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油争气”
作者:赵宇
《求是》杂志经济编辑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党委联合调研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要“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石油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2018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作为全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批示精神,奋力打好勘探开发进攻仗,把“石油工人心向党”的信念转化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实践,始终将油田发展与国家繁荣富强紧紧相连,攻坚啃硬、拼搏进取,走出了一条产业报国的发展之路。
大力弘扬石油精神 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2020年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开发建设50周年。50年来,几代长庆石油人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扎根鄂尔多斯盆地,迎着风雪找油,驻守沙漠找气,铆足劲儿增储上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油争气”。
溯源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每一个辉煌都是在“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中拼搏出来的。抗战时期,长期低产的延长油矿在红军到达陕北后得到较快发展,石油人在埋头苦干中孕育出石油精神的火种。为新中国“解围”,为现代化建设“造血”,石油人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蹚过老君庙的石油河,顶着准噶尔的大风沙,冒着柴达木的酷暑严寒,翻过川中的重重大山……石油精神的火炬越燃越旺。从铁人王进喜喊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一刻起,“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便根植中华大地,融入每一个石油人的血液里。
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在石油战线激荡起深沉而有力的回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时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庆油田传承石油精神,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融入国有企业血液里,并不断汲取现代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形成了以“攻坚啃硬、拼搏进取”为精髓的长庆石油人自己的“磨刀石”精神。
50年前,数万名长庆石油工作者、复转军人“跑步上陇东”,拉开了在鄂尔多斯盆地寻油找气的序幕。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荒原大漠,南部是黄土高原,生产一线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长庆油田开发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藏,含油气层位的岩石致密程度高,被称为滴水不进的“磨刀石”,外国专家认为没有经济开采价值。如何把油气资源从“磨刀石”里“挤”出来?一批又一批长庆石油人投身火热的会战大场面,一次又一次向地层发起攻坚战,不断挑战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极限,推动长庆油田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油田成长为全国产量最高的油气田。
50年来,一代代长庆石油人坚守岗位不松劲,攻坚啃硬不言苦,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接力奋斗。家里三代都是石油人的崔哲,他80多岁的爷爷崔文儒回忆:“当年三块石头支口锅,熬些稀粥啃点干馍就已经是美食了。”崔哲的父亲崔立权回想1975年参加长庆大会战时的情景:“那时候巡井,遇到风沙就成了泥人,鼻孔里全是土。”听着石油故事长大的崔哲,大学报考的第一专业就是石油工程,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回到油田工作。
50年来,长庆石油人坚持在“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相继探明和发现了4个10亿吨大油区和4个万亿方大气区。石油勘探连续9年新增探明储量超3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储量55.83亿吨。天然气勘探连续13年新增探明储量超2000亿方,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3.8万亿方。河套盆地松5井达到日产62.6方的高产油流,打破了该区域40年勘探找油久攻不克的局面。庆阳气田的发现改变了陇东革命老区近50年有油无气的历史。
50年来,长庆油田成功开发了35个油田和13个气田,形成了低渗透、页岩油、致密气经济有效开发模式,原油产量在“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量超130万吨,“十三五”时期在2300万吨基数上持续攀升;率先攻克了我国致密气开发难题,实现了5.24万亿方致密气储量的有效动用,建成了国内首个400亿方大气区;担负起承接中亚和西部气源、储气调峰、安全稳定供气的中心任务,向首都北京等40个大中城市供气,惠及居民4亿多人。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2013年12月22日,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跨上5000万吨历史新高,“西部大庆”如期建成。从2013年到2019年,长庆油田实现了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七连胜。继2019年油气当量突破5700万吨后,2020年底油气当量实现6000万吨,在我国建成油气当量最高的油气田,创造了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的世界奇迹,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手握科技“金刚钻” “磨刀石”上秀绝技
