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流动人口持续下降意味着什么
作者:李长安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流动人口,但这个群体的规模过去几年连续下降,这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自2014年达到峰值2.53亿人后,已连续5年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2.36亿人。今年疫情影响叠加,可以预见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还将下降。
在改革开放后的大多数年份里,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1990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约12%。此后增速下降,2015年开始出现绝对数量的减少。
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流动人口下降。另一方面,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将大批流动人口推出城市、拉回流出地。虽然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但住房、养老、子女入学等等,依然成了不少流动人口难以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产业梯度转移使不少农民工不需远距离迁移,就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大量惠农政策出台,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等国家层面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使回乡就业创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网络经济发展也使相当一部分人不需走出家门就能就业创业,这也大大削弱了人口流动的意愿。
流动人口规模下降是我国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表征之一,但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信号。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要素驱动型。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走的是粗放型、规模扩张道路。在产业类型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四处开花。毫无疑问,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的要素驱动模式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数量丰富的比较优势,为我国积累资本和发展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种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简单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本身就已到了难以持续的阶段。
如今,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流动人口的数量在减少,但素质却在不断提高。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素质也大幅提高,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已上升到14.8%。在要素驱动力减弱的同时,以科技为新动能的新发展模式正在形成,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根据科技部测算,目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60%,大大超过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之和。
当然,我们也需看到流动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素质依然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匹配等,正在对我国传统竞争优势构成冲击。而劳动力逐渐离开大城市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而且会对中小城市特别是县乡镇等基层单位的承受能力造成考验。这也是未来发展需要统筹考虑的一个问题。(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