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磨难动荡和不确定的2020过去,今天会更好吗?_风闻
陈根-知名科技作家为你解读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2021-01-01 09:35
文/陈根
1918年11月7日,即将六十岁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时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彼时,一战还未结束,全球四处爆发着西班牙流感,中华民族仍经历着战火和动荡的时局。
时间朴素得像一个简单的轮回,但它的确已呈现出深刻的改变。
一个世纪后,迷雾散尽。技术的更迭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们像现在这样与全球化彼此依存,休戚相关。在中国,民族大三通修补了两岸时空沟壑;78年沧桑过尽,中国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光荣与梦想,也早已不再是当时仓促的突奔。
然而,2020年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风暴。疫情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自然和经济灾难,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同时,贸易战逐步升级,转变成全面的遏制和对抗。所有这一切都进一步加重了每一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
可以说,2020年,是磨难,是动荡和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的一年。在岁末年初的2021年,一个世纪前的问题被再次提起:这个世界会更好吗?
磨难、动荡又不确定的2020年
2020注定会因新冠疫情而被载入史册。疫情的大流行成为影响全球经济走势、国际政治等最重要的变量,让社会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不同的问题在各个领域不断地涌现出来。以疫情为主线,以变化为线索,可以说,2020年是磨难,是动荡又不确定的一年**。**
**2020年是磨难的一年。**从疫情暴发至今,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801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177万例。仅29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就新增44万例,死亡病例新增将近1万例,而疫情带来的人道主义代价仍在上升。
疫情之外,在全球各处,还有更多的自然灾害爆发。澳大利亚山火持续五个月,美国经历了40年以来最严重的乙型流感,非洲肯尼亚爆发近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印尼洪水、巴西罕见暴雨、菲律宾火山喷发、新疆喀什地区6.4级地震等都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震动和影响。
此外,人们也在2020年里经历了伟人的殒落,从科比坠机到金斯伯格去世,再到上帝之手马拉多纳的离世。2020年被打上一个苦难的印记,这不仅是一个历史纪年的苦难,更是在这个时代里千百个微小个体经历着的苦难。
**2020年是动荡的一年。**新冠疫情造成的封锁导致了多个国家经历了1930年以来增幅最大的失业率。早在4月,美国已成功提交失业救济申请并获得批准的人数升至占全部劳动人口的11%,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经济的急剧下滑也让人们感到震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萎缩3%。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疫情让全球经济陷入停摆,欧美央行如法炮制,再度深化非常规货币政策,市场路径依赖,做多金融资产。与此前相比,全球经济蛋糕再度大幅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欧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激化**。同时,部分政府、政客疯狂甩锅,引发全球政局****更加不稳定**。
国际社会正处于加速撕裂的状态。经济全球化受到了质疑,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隔断和重整已经发生,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反智主义、民粹主义、种族主义崛起,严重着影响人们的正常思维、科学防疫、商业活动。随着变异的新冠病毒在英国的蔓延和快速传播,全球经济仍在继续承压,各阶层的财务差距加大,引发价值鸿沟和政治分歧的加剧。
**2020年是不确定的一年。疫情加速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自科技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等方式。然而,技术在令人们身处的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令人们面临着愈来愈多的认识危机、**生存危机和信仰危机。
全球变暖在许多人的脑海萦绕不去。曾经被认为已经解决的传染病问题又回来了。抗生素的滥用与自然进化相结合,制造出了越来越危险的微生物。计算机化无时无刻不在给工作和娱乐的新领域带来革命,但也有代价——精通技术的人和不具备使用高科技工具进行工作的人之间的鸿沟扩大。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标签遍地的社交媒体,依据算法勾勒出了光怪陆离的世界;人设崩塌的男女主播,运用技术打造了侵蚀真实的仿象。一切资讯、知识和观点都触手可及,海量的信息像随机编码的符号,垒出一幢幢数据废墟,无不昭示着这个我们与他者分裂的时代。
于是,由于人类科技发展速度走在了人文科学与伦理道德的前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体系面临着崩塌的局面,而科技发展的带来的不确定性****只是众多不确定的因素之一。
疫情作为2020年的标签,代表了2020年的磨难,动荡和不确定。同时,它也以一种猝不及防的姿态打碎了曾经直线型的、平滑的、可预测的社会。
这个世界会更好吗?
面对如此跌宕起伏、矛盾和冲突充斥的2020年,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是如何被生活裹挟着往前走,每个人都在大环境的退败里错愕或身不由己。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对现实不可控的无力感,这就演变成对2020年的逃避。人们似乎找不到乐观的理由。
但事实上,人类本就****是个悲观的物种。数据显示,约71%的英国人认为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糟,只有5%的人认为情况在改善。在回答过去20年里全球贫困人口是减少了一半、增加了一倍还是维持不变这个问题时,只有5%的美国人给出了减少了一半的正确答案。
瑞典经济历史学家《人类的进程》的作者约翰·诺伯格认为,不能简单将这看做是无知。即使一只黑猩猩全靠猜,从三个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几率也要高得多。人类倾向于把事情想得比实际情况更糟,并且会夸大发生灾难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人们做出判断时依靠的往往不是数据,而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一个例子。坏事更能令人印象深刻,而媒体也放大了这种扭曲的认识。饥荒、地震和死亡事件总是能成为引人眼球的头条新闻,但“2020年全球有4000万架次飞机安全降落”这样的新闻并不会占据头条。
疫情的大流行点燃了无数企业投身社会公益的热情。如何在非常时刻担负起一个企业主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从企业自身的优势出发,为肺炎抗击提供人力物力和资源,都展现了各家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力。
我国疫情暴发之时,有人哭喊、有人诀别、也有人在逆流而行。前线的医生不遗余力地抢救患者,后方各地基层工作人员风里雨里坚守岗位,普通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祖国渡过难关,从民间自发组织捐赠物资到网络上一个个转发键堆砌的帮助。
**同时,2020年成为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中国自2012年底到2019年底减贫9348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提早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中国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年均投入过万亿元。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90%以上的贫困户得到产业和就业帮扶,70%以上的贫困户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2013年至2019年,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
**此外,在我国,2020年科技成果持续“井喷”。**6月23日,成功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7月23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着陆地球;12月22日,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除此之外,我国的基础科研也获得了重大突破。以“九章”为代表的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76个光子,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在数字社会时代,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正在创造出更多可能,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科技对文化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生产和传播等环节,平台型生态崛起,重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构成和组织方式,也改变了原有的文化产业结构。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共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力量,更新了人们对文化内容的认识和看法。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类一直都在努力****构想着一个完美的社会。**不仅如此,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还进行着各种实验,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2020年看起来似乎没有变得更好,但人们却还在努力着。时代的幕布在徐徐下降,每个人的灯光或许都会变暗,但我们不是非得黯淡不可。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在《蓝图》里写道:“人类社会的各个核心特征,都受一幅永恒的蓝图引导,而且这幅蓝图,是在人类物种的帮助下勾勒出来的。”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是人类文明持续诞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类写在基因里的愿望。2021年,也不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