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深度】走访“世界制造之都”东莞,看中国产业链“外迁”
作者:倪浩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使得产业链成为2020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美国方面一些人推动“脱钩”,还是日本产业回撤刺激政策,都意欲重构全球业已形成的产业链,并让中国“躺枪”。这一年里,不断有人声称要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的地位,还有人鼓动将产业链撤离中国。但在这样的大变局下,中国出口却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不仅支撑起特殊时期正在塌陷的世界生产链,也显示出全球对中国生产制造的难以离弃。临近年底,《环球时报》记者赶赴有“世界制造之都”之称的广东东莞,实地走访这个中国制造基地的企业,了解有关中国产业链的那些事。
“不可替代”,源于沉淀与积累
稀土是中国最具优势的战略矿产资源,以此为发端向下延伸出的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经过几十年淬炼,链条齐全,生产高效,在全球生产制造中占有绝对主导权。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东莞就有一个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条。
位于东莞南城区的桂荣永磁是一家开发稀土永磁产品的高新企业,其生产的磁铁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大量电子产品中。公司总经理唐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产业链条发端于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从稀土中分离氧化物、电解,形成产品毛坯,再切割成各种形状,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全球只有中国具有。“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这个产业中不断学习改进,不断创新,这么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不是其他国家想替代就能替代的。”唐钰说。
唐钰解释说,在广东设厂,房租高,人工成本高,费用支出多,但仍有这么多企业选择落户此地,原因就在于这里产业环节最齐全,生产配套最完备。“我上午设计出新产品,下午就能拿到原材料。内地不行,国外更不行。只有广东才有这种速度。”据唐钰介绍,美国其实在2014年也想把稀土产业链做起来,但稀土要运到马来西亚分离,最后运到中国来进行加工。“中国高效的生产和完善的配套,让美国觉得自己做已没有意义。”
东莞市磁性材料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黄志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稀土永磁行业只有中国拥有主动权,这个链条上所有的生产流程中国均已掌握。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只在某一个环节上具备生产加工能力,但原材料还必须从中国进口。他认为,在中国强大的产业能力面前,其他国家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生产乳胶寝具的芬璐家居,其产品以自有品牌和代工形式行销全球。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公司联合创始人曹明莲表示,整个乳胶寝具行业,中国为全球提供了70%的产出。无论是在东南亚还是在中东迪拜,甚至是欧美国家,“中国制造”无处不在。曹明莲说:“中国人勤劳,又特别爱钻研,虽然人工贵一点,但这么多年工艺经验的积累,加上中国生产设备不断创新,产业链沉淀的实力全球已无人可比。”
香港美昌集团早在1985年就来到东莞凤岗镇开设其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工厂——美驰图实业,如今整个工厂拥有1800名工人,产品基本用于外销,覆盖146个国家和地区,主力产品车模热销欧美地区。厂长吴克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政局稳定,利于企业长久发展,因此美昌已将生产完全放在内地。吴克翰还表示,内地产业链配套完整,原材料采购和运输都很方便,使得生产效率大大加快,生产成本也明显降低。“这对于成本敏感型企业来讲,设厂的优势非常明显。”
对于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曾表示,中国是唯一能够生产联合国工业目录大类所有产品的国家,已具备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使得中国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国家替代。对于企业而言,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成本很高,会导致巨大的利益损失。正因为如此,美昌目前专心于在内地生产,没有海外设厂的打算。外迁越南、印度之后
早在6年前,芬璐就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了海外生产工厂。但经过多年发展,越南工厂仍然附着在中国的产业链条上而无法独立,依靠中国产业链的供给而存在。
芬璐家居主营产品是乳胶家居用品,包括乳胶床垫、乳胶枕头等。除海外工厂外,芬璐的国内工厂设在广东东莞和安徽滁州。曹明莲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越南设厂一是考虑到人工成本低,二是因为东南亚是乳胶原材料基地,越南本身乳胶出口居全球第四,我们在胡志明市的工厂外围就是一大片橡胶林。”
靠近原料产地,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这符合经济要素流动规律,但芬璐在越南的工厂却始终达不到原先设想的发展速度。困扰曹明莲的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当地的社会风气和劳工习惯。“我们刚开始去的时候真的很痛苦,按当地的习惯,我们需要给当地工人进行日结工资,结果这些工人一转眼第二天就不来上班了,给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用工的极不稳定困扰着曹明莲,芬璐只得慢慢改变这一切,工资逐渐变为周结,再变为月结。“现在好多了,不过,当地人工成本低而生产效率也低,平均来看,两个越南工人还抵不上一个中国工人。”曹明莲感叹道。
