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宝:2021年崔十条请查收_风闻
节点财经-节点财经官方账号-专注上市公司价值发掘,聚焦头部公司增长节点2021-01-02 11:06
文 / 崔大宝
出品 / 节点财经
2020年终于过去了,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很想重启2020,或者跳过2020。如果把时间拉长,十年二十年后,当我们再回望大灾大难的2020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必是坏事,这场没人情的疫情,让我们民族集体战斗力空前强大,疫情期间随处可以见到互帮互助人间温情瞬间。
当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时,只有中国经济恢复得最快,社会体系运转得更加良性健康;当全国人民困于家中,工厂暂停,反而加速了中国经济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当然,经历这么大的挫折之后,大概率也会缩短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时间;当国际贸易网络暂停,中美摩擦加剧,反而提前确定了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当海外其他国家受困于疫情影响,经济一蹶不振,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反倒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
其实,站在另一个层面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我们看到了国力的空前强大、民族的大团结、社会运转体系的坚韧。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已经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工业化网络、城镇化网络、信息化网络、国际化合作网络、以及全球最多的网民、领先全球的5G、光伏能源资源。当然还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特殊制度。
我的切身体会:国运崛起!
当然,崔十条每年这时候也会打卡,陪伴大家一起迎接牛气冲天的2021年。
在今年崔十条先看看去年的崔十条,我想前九条靠运气被言中,最后一条没中,应该靠的是实力吧。
所谓的权益类投资,其实就是指投资于股票、指数型,股票型基金等理财产品上的资产。这两年资本市场变化非常之大,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国家推行基础制度改革,科创版、注册制落实实施,市场的质地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截止2020年9月,A股已经超过4000家上市公司,根据央视财经预测,2030年全国上市公司有望超过8000家。
其次,另一个重要的指数在我们身边一直变化,那就是负利率时代越来越近,据wind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从115万亿元增长至200万亿元,一边是资本市场的改革推动,一边是负利率时代的逼近。导致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的储蓄率不断下降,从而刺激老百姓去消费投资。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上面两个因素之外,一定离不开一个大环境的确定,即宏观层面去扛杆、“房住不炒”、资管新规的等政策出台,在微观层面更加确定居民可投资方向的选择。
除此之外,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资本市场的相关动向更为关键。近期证监会几次提出,要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引入中长期资金、倡导长期投资等角度,为权益投资时代营造很好的制度土壤环境。正所谓上有国策、中有流动、下有土壤,三位一体让权益类投资空前高涨。
机构之间的博弈
先看一个数据,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2020年以来成立新基金1355只,合计募集规模达到3.04万亿。中国基金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年新基金的成立规模超过3万亿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此前新基金募集年度规模最高纪录尚不足2万亿。再看私募基金,截至11月底,总规模达到15.91万亿元。另外,股票型基金也达到了3611亿元的规模,公募、私募的火爆之下,受益最大的是谁?
A股!
每个基金除了大量资本筹码外,背后都有一批专业投研团队,每个投研成员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选手,对于个人投资者在股市能赚钱的概率会越来越低,2021年可能是起点,接下来的五年将是机构之间的博弈。也请大家相信一句话,权益投资将成为2021年的关键词。
朋友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投资人还是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我想借用地产界著名思想家冯仑大爷的一句话,那就是:“全球视野、学习国策、专业知识,本土功夫。”
数字化转型这个词已经被说了很多年,但仍局限在小范围之内。但2021年,则是全行业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开端。近期,我到几个城市走访调研,企业提及最多的词就是产业互联网。而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就是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和服务的升级,而是将数据作为核心在供应链与服务端各场景端互联互通管理,通过对数据、服务流程、业务流程、用户体验等进行数字化、标准化的改造,根据不同场景需求端搭建数字化服务中后台,全面系统地进行数字化升级。
过去的产业转型升级,只是数字化时代的序幕,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刚入戏。伴随着新基建、5G时代轰轰烈烈地到来,数字经济将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加速器”。
如果说新基建、利好政策等是数字化经济的加速器,那么数字化的燃料是什么?
数据!
现在,每分钟产生的数据是0.86亿GB,10年之后数据量会达到今天的330倍。当前每一年产生的数据量比人类历史上所有年份加起来的数据量还要大,而且会持续增大,数字化时代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数据是数字化的燃料,数字化的抓手是什么?
场景!
