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运载火箭全体亮相 我国探索宇宙的脚步将迈得更远
作者:航天科技一院
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继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之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又多了一名新成员。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多个成员相继完成首飞,并承担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逐渐完善,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让中国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得更远
“十三五”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不断提升的能力和发射次数,让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得更远。
这五年,火箭院负责研制的运载火箭持续高密度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年度发射次数突破14次,由火箭院负责研制的火箭发射次数突破200次,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100次。
“十三五”期间 新一代运载火箭全体亮相
立足未来国际航天发展趋势,为保持航天运输系统先进水平,我国规划了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十三五”期间,新一代运载火箭集体亮相,2015年至2016年,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先后4型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圆满完成首飞任务。2年内4型火箭首飞,国际航天前所未有,极大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运载能力和火箭性能达到现今国际先进水平。
让我们来看看,“十三五”期间,火箭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是哪些?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运载火箭,可在海上和陆地实施发射。火箭全长近21米,重58吨,起飞推力120吨,兼容2米和1.6米两种直径整流罩,可将5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可实现卫星快速组网和补网,满足应急发射需求。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采用“二级半”构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5吨,达到国内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研制应用了96项新技术,其中重大关键技术12项,新技术比例超过70%。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新研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50吨氢氧发动机等多型新型发动机。火箭设计以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为重点,采用“一级半”或“二级半”构型,芯级直径达到5米,捆绑四枚3.35米直径的液氧煤油助推器,火箭全长约60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国追赶上运载火箭的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我国首个采用一级半构型的新一代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火箭芯级直径为5米,捆绑4个直径3.35米的助推器,总长约53.66米,其中整流罩长度20.5米,火箭全部采用液氢、液氧、煤油等清洁燃料,起飞质量约849吨,起飞推力约1078吨,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不小于22吨,是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是火箭院面向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采用芯级捆绑2枚助推器构型,全长约50.3米,起飞质量约356吨,起飞推力约480吨,最高能将超过4.5吨的载荷送入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3至4.5吨空白。
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现役的运载火箭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实现新老火箭全面交替,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水平再次跨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首创“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新模式 商业航天发展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火箭院抓总研制的火箭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等国提供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2015年老挝一号广播通信卫星项目中,火箭院首创“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新模式,拓展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新思路,增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近年来,火箭院推出了“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3型“太空车”概念,为客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优化组合的发射资源配置等多种产品和服务。
该型火箭是火箭院面向小卫星发射市场专门研制的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其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50千克,是世界上单位载荷入轨成本最低的火箭之一。“捷龙号”瞄准微小卫星发射市场,为微小卫星的验证、星座组网和补网提供更加灵活、经济、迅速的渠道。
高质量的成功 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
“十三五”期间,火箭院提出去型号化、去任务化的管理理念,单发火箭任务周期降到4至5个月;实现组批投产,现役火箭具备40发/年总装总测和发射能力,新一代火箭实现5-8发/年总装总测和发射能力;优化流程,常温液体火箭发射场流程精简至15天。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更是具备全天候数小时内发射能力。
未来,火箭院将以精细化流程管理为钥匙,把制度和标准与工作相结合,以技术创新加管理创新的“双创新”模式,加速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文章来源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