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遥:是谁在发起“公众舆论战”
作者:姚遥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人士频频对中国进行“有罪推定”与转移视线的情绪化宣泄,致使中美之间长期积累的互信基础与艰辛打造的交流机制严重受损。人文往来本是国家间关系的民意基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美方一些部门以“文化入侵”的罪名强令有关大学关闭孔子学院,并将部分在美中国媒体指定为“外交使团”。美国一些智库发表毫无根据的报告,抹黑中国以“大外宣”对美国人“搞文化洗脑”。
作为公共外交概念的发源地,美国向来主张由政府主导公共外交,并始终赋予其“舆论斗争”的美国特色。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方即在《美国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综合报告》中直言“公共外交对美国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与敌对势力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此后,原本以反恐舆论战为职能的美国“全球交战中心(GEC)”不断扩大斗争范围,直接将斗争矛头指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主权国家。2020年9月,美国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发表《公共外交与新的“旧”战争》报告,不但公开鼓吹要重拾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工具”,还提议在“全球交战中心”之下设立反华、反俄、反伊、反恐四个舆论战队,并以此为名向美国国会申请财政经费,意图从每年近4亿美元的公共外交拨款中分一杯羹。若无威胁与敌人,何来拨款之名?美国一些政客“命定扩张”的战略冲动常常与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经济算计浑然一体。他们有必要了解的是,中华民族虽有数千年的文明赓续,却并无文化扩张与对外传教的历史传统,孔夫子强调对待自己要“人不知而不愠”,孟夫子主张对待别人要“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这与一些美国政客所谓“天定命运”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一言不合便对他国施以“逆我者亡”的封锁制裁,历来是美国一些政客的“看家本领”。1949年,眼见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国民政府时期承诺的美国在华利益不保,美方便对华采取拒绝承认、封锁禁运的错误政策,致使中美关系陷于敌对。在中方推动下,1955年至1970年,并未建交的中美两国于日内瓦和华沙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其间中方多次提出关于促进中美人民往来和文化交流、关于中美两国准许对方新闻记者前来进行新闻采访的协议声明草案,均遭美方拒绝。1966年3月,面对冷战扩张带来的国库日空与世情剧变,美国参议院外委会主席富布赖特主持中国问题听证会,费正清等知华派专家力主反思对华政策并放宽美国人员的访华限制。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对毛泽东主席直言:“现在我们能坐在一起畅谈,主要是因为我们认清了世界新局势,也认清国家内部的政治思维模式没那么重要。”眼下,面对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与全球挑战,美方一些人不思如何加强国际协调却重走阻碍人民友好的错误老路,既不符合中美两国人民利益,也不利于国际社会携手共克时艰。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政客出于思维偏见和一己私利,对包括孔子学院、对外友协以及一些中国媒体行之有年的中美合作项目粗暴干扰、横加阻挠,2020年以来更宣布停止了具有指标意义的“富布赖特项目”等对华人文交流机制。然而,正如美国知华派专家傅高义所言:美中联系紧密,难以人为分开。任何人都无法割断中美民心相通的历史长河,也无力阻挡中国和平发展的时代大势。费正清与傅高义针对美国政客的苦口良药言犹在耳:中国是不能仅仅用西方术语的转移来理解的,它的政治必须从它内部的发生和发展去理解。如果试图把对华政策定位在改造甚至颠覆中国,不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必将撞上南墙。中方无意同美方打外交战、媒体战或其他什么战,两国各界有识之士要共同抵制搞“人文脱钩”的企图,共同反对把人文交流污名化的做法,尽早搬掉阻碍中美两国人员往来的各种“绊脚石”。
年关已至,现在到了决定中美关系巨轮下一步航线的时刻。中美两国唯有相向而行,以坚持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加强对话协商为途径,以深化利益融合为动力,以夯实民意基础为支撑,促使中美关系重启对话、重回正轨、重建互信,才能在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正道坦途上携手共进。(作者是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