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自立自强的中国支撑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各行各业硕果累累,科技创新更是喜获丰收:北斗、天问、嫦娥、九章、奋斗者……每一个响亮名字背后,都凝聚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多年的心血和奋斗。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时,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这既是对中国科技创新已有成绩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国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深切期许。
(一)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加速了世界走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说,疫情对世界造成创伤之重,对世界局势变革影响之大,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要归功于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各级政府的坚定行动、全国人民的团结奋进,也离不开科技战线的拼搏奋斗。
科技对“战疫”的支撑是贯穿始终的。
疫情初显时,我国科研团队率先发现新冠病毒并明确其为本次疫情病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评价称:“用创纪录短时间甄别出病原体”。
疫情发生后,我国科技、卫健等12个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我国在不到一周时间里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向全球共享;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后推出八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一批智能制造企业迅速转产,快速提升防疫物资产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12月2日,我国有15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5款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是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疫苗品种最多的国家,在全球新冠疫苗研发中处于第一方阵。
不仅如此。10天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24小时抢建方舱医院、全国大中小学生开通网上课堂、健康码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一个个“中国奇迹”创造的背后,是一体化建造、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强力支撑。
(二)
中国科技不仅使我们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而且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完成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壮举。
这一年,我国在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全球卫星导航领域不再只有美国的GPS一枝独秀;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目前已飞至1亿公里以外,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万米深潜海试任务,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嫦娥五号至九天揽月掘“土”而归,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在成都建成,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构建,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阵地位……
这一年,中国科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中高端医学影像设备95%实现国产化制造,多个产品打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国产世界首列货运高速动车组正式下线,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铁货物快运……
这一年,我国实现了全部贫困县脱贫摘帽,其中也少不了科技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
(三)
展望新的一年,中国科技还将带给我们更多惊喜:探火的“天问一号”,预计将于2021年到达火星,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2021年,我们也将正式开建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
展望新的一年,我们还将继续优化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将进一步落实,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共享、评价奖励、收入分配等改革将深化细化,科技界作风学风将加快转变,人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展望新的一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成为重点任务:新型举国体制将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将抓紧制定实施,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将获国家支持,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都将进一步拓展。
只要我们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