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言说之物_风闻
code2Real-有人就有江湖,有code就有bug2021-01-02 20:54
在哲学的早期,有两大门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两个门派争论了几千年,谁也说服不了谁。
笛卡尔觉得这种争论没有什么意义,提出认识论。
认为这个世界不管是真实存在的,还是魔鬼变的戏法,只要符合一贯的逻辑,能根据这个进行正确的预测就行。
这个魔鬼被称为笛卡尔妖。
这个妖如同《浮士德》里的魔王,可以变幻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不管这个世界是如何虚幻的,只要变出来的东西能解决人基本的温饱,人就没有理由拒绝这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是地狱。毕竟一个你熟悉的魔鬼好过一个你不熟悉的魔鬼。
出国的人多多少少会遭遇文化冲击(shock):在国外,你会遇到与母国完全不同的风俗,你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适应新的世界。
于是哲学研究向认识论转变,人们不再关心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关心的是如何尽快把握这个世界的规律,并应用规律为自己谋利。
很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仅仅认识世界是不够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了印刷术后,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解释上帝,教会失去了权威性,社会凝聚力下降。
出于社会思想统一性的要求,哲学又开始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如何用文本统一人的思想。
然后西方哲学开始转向语言学研究、文本分析。
维特根斯坦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高峰,在其之后还没有哪个哲学家能超越他。
因为后续的哲学家的工作方式与维特根斯坦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靠脑力工作。
如果哲学家能放弃偏见,学习计算机技术,或许有超越维特根斯坦的可能。
在维特根斯坦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计算机,所有的哲学著作需要用笔写。
一般作家、演说家在创作时都要考虑自己的传播对象,曲高和寡。
因此尽管哲学家思如泉涌,如果读者只能接受白开水,那么哲学家需要将自己的思想稀释。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拒绝这种妥协,于是他留下的文献让研究者莫衷一是。
如果维特根斯坦晚出生一个世纪,掌握了编程语言,掌握了git技术,
那么他就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划分为若干条主线,在阐述中可以随时拉出一条副线,针对每一个平行宇宙进行论述。
即使不同的主线论述的内容相互矛盾也无所谓,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
但是所有的内容都压缩在同一主线,难免让人无所适从,在逻辑上无法接受。
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家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资本在互联网时代认识到这一点了,资本通过信息推送,将读者束缚在信息茧房中。
在抖音上,你发的消息只会推送给志趣相同者,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于是你的个人感觉不再孤单,心理开始膨胀了。
你生活自己的想像中,以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难以走出信息茧房,认识到茧房之外的世界。
在信息茧房之外也许还有更多的茧房,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受限于你的语言描述能力,对于不可言说之物,你束手无策。
找不到出路的你,最终被这个时代内卷化。
之所以内卷,不是因为资源变少,而是因为你的欲望被信息社会的消费主义刺激得不断膨胀。
资源的供给追不了欲望的膨胀,于是四处碰壁。
你无法研究你无法描述的事物,只是意味着你的工具不足。
在深度学习流行之前,你难以量化分析人脸的表情。
有了深度学习,就能通过特征工程,将图像分解为200多个特征,基于特征工程,机器可以对人脸表情进行量化分析。
在阿尔法狗发明之前,人类围棋坚持“金角银边白肚皮”的原则。
在阿尔法狗打败人类后,人类才发现自己对围棋的认识还很肤浅,始终在棋盘的边缘打转,不敢深入腹地。
形式化系统是编译系统的酵母,没有形式化技术,计算机仅靠三种控制逻辑(顺序、循环、选择)很难吞下庞大的语法分析对象。
没有酵母,人类无法分解不可言说之物,只能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