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评估:再读毛主席著作《矛盾论》的心得体会_风闻
净评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评估2021-01-01 14:34
《矛盾论》或许是系统动力学的根基与源流
——再读毛主席著作《矛盾论》的心得体会
远望智库净评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易评估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为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模拟方法——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做工业动态学。它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
一
记得还是在十多年前开展净评估与对抗性研讨活动时,因为需要解构众多因素(相关方)之间的交互关系,一位才华横溢的赵姓博士生(接着读了博士后)郑重其事地向我推介过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模型。我感到这与我们念念不忘的“中外比较研究”,在突破口和着力点上都十分契合,有可能与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研究进行“对接”,进而按照我们自己的“套路”开发国家安全、军事战略、联合作战、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研究的思维与方法。于是,立即安排制作了一个图标并用亚克力板罩在作业室的墙壁上,以便时时提示自己和团队成员认真钻研,下定决心非弄懂弄通它不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相关工作时断时续,虽然也曾几度“把球盘到了前场”,但是终究没能“临门一脚”,对此大家都十分遗憾。
二
近年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指示,大家重新迸发出研究的激情和热情。再次研读毛主席1937年8月发表的光辉著作《矛盾论》,很快又点燃了个人沉寂多时的愿望。我想,如果按照《矛盾论》等著作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来开发系统动力学,并把它与净评估常用的场景分析、假想敌机制、竞争优势分析、辩证分析框架、“日后”演习程序、模型模拟(或模式模拟)工具、技术净评估等方法手段相结合,应用于现阶段各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各种战略和作战环境研究、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研究,用于军事概念开发和作用机理论证,那将是非常有益的事。
三
目前,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模型已经在我国防和军事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发展势头很好。此番我再做这些研究与思考,意义何在呢?我想至少有以下五点:一是有助于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尽快改变“跟随式研究”与“言必称M军”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提供给研习者一个熟知的视角,增进其对系统(事物)和模拟系统的理解;三是有助于提高研习者的洞察力,催生新的观察方法、新的实验、新的主意和新的策略;四是有助于促进前瞻性预测性研究,增强预见未来事件或特定系统(事物)主要元素的未来重要性情况;五是有助于推动军事理论现代化发展,特别是推动军事理论研究的可视化展现。
四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前些年一些领导、同事和朋友善意地提醒过,将净评估(或外国某些战略评估、战略管理等理论)与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或比对研究有利有弊,至少是不严谨的,或许其中还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好在经过这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一些领导、同事和朋友有的赞许、有的默认、有的批评调子明显降低了。这说明我们正在走的这个科研创新路子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影响,多少还是可取的。但是,现在又要将系统动力学拿来与《矛盾论》等著作进行比较研究或比对研究,甚至要说《矛盾论》是系统动力学的根基与源流,可能还会令一些领导、同事和朋友感到突然、甚至不快。因此,我在标题上加了“或许”二字,并做好了诚恳接受批评的思想准备。然而,不管怎么说,事情终究还是要做的。我们理论研究工作者如果总是拒绝设想、不敢尝试,正确的途径是不会自动找上门来的,创新或改造我们的科研模式就会沦为一句空话。
五
在我看来,福瑞斯特教授的系统动力学与世间其他思想和理论一样,绝不是“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绝不是“一夜冒出的雷打菇”,应该有它的渊源。即便不是直接的传承,梳理研究其在多种关联中的发展脉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坦承地说,福瑞斯特教授是否真的学习和运用了毛主席著作《矛盾论》等名篇的思想观点,目前难以考证。我只是在一本《系统动力学入门》([奥])陶在朴著,2018年8月)著作的简体版前言中看到,作者有个对其影响重大的名叫小佩斯特尔(Robert Pestel)的博士学友,该学友的父亲佩斯特尔教授(Eduard Pestel)是系统动力学创立者福瑞斯特教授研究计划“世界模型”的“财务大臣”。佩斯特尔自己也是一位奇人,他不仅会六国语言,还会背诵毛主席语录。我所知道的细节仅此而已。至于说佩斯特尔与福瑞斯特两位教授是否因毛主席语录而结缘,并没有文字记载。在上个世纪下半叶,虽然外国尤其美国政界、商界和理论界的领航者多将毛主席著作作为案头必备,但是毕竟没有证据表明福瑞斯特本人正是按照毛主席著作尤其《矛盾论》的指导成就其系统动力学的,或者说没有证据表明正是《矛盾论》等著作催生了“系统动力学”。毕竟凭空猜度的情节总是不能作数的,对此我也明白。
六
毛主席在研究撰写《矛盾论》等著作时是否绘制了类似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或矛盾运动的过程图,现在也无从知晓。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毛主席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演讲和文章中就多次讲到系统问题,主张系统地分析与思考。例如,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到:“我们要把所有一切过去的优良的东西都总结起来,成为有系统的更发展的更丰富的军事路线,以便争取在今天战胜敌人,并且准备在将来转变到新阶段去。”再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讲到:“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又如,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更为明确地讲到:“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也正是这些论断,每每让我自然而然地把系统动力学与《矛盾论》等著作联系在了一起。反复读过多遍《矛盾论》之后,更是加深了我对《矛盾论》或许是系统动力学的根基与源流的感觉与印象。
不仅如此,我还以为,毛主席在一些没有明确提及“系统”的地方,其实也是在讲“系统”问题。例如,毛主席说:“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著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其中,“大的事物”显然指的就是大的系统。再如,毛主席说:“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其中,这个“总体”,应该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之内又有若干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又如,“一切矛盾著的东西,互相联系著,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其中,这个“统一体”指的就是系统。
七
再次研读《矛盾论》时,联想到毛主席在《矛盾论》发表前8个月(即1936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到的“全局”与“局部”问题、“下棋”和“棋子”问题,在《矛盾论》发表9个月后(即1938年5月)撰写的《论持久战》中讲到的“全面”与“片面”问题、“世界性的围棋”问题,总是感到毛主席当时已然在讲“世界模型”“国家模型”和“区域模型”了,总是感到毛主席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阐释,好像也是在讲授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模型。
八
从《矛盾论》来看,即使毛主席当年没有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我以为在毛主席心里好像也是有这种模型的。毛主席指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我感到毛主席好像在这里强调,只有进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之后,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系统。怎么进行分析呢?毛主席还进一步指出:“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我感到这好像就是在讲述系统的信息反馈问题。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从反面讲到不这样做的危害。毛主席指出:“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每读至此,我就感到毛主席仿佛就在眼前,正在批评我们没有深入探究系统(事物)内部矛盾如何的一些错误做法。
系统动力学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其模型展现。我早年学习《矛盾论》时,就注意到毛主席强调要“暴露”事物发展中矛盾问题,只是一直没能很好地理解“暴露”的涵义。毛主席指出:“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现在看来,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展现”,不就是一种很好的“暴露”形式吗?
九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我们一些研究人员从境外著名大师那里泊来的许多战略研究、战略评估与战略管理领域的著名理论,大都能在毛主席著作中找到根基和源流,甚至可以说就是我国“出口转内销”的产品。今天,我就透露这么一点点,略微加以证实。只是不能全盘说出,因为还得留下一些,以便今后去挣些讲课费、课题项目款什么的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