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组数据读懂中国脱贫
2016年,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进村入户摸底排查,共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补录贫困人口807万,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精准识别为中央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行严格考核制度和保证脱贫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国贫困人口每年净减少1000万以上,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国家级贫困县,又称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或国定贫困县。
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综合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中,有521个在这14个片区内,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2020年1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对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紧盯这些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
中央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六个精准”是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靠的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现行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搬迁群众乔迁新居,“搬得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如何实现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
生态补偿脱贫是“五个一批”脱贫工程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草局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
国土绿化扶贫方面,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共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1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生态产业扶贫方面,大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竹藤、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带动16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选派驻村工作队,是落实“因村派人”的具体措施。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做到务实管用。县级党委和政府统筹整合各方面驻村工作力量,根据派出单位帮扶资源和驻村干部综合能力,科学组建驻村工作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全覆盖。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这些驻村工作队的奉献与努力。
2015年10月,“万企帮万村”行动启动。截至2020年6月底,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10.95万家,帮扶12.71万个村;产业投入915.92亿元,公益投入152.16亿元,安置就业79.9万人,技能培训116.33万人。
2020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11个部门组织开展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
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区各单位通过集中宣传发动,广泛组织动员各类企业、组织和公众积极购买扶贫产品,倡导消费扶贫理念,营造了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已超额完成2000亿元年度销售任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