特别是在疫情的作用下,更凸显了数字经济无接触服务的价值。以往,数字化转型并没有那么紧迫,但经历了这场全球疫情后,让数字化转型对所有行业,尤其是那些传统行业变得迫在眉睫。
2020年11月前,中国A股市值超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共有110家,市值总额占全部上市公司市值总额的43.32%,这些千亿市值的公司无一例外地全部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据节点研究院对全部A股公司进行全盘扫描,接近80%的上市公司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启了数字化转型进程。
这些都告诉我们,数字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新趋势。
2021年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机会究竟在哪里?我认为一大部分会在三到六线城市。
随着中国进一步城市化,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这将带来新的下沉机会。《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提升,将产生更多“新城镇人口”,而随着这些人口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将产生新的消费需求。
相比城镇居民,近几年农村居民显示出了更大的消费潜力: 自2014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增速几乎均低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趋势较城镇居民更强,下沉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实际上,过去三年,下沉市场已经充分展现了其巨大的需求侧潜力,比如拼多多依托微信的社交生态,大力开拓下沉市场的流量,完成了快速崛起。2020财年,阿里巴巴七成的国内用户增长来自下沉市场。2020年双十一期间,淘宝、拼多多、京东、唯品会、天猫、苏宁易购的APP新安装用户中,六成左右来自下沉市场。
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先行",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部分“市场教育"的功课。当农村大爷大妈逐步养成了网上购物习惯,下个阶段,怎么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消费能力,将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我们不妨大胆假设,能够抓住这些新需求的企业,可能会是下一批崛起的创业新星。
另外,新经济在下沉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机会为那些此前奔赴一二线工作的人才提供了新的选择。人才回流,将反过来反哺产业结构的优化。相比此前在一线城市搬砖,这些人才如今还可以回二三四线,成为电商、外卖等线上平台商家,甚至可以抓住某些新经济机会进行自主创业。比如2020年最火的社区团购风口最初就诞生于长沙。
再比如,我的家乡山东曹县,一个不起眼的汉服产业,已经做到了全国老大的位置。从2008年第一个年轻人大学生回乡创业,开始在淘宝上卖汉服至今,山东菏泽曹县依靠汉服已经从贫困县逆袭成了富豪县。截至2019年底,曹县大集镇全镇共有网店18000余个,每月发出的订单包裹数以万计。当地聚集着数百个汉服加工企业,根据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公开消息,当地经电商渠道卖出的汉服产品已经占据到全国汉服线上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当之无愧的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
我相信,三线到六线城市的发展将带来新的下沉机会。伴随这个趋势的,可能是更多人才的回流。三到六线城市的就业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类似曹县汉服产业案例也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作为国内“新基建”的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工业互联网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一个从概念到逐渐落地的过程。
在海外,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各国工业4.0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几年冒出了数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大致可分为三派:用友和金蝶等组成软件系,阿里云和华为云等组成云服务系,徐工信息和三一重工孵化的树根互联等组成工业系,三足鼎立。
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数字化转型,国内5G发展与政策春风提速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业互联网对于网络连接稳定性要求极高,其带来的海量数据对于数据传输提出了高要求,工业互联网因而成了5G 的最佳应用场景之一。
另一方面,国内工业互联网正在多方面和各行业融合,特别是赋能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被多家制造企业认为是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除了从2018年就开始瞄准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富士康,2020年海尔、美的和格力等传统白电制造品牌均在尝试利用工业互联网推进自身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
此外,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渐消,新基建正成为互联网企业内生动能的新来源。
互联网巨头因此成为了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与参与者。2020年,互联网巨头集体to G,承接了很大一部分新基建基础要素的订单。比如,2020年6月,国家电网面向社会各界发布 “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并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总体投资约247亿元,预计拉动社会投资约1000亿元。这一趋势在2021或将持续。
不过,相比在工业互联网起步时,市场更多讨论场景式的模式创新,却容易忽略平台的研发和软件生态的构建,因此做的很多都是外围的工作,比如设备的远程维护、产业链协同等,无法解决企业在安全、环保、降本增效等方面的核心诉求。
如今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已经进入调整期。近期,各家工业互联网企业都在转变策略,发展软件生态。比如,阿里云2019年3月提出“被集成”战略,决定在深入行业时,更多由传统咨询机构和软件开发商来提供最终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一种融合发展之路。
