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林:我们影视人对抄袭者说不
作者:汪海林
一百五十多名影视从业者参与签名的呼吁书,呼吁“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这个呼吁,可以当作这个行业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
也许,一两个节目有劣迹者参加,大家不会这么义愤,但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连观众都迷惑不解,中国影视行业没人了?
于正和郭敬明,因为非法改编、抄袭剽窃早已被中国编剧行业排除在外,他们无法加入任何正规的编剧组织,无法参加任何正规的编剧活动,在编剧行业已“社会性死亡”。这几年,却在一些资本和平台的追捧下,不断推出新作,现在更是在综艺节目中,频频以“导师”面目出现,指点演技、教人做人,真是沐猴而冠。
我们的某些资本、平台为什么要追捧他们?因为他们代表了某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他们能生产出这些资本和平台急需的文化内容、文化趣味。这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是什么?迎合所谓“市场”的需求,快速、高效、可复制的内容生产,为追求快速、高效可以不择手段,资本和平台不介意这种“不择手段”是不是包括抄袭、融梗或者非法改编。这些资本和平台,让剽窃者做导师,显然对他们过往的劣迹毫不在意,甚至可以合理推断出:选择与他们合作的资本和平台,在价值观上是认同他们的。
我国的司法系统,在郭敬明和于正的著作权侵权案中,做到了秉公处理,无可挑剔。影视行业协会在第一时间谴责于正的行为,拒绝其加入任何行业组织,也做到了尽职尽责。司法系统与影视行业的表现是令社会满意的。但是,针对这种劣迹行为,我们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缺,资本和平台没有纳入到这个治理体系中,对影视行业来说,资本和平台恰恰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出现了法律和行业对剽窃者处罚、谴责同时,资本和平台却在追捧的价值对立。剽窃者作为“成功学”的标准范例,很容易成为年轻人的偶像,消解了法律的尊严,打击了行业的秩序,最终,在社会上造成主流价值体系分裂的危机。
郭敬明在与庄羽的官司败诉以后,迅速进行了经济赔偿,但拒绝道歉;于正在与琼瑶的官司败诉后,也迅速进行了经济赔偿,同样拒绝了道歉。在我们这个社会,剽窃者到今天畅行无阻。有人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赔钱却坚持不道歉呢?我的答案是:不道歉,就是认为自己没错。不道歉,就是可以制造出一个假象:司法不公,我被害了。营造这个假象,有利于他们继续蒙蔽粉丝,收割“韭菜”。
这些年,我们的观众、网友经常发出这样的叩问:这些年为什么影视剧越来越难看?影视从业者为什么总是生产一些文化垃圾给我们看?甜宠、宫斗、架空、撕小三……你们都在干嘛?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每天想向资本和平台发出的灵魂拷问。这次,我们决定以此为契机,问一问公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内容,什么样的文化趣味,什么样的文化走向,什么样的文化榜样。
有人问,你们签名呼吁,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我想回答的是: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是两种文化选择的斗争。发声就是目的,我们要告诉全社会,我们与剽窃者不是一个行业的。我们这个行业,面对某些资本和平台对内容的控制,以及它们表现出的价值观,我们抵抗过。这是我们留给历史的痕迹,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作者是编剧、监制、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