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好看的是“情感”
【环球时报记者 董 铭】
《心灵奇旅》讲述“身后”故事
由迪士尼/皮克斯工作室出品的年度动画电影《心灵奇旅》25日上映,算是献给全球观众的一份“圣诞大礼”。受北美地区疫情影响,该片在美国本土取消影院上映,改为Disney+流媒体平台免费上映,虽然票房受损,但口碑绝佳;在中国市场,《心灵奇旅》也凭借超高评分,在首日排片不利的情况下,周末票房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
《心灵奇旅》出自曾打造《飞屋环游记》和《头脑特工队》的好莱坞动画顶级团队之手,导演彼得·道格特是从《玩具总动员》系列就开始参与皮克斯项目的资深动画人,《心灵奇旅》沿袭皮克斯工作室“技术拔尖+情感至上”的优秀基因。
《心灵奇旅》讲述一位酷爱爵士乐的黑人音乐老师意外“身亡”后,灵魂来到“生之彼岸”,在那里他遇见其他灵魂,在现实和灵魂世界的穿梭中领会生命真谛。灵魂以Q版人类形象出现,全身泛着荧光。还未出生的灵魂在“生之来处”,不断尝试和学习各种地球上的事物和品质:有音乐、射击,也有讽刺、自恋……为爱好陷入忘我或迷失自我的人则会进入“灵界”。
凭借充满想象力的精美画面和直击人物内心的真挚情感,《心灵奇旅》获得近乎完美的口碑:烂番茄新鲜度97%,Metacritic网站上媒体均分也达到85分,豆瓣评分高达9.2分,有网友感叹,皮克斯不仅拥有冠绝业内的动画技术,更有不落俗套的想象力和对人类心底最真实、最细微情感的敏锐捕捉。
美国《综艺》杂志赞扬皮克斯完美地把情感打造成一个“真实的世界”,同《头脑特工队》一样通过思想“拟人化”,让各年龄层观众把自己的灵魂想象成一个“发光的卡通角色”。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该片“精心营造的环境和人物充满令人振奋的活力”。
“情感梦工厂”佳作不断
纵览世界动画电影历史就会发现,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动画电影都是关于最真挚情感的作品,相比制作技术上的投入和更新,最难的反而是“对原始情感的描摹”。好莱坞动画电影中,过去最成功的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童话系”,虽然《白雪公主》《美女与野兽》可谓家喻户晓,但多年后观众对“最后公主王子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套路有了审美疲劳,1986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诞生彻底改变了美国动画的格局。
皮克斯动画虽然以3D数码技术见长,但真正让他们在业内站稳脚跟、打动观众的却是其一贯坚持的“情感内核”。《玩具总动员》中胡迪、巴斯光年等玩具之间的友谊、对主人的依恋和信任,而不是电脑三维建模和渲染技术,让本片获得观众认可和共鸣。在全球狂揽8亿美元票房的《寻梦环游记》中,皮克斯也是基于墨西哥亡灵节的传统,巧妙构思“亡者一旦被生者遗忘,就会真正消失”的设定,把结局设在女儿对父亲的情感追溯上,令观众感动不已。此外,像《机器人总动员》中“捡破烂机器人”瓦力与“白富美机器人”爱娃的爱情,几乎与人类无异;《飞屋环游记》里“十分钟回顾卡尔夫妇爱情故事”;《头脑特工队》里小姑娘莱莉内心的五种情绪化为人形,挽救她宝贵的记忆……这些都是皮克斯动画的“神来之笔”,也是整个好莱坞最珍视的“情感梦工厂”。
不只是好莱坞,其他各国的动画电影也不乏优秀“温情之作”。在动画的发源地法国,百年来曾诞生过许多感人的手绘动画,例如著名动画人希尔万·肖默2010年制作的《魔术师》改编自喜剧大师雅克·塔蒂的遗作,通过一位年老的魔术师对孤女的悄悄资助,挖掘出一位父亲内心深处对女儿的呵护和关爱,传统复古的动画方式凝结着浓浓的个人情感,上一代人的无私付出令人感慨。澳大利亚黏土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则讲述一名澳大利亚女孩和美国中年男人的“笔友情”,表面粗糙甚至有点丑陋的黏土造型,却精准揭示角色内心的孤独,黑白画面展现现实世界的残酷,友情成为照亮孤独者的一束光。
日本作为动画大国,更是一直以爱情、友情和少年的热血励志为情感导向,像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红猪》《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等作品中都有充沛情感,日本国民动画《哆啦A梦》的剧场版《伴我同行》同样凭借大雄和哆啦A梦的友情、大雄与静香的爱情感动早已长大的观众。中国的优秀动画电影对于情感也有独特诠释:从水墨动画《山水情》到《天书奇谭》,东方式师徒情令人感怀;而《宝莲灯》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母爱的力量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