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新纪录这样诞生(经济聚焦)
12月27日,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
石油工业新纪录这样诞生(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12月27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高点,创下我国油田年产量新纪录。作为过去低压、低渗透、低丰度的“三低”老油田,长庆油田通过技术创新化解难题,不断突破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同时实现科学管理,在近年来焕发出新风貌。
12月27日10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显示:今年以来,生产原油2451.8万吨、生产天然气445.31亿立方米,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高点,达到6000.08万吨,创下我国油田年产量新纪录。
已经有50年开采历史的长庆油田可谓“大器晚成”。从1970年油田成立到上世纪末,长庆油田产量长期在百十万吨徘徊。然而,这个老油田进入新世纪后却焕发了新风貌——2012年,成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目前已累计贡献油气当量超过7.6亿吨;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肩负着5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任务,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气以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4686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5.62亿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物15.29亿吨。
技术创新显身手
化解低压、低渗透、低丰度难题
2000年,长庆油田的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此后,长庆油田的产量连续20年一路攀升——2003年突破1000万吨,2007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2011年突破4000万吨,2013年突破5000万吨。今年突破6000万吨高点,跃上中国单个油田产量的历史新高度。
这样一个老油田,为啥能创下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的奇迹?
“过去,长庆油田一直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其地质资源禀赋不好,蕴藏的油气资源以低压、低渗透、低丰度的‘三低’资源为主。”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高春宁逐一解释道:
“低压”——油藏的压力系数大于1,油井才会有自然产能,而长庆油田储层的压力系数只有0.6—0.9,是常规油田的1/3—1/2,即使采取人工加压,净产量递减速度也很快;
“低渗透”——国际上把渗透率小于50个毫达西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而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小于1个毫达西,“家里用的磨刀石,5秒钟水就可以渗入,而把水滴在长庆油田储层岩心上,1分20秒才能渗完,从比磨刀石还要致密的岩石中挤出油,难度可想而知”;
“低丰度”——常规油田储层一般为几十米甚至数百米,而长庆油田储层厚度一般为10米以下,导致单井产量非常低,要想上产,就只有多打井。
国内外没有先例,无现成经验可循。对长庆油田来说,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首先要解决“三低”问题,而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创新。
优化射孔工艺、油层压裂改造、油田注水开发、油田动态监测、注水油藏研究、采油工艺、油气集输工艺、丛式钻井……通过研发8项配套技术,推进提高单井产能、稳产及提高采收率、提高整体开发效益三大系列技术,安塞油田全面解决了从地面到地下、从钻井到采油、从投入到产出等效益开发问题,不仅形成了年产300万吨的产量,还创造了中国石油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开发模式——安塞模式。
像这样的创新之举还有很多:不断创新压裂技术,解决低渗透难题。如今,长庆油田的体积压裂工程技术指标可以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单井最大入地液量7万立方米,入地砂量1.2万吨,单井改造段数48段248簇,4项指标均创下国内最高纪录;低渗透开发极限也从10个毫达西降到1个毫达西、0.5个毫达西;自主研发形成的DMS可溶球座压裂工具、EM30滑溜水压裂液,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比国外同类产品费用低50%—60%,成为中国石油的技术利器。
有高精尖技术的“加持”,长庆的油田一个个再现活力了。曾经试采5年、单井日均产量仅0.587万立方米的苏里格气田当初普遍不被看好,如今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出了精彩——2012年,苏里格气田超越塔里木克拉2气田,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气田。
理论创新添底气
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突破助力稳产高产
石油领域有句话叫“储量为王”。长庆油田能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并最终站上6000万吨新高度,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的不断突破是重要基础。
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付锁堂说:“说到底,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通过勘探理论和技术的不断突破,鄂尔多斯盆地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这也是我们发展的底气。”
“一棵大树长得越高,根就越要扎得深。”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经理姚泾利告诉记者,50年来,长庆油田从最本源、最基础的研究入手,创新形成了六大地质理论,推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持续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比如,长庆油田发展了古地貌油藏成藏理论,形成了“远源供烃、多级输导、地层构造圈闭、油藏立体分布”的新认识,突破了高地、古河勘探禁区,通过坚持“上山下河、纵向拓展”的勘探思路,发现了多个侏罗系油藏群,其中就包括拉开鄂尔多斯盆地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帷幕的马岭油田。近年来,依托这一理论创新,每年新增高效储量都超过5000万吨。
“在地质理论不断突破的同时,我们集成创新的地球物理关键技术也有力支撑了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高春宁说。这些年,长庆油田首创的井炮与可控震源联合激发、无线节点仪接收的黄土塬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解决了巨厚黄土塬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成像差的世界性难题,准确预测了油气富集区,有效支撑了规模储量落实和高效勘探开发。
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让长庆油田在实现6000万吨高产后有望继续稳产高产。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59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4万亿立方米,占国内累计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的20%。石油勘探连续10年新增探明储量超过3亿吨,天然气勘探连续14年新增探明储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新增储量的50%以上。
管理创新见实效
实现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
长庆油田的困扰是整体储量大但是单井产量小,想上规模只能多打井,这样一来,成本就会更高,产品竞争力就会打折扣。“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靠科学管理,靠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实现省心、省时、省力、省人、省钱的‘五省’。”付锁堂说。
长庆油田党委组织部(人事部)部长王琛说:“按照现代化国际‘油公司’模式,长庆油田不断解放思想、持续深化改革,实行‘充分授权、分级负责、过程控制’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
地上机器人,天上无人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长庆油田实现“五省”的有力帮手。
早在2014年,长庆油田就在全国石油系统首推无人机巡井工程。陇东、陕北等油区作为无人机巡井的试验田,过去人工巡视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一小时就能完成。目前,长庆油田已将无人机巡井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治安巡查、井站与输油气管线安全及泄漏监控等多个方面。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今天长庆油田的许多场站已经实现无人值守。据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夏政介绍,仅2017年至2019年,长庆油田就实施了油田中小型场站无人值守改造1019座。
通过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长庆油田将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生产、集输、生产辅助等环节全部“装进计算机”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目前,长庆油田的油田数字化率已达96.7%、气田数字化率达到100%。
“年产油气当量从2000万吨增至6000多万吨,管理油水气井由2.36万口增至8.9万口,长庆油田的用工却一直保持在7万人。”付锁堂感慨,体制改革和两化融合双管齐下,让长庆油田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