另外,在越南的生产完全嫁接在中国产业链条上,除劳动力和原材料外,其他全部来自中国的输入。曹明莲说,“越南的现实情况导致无法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乳胶产品所需要的布料、包装材料以及所有生产机器、配套设施都是从中国搬运过去的。工艺和技术由中国方面提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国内派过去的。”
桂荣永磁所属的稀土永磁行业遇到同样的问题。唐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迫于国内招工难问题,产业链条上很多企业尝试去印度设厂。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远低于中国,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人民币,一个本科大学生月薪也仅1000元。但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低劳工价格有时也意味着低生产效率,有些工人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章,一些工序只讲究‘差不多就行了’,这害得不少企业不得不从国内调派管理人员去强化品控”。
在唐钰看来,虽然印度在大力宣传“印度制造”,但一块小小的永磁产品目前仍无法在印度做好。“印度除有人工成本优势外,在这个产业链条上再无其他优势。到目前为止,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的永磁部件,全球95%仍由中国供应。”
黄群慧曾概述过全球产业链条形成的根本原因。他说,当今世界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主导下形成的,是现代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支撑下资本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学上,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全球逐利的结果,由于现代运输技术使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技术发展又极大降低了知识传播和交流的成本,使得企业可以把自己的每个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通过全球的资源配置来实现。
那么,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的产业链条以及形成的产业分工关系,到底能不能固定下来?近年来中国服装生产正向东南亚各国转移,尤以越南为重,但越南服装面料80%依赖从中国、印度等国进口,而且人工效率低。“你看国内越南运输专线、泰国运输专线都很热,这就是需要中国生产物料源源不断向东南亚运输的结果,否则国外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曹明莲说,“咱们中国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生产环节有时必须与中国结合在一起。”
“我们把意大利和泰国的生产线搬了回来”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香港美昌集团曾经在意大利和泰国有两个生产基地,但均在十多年前迁了回来。
2007年,美昌集团并购欧洲著名品牌比美高,经过综合考量,认为本已亏损的意大利工厂再运营下去非常困难,于是管理层决定将员工遣散,将工厂生产设备全部搬到中国。这次产业链大搬家花费美昌整整一年时间。“好几百个货柜,运了足足一年。欧洲这个60年的著名品牌,曾是美昌的竞争对手,就这样被纳入中国的生产体系当中。”吴克翰厂长说。
吴克翰说,之所以搬迁,首先是意大利人工成本明显高于中国内地,另外意大利工会势力太大,造成工厂管理难度大。这也是这家公司运营不善的原因。比美高的设备被美昌设在广东韶关的工厂所接纳,生产也全部转交给韶关工厂。由于拥有了一家欧洲品牌,美昌成功打入欧洲市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昌的销售逆势增长30%。现在意大利比美高的设备部分还在使用,但有些已经老化,正逐渐被新的机器所取代。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经济快速发展的泰国被称为“亚洲四小虎”之一,美昌顺势在泰国设立了一个工厂。“规模蛮大的,方圆有六公里。”吴克翰说。但美昌在2005年决定将工厂关闭,搬回中国,“因为综合考虑运营成本,泰国工厂的运营费用和运营效率完全无法与中国内地相比较”。花了几个月,美昌将在泰国的产业链收回。而在搬回后,泰国就发生政局动荡。吴克翰说,“公司领导也提到过是否再在海外设厂,不过暂时来说,我们没有打算要去他国设厂,因为毕竟配套各方面不是很好。”
芬璐的海外产能一直发展不起来。整个乳胶寝具行业,中企在国外只开设了三家生产工厂。对于中国庞大的生产量来讲,海外的产能很小。曹明莲说,“我们在中国有东莞和滁州两个厂。中国政局稳定,配套齐全。国外政局动荡,甚至有反华情况出现,对于海外的投资扩产,我们越来越谨慎。”
疫情期间,东莞稀土永磁产业异常忙碌。唐钰回忆说:“年初国外天天催货,刚刚把疫情控制住然后复工的工厂加班加点把产品生产出来,国外疫情又严重起来,产品发不出去,堆得仓库里到处都是。当时一片慌乱。”
戏剧性的一幕很快出现。由于海外疫情严重,从中国进口永磁原材料的外国厂家基本上都关门了,订单回流到国内。“我们三个印度客户6月到12月这半年时间,基本上都沦陷了,他们开不了工。日本客户只能把订单拿到中国。于是堆积在仓库里的产品调头转向中国企业。因为订单在增加,东莞整个永磁行业又陷于异常忙碌中。”唐钰说,这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疫情期间,国外个别人士声称生产太依赖中国,鼓动将产业链撤出中国。中国商务部年中时曾表示,中国没有出现外资撤离、产业链供应链外迁的情况。相反,由于中国稳定的营商环境、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许多跨国公司正考虑在中国扩张产业链。
今年11月,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区会长马修表示,根据该机构的调查,受访美企中,91%称在华业务保持盈利,75%表示对中国业务的资源投入在未来一年不变或将增加,87%没有计划在10年内将生产线搬离中国。商务部12月中旬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逆势增长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