突破性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程相文,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57年,只因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更多像程相文一样的“种子选手”,没有怨言、只有奋斗,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不屈不挠奋力打造中国粮食安全的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