被誉为“聚宝盆”的鄂尔多斯盆地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勘探开发区域,是世界上典型的“三低”油气田,勘探开发是个世界级难题。
鄂尔多斯盆地地底油气资源怎么形成、丰度如何、集中分布在哪里?长庆油田汇集国内知名专家,针对低渗透致密油气富集问题进行反复论证,摸清了整个盆地油气聚集成藏规律,回答了为什么“磨刀石”中蕴藏着如此大规模的油气资源,破解了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奥秘,从化学分子中牵出了一个个大油气藏。
基础研究不断丰富和油气理论不断创新,驱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勘探突破。侏罗纪古地貌成藏理论的建立,促进发现马岭等侏罗系油田,支撑了长庆油田最初20年的发展;三叠系三角洲成藏理论的形成,推动找到亿吨级安塞油田和3亿吨靖安油田;奥陶纪古地貌成藏理论的创立,助力勘探发现储量3000亿立方米的靖边大气田。资源找到后,要从被称为“磨刀石”的储层里开采出油气资源谈何容易?渗透率小于1个毫达西的油藏就已是超低渗透油藏,但鄂尔多斯盆地的油层更为致密,大量储层甚至低于0.5毫达西乃至0.3毫达西,是国内外罕见的非常规油藏。面对这些“先天不足”,唯有技术创新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压裂、井网优化和注水,共同构成了长庆油田提高单井产量的三大法宝。”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从事压裂工作30多年的赵振峰提出:“就像踢足球,压裂是临门一脚,发挥着关键作用。”他带领压裂团队,自主研发出成百上千个适用压裂技术、工艺和工具,硬是将油气资源从地宫中“压”出来,一举打破了国外专家关于低渗透油藏“没有经济开采价值”的断言,为长庆油田持续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技术需求也越来越高。长庆油田聚焦“卡脖子”难题,加快科技创新,打造增储上产核心利器,着力攻坚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先后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超前注水、水平井开发、体积压裂、一体化集成橇装、智能化设备等技术和工具的创新应用,助推“三低”油气藏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以来,长庆油田获省部级科技奖80多项,“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世界上非常规油气开发异军突起,长庆油田将目光聚焦在页岩油、致密气的有效开发利用上。2019年9月,经过10年持续科技攻关,特别是近3年勘探开发理念不断创新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长庆油田在甘肃庆城发现了国内最大的10亿吨级页岩油大油田。庆城大油田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在非常规石油勘探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必将引领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新方向。
从年产油气当量2000万吨到6000万吨,长庆油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生产效益持续提升。充分吸收国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整合集成钻井、录井、测井、试油气、分析化验、油气生产等19个类别的基础数据2亿多条,介入一线值守、现场安全预警管控、员工远程智能培训、手持移动工具办公等多个领域,攻关形成了6大系列25项数字化主体技术。率先加大机器人和无人机等物联网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推进油气田无人值守技术应用,构建了新型“中心站+无人值守站”扁平化管理模式,先后建成油气田无人值守站1500余座、中心站400多座。
深化改革破解难题 管理创新激发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发展提速和规模扩展,长庆油田大而不强的问题突显,深化改革刻不容缓。
近年来,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的统一部署下,长庆油田把石油精神内嵌到油田改革发展各个环节,把精神的力量注入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动企业改革持续往深里走。按照“业务主导、综合统筹、分类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加快推进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平稳有序实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医院重组改制,按期完成了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等改革任务。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三项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构编制调整实施方案,稳妥实施组织机构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升了管理效能。开展公司机关“大部制”改革,推行大科室和多业务复合型岗位,压减机关科室28个;持续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形成了油气主营业务70%、生产辅助业务20%、后勤保障业务10%的“721”业务格局,“油公司”模式业务布局基本成型,油气主营业务优势更加突出。通过实施业务“归核化”,共计3万余人转岗至油气主业,油气主业从业人员占比达77%,实现了集约高效发展。
