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数字信息在乡村治理中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孙晓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水平”。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空前活跃,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数字化抗疫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和城市相比,数字信息在农村基层的应用依旧存在着“城乡鸿沟”,如理念转变困难、基础要素缺乏、内生动力不足等短板突出,只有紧扣数字信息和乡村治理融合的“三新”,做好“三实”,才能打通乡村数字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新观念上“出实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新方向。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城市的数字化治理推进如火如荼,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码上”通行,各类民生需求“线上”完成,但在部分落后农村地区,村干部还未清楚认识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所在,仍然习惯用传统的“喇叭+纸笔”管理方式,导致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难以数字化,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难以落实。据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85亿,如此庞大的体量下,应充分发挥乡村数字化治理的优势,基层干部应打破思维束缚,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从依靠经验转向数据分析,从被动处理转向事前预测,接受新观念,学会新技术。
在新基建上“下实功”。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掣肘。截至2020年一季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仅达到46.2%,城乡之间依旧存在差距,不少落后农村存在“有了技术没有地,有了人才没有路”的现实困境,基础设施先进的乡村可以积极适应发展新趋势,如浙江打造的“乌镇管家联动中心”、甘肃打造的“村村享”信息平台,但基础设施落后的乡村面对新技术的巨大红利却只能有心无力、望“数”兴叹。今年5月份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到,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这要求我们在农村的新基建推进工作中下好“实功夫”,改善乡村信息应用配套环境,加快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建设和试点工作,推动城乡信息流、商流、物流自由流动,进而促进数字信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有效融入。
在新模式上“见实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只有乡村治理能力得到了实际提升,数字化治理模式的推广落实才能更有动力。有些地区“摊煎饼”式的推广治理模式,没有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进行设计。只有因地制宜、人民为上,才能在新模式上见实效,如广西巴马县给每个农户建立“信用档案”、浙江三林村针对村情设计“1+1+6+N”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型,都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村干部和农民是最为质朴的社会群体,只有真正感受到新型治理模式的优势所在,在信息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积极落实参与配合,发挥自治新能效。
“乡村治,天下安”。数字化治理是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在数字信息赋能乡村治理的道路上,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基建投入,发挥科技效能,使数字信息为乡村治理赋予更多生机与活力,共同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发展,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再上新台阶。(作者:孙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