作为长庆油田整体开发中“边角料”的绥靖油田,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吨油成本指标居高不下,一直在全油田排名靠后。今年以来,本着“精干主业、优化辅助、清理规范”的原则,按照生产区域“小场站无人值守、大场站少人监控”的思路,通过“大工种”建设将中心站岗位由13个整合为5个。截至目前,绥靖油田中心站数量由改革前的36个削减到24个,中心站平均管理油水井数由177.5口上升到229.7口,油田效益和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为从根本上保证油田的高质量发展,提高油田在国内外不同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长庆油田通过打破传统组织构架,打造新型“油公司”运行机制;通过油气业务同采同管,建立区域性一体两翼运行新模式;通过对致密油气开发、老井低效井稳产、伴生气利用等重点工程实施项目管理,以及在员工队伍建立行政技术两条晋升通道等改革举措,激活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长庆陇东页岩油开采采取大平台、丛式井、工厂化作业的模式,实现了多专业和工序流程再造,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020年伊始,面对油价暴跌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长庆油田大而不强的特征更加明显,原油、天然气折旧折耗分别占各自完全成本的44.8%和48.5%,实现完全成本硬下降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为此,长庆油田制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方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对提质增效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具体可行的责任清单、实施路线图和进度时间表。长庆油田镇287区块瞄准人员费用和运行成本两大“出血点”,将产量任务和成本效益整体承包,人均管理井数由2.3口提高到8.5口,劳动生产率提高291.3%,吨油完全成本下降8.7%,实现了员工贡献与收入、企业成本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正是依靠石油精神持续深化改革,长庆油田完成一次又一次蜕变,开启了发展新征程。
筑就绿色万里长城 美化鄂尔多斯盆地
长庆油田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油田所在地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低产低效井多,油气上产压力大,油气开采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但长庆油田创新发展思路,实现了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
石油精神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宁可少产油,也要确保环境安全。”为了有效守护黄河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长庆油田先后投入数亿元资金对2000多口废弃井实施了彻底封堵,控制了入黄泥沙。同时,投入近4亿元用于油气产能建设植被恢复和生产场站绿化,栽种上万亩树林,防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目前,建成清洁文明井场8000余个,绿化覆盖率达到35.4%。
长庆油田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油田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设了“三防四责”体系,即油气泄漏预防“三道防线”和公司、厂处、作业区、班站“四级责任”。为保护生态环境,公司不断完善生产区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体系,先后关停退出位于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的油水井和配套设施,在9条河流共设置38道拦油坝。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陕北黄土高原,在延安市40余万人唯一的饮用水源地——王窑水库,长庆油田投资修建6道拦污闸、6座拦污坝,通过“闸坝结合、节节设防、采取措施、主动应对”,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坚决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确保延安市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过去夏季雨水多的时候,我们沿河的群众很不安全,出行也不方便,现在有了这座拦污闸,雨水再多,我们也安心了。”家住六号闸附近的村民杨炜由衷地说。
长庆油田坚持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创造性地开展“三废”处理技术攻关。在苏里格气田,“泥浆不落地”工艺实现了经处理后的泥浆、废液水等无害物质的回收再利用,彻底消除了潜在的环保隐患,让1000多个井场获得了“清洁文明井场”称号。大力推广伴生气综合利用,累计建成并投运轻烃厂、混烃站各21座,年回收伴生气10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硫3500吨。同时,通过采购数百台设备,将每天1亿立方米的采出水100%精细净化,让地层喝上“纯净水”。
昔日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已成为各种野生动物和濒危植物的“家”。今年5月,200多只蓑雨鹤来到沙漠的草甸。而不远处,长庆油田苏南气田黄色的采气管线蜿蜒向前。为保护蓑雨鹤栖息地,长庆油田连续9年调整气井部署,尽量避开湿地或植被生长较好的地带,已先后避让井丛12个,涉及100余口气井。苏南C1站附近的牧民旺德尼布用朴实而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讲道:“自从我们周边有了气井,树多了、草多了,现在连鸟都多了,通了电,修了路,我们牧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建一个油田,美一方山川;建一座工厂,留一片绿色。如今的长庆油田,是一个将绿色作为主色调的生态油田,每年给高原大漠新增绿地300万平方米以上,油区绿化面积从85%提高到95%。在陇东油区,建成“中国石油长庆林”、教子川流域“长庆碳汇林”等生态环保林70多万亩。在陕西榆林,气田生产区域沙化土地治愈率达到93%,毛乌素沙地迎来天蓝地绿、草长莺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极大地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热情。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长庆石油人将继续弘扬石油精神,主动扛起“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勇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