据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总体规模将达到约3.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50%,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约为 2.49 万亿元。2021年,作为新基建重要参与者之一的工业互联网必然继续迎来新一轮爆发。
2020年,绝对是A股的退出大年。
近两年,科创板的推出、注册制的落地让资本市场迎来利好。除了让以往不满足上市要求的科创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从而实现快速发展之外,他们身后的VC/PE也终于找到了新的退出渠道。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2020年已过会公司总数为586家(包括已过会尚待发行企业),其中主板121家,中小板52家、创业板201家、科创板212家。
从上市公司数量看,2020年A股共有386家公司登陆A股,在过去10年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2017年的438家,同比2019年的203家大增91%。
此外,通过IPO合计募资4614亿元,创下自2011年以来IPO募资金额的10年新高。2020年科创板募资金额高达2179亿元,位居四大市场首位。
这一趋势,2021年仍将加剧。
据德勤测算,2021年上交所科创板预测将有约150~18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2500亿~3000亿元;140~170家企业则将于创业板上市,融资约1400亿~1700亿元;主板和中小企业板预计大约120~15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1300亿~1700亿元。换言之,2021年整个市场的融资金额预计将高达5200亿~6400亿元。
这是真正的上市潮
不过,潮水之下也有暗礁。
随着注册制的实施,A股市场的退市股数量也有所增加。2020年因各种原因退市的个股达到19只,而此前2019年有11只股票正式退市。
注册制之下,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有所加强,不同质地新股上市后估值水平快速分化。2020年内既有万泰生物、立昂微、斯达半导等涨幅惊人的新股,也有20多只新股年内跌破发行价。
特别是去年,在美股上市的瑞幸咖啡因造假引发轰动,带动了华尔街对中概股的负面情绪。这也促使国内对于财务造假落实更严格的法规。
近日,退市新规征求意见稿出炉。整体来看,本次退市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新证券法精神,通过进一步优化退市指标、缩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场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以期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土壤。
这次退市新规的实施有望发挥市场化退市功能,助力A股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叠加注册制的全面推进,股票市场资产质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2021年,将是资本市场掌声与搬砖齐飞的一年,有人欢庆上市,也有人悲惨退市。
2020年最令人瞩目的赛道,肯定少不了在线教育。在疫情冲击下,教育线上化成为必然趋势。而在线教育能够顺畅实现,离不开直播等技术的成熟。
除了此前就深耕线上的部分互联网教育公司,全国超40万线下培训机构也在疫情中步入“寒冬”,向线上转型成为其必然选择。这一年,包括新东方、学而思在内的传统教育公司都在加速线上数字化节奏。
在线教育行业的爆发,让其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2020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能听到这个行业数亿美元的融资消息,而这些选择重金押注的资方,几乎也都是重量级的: 除了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佬,还有软银、老虎基金、DST Global 等一众国际大基金。
其中最受关注的细分领域,无疑是K12。从年初至今,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获得的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这个数字超过这个行业此前十年融资总和。获得融资的,几乎都是头部企业:猿辅导融资35亿美元(估值155亿美元)、作业帮融资23.5亿元、学而思融资48亿美元,跟谁学融资8.7亿美元,合计融资115.2亿美元。
资本摩拳擦掌,主要是基于对这个赛道未来发展空间的看好:一方面,受益于生育政策放开,K12教育阶段的学生人数预计2023年将从当下的1.8亿增加至2亿。另一方面,相比韩国、日本等其他国家,我国K12学生参培率有巨大提升空间。韩国和日本2017年参培率均超过70%,而我国K12参培率仅为36.7%。西部证券报告透露,中国K12在线行业空间超过3000亿元。
不过,资本蜂拥而上,也让这个行业的厮杀变得更加胶着。这个行业正步入“谁差钱谁出局”的紧张局面。正如在线教育行业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在近日公开演讲中表示,2020全年,资本向在线教育领域输入了近150亿美元,但在线教育收入只有几百亿元人民币。“每收一分钱,就要先花掉两块钱”。
寒假将至,火热的生源争夺战即将开启。随着各家巨头子弹装备充足,2021年在线教育行业的竞赛必然更加激烈。
2020年,不少企业为了缓解经营压力,开始慢慢把注意力转向“零工经济”。
“零工经济”很好理解,就是由工作量较少的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形态。在之前,部分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也有尝试,但更多的是被迫和无奈,“经此一疫”大家发现,与自由职业者们合作其实也真的“很香”。
一方面,这种灵活用工的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用工弹性,减小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因为与从业人员不建立雇佣劳务关系,企业的人力管理更加灵活,也就能够降低更多的用工风险。
企业灵活用工的背后,自由职业者已然成为一股新兴力量。
国家人社部在8月份公布的一组数据:目前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阿里研究院的报告也显示,预计到2036年,中国可能会有4亿零工经济的自由职业者……而这些,与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迅速普及是分不开的。
在以往,每个人都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经济组织中才能获得生存资料,这是资源配置的“老常态”,但因为信息存在不对称,企业端与人才端往往无法形成真正的契合,所以也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大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互联网的发展显然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以及空间上的限制,在大数据、AI技术等不断加持下,互联网平台的共享和开放催生了大批“自由人”,他们不再为老板服务,而是自己雇用自己,直接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以一己之力完成产品生产、宣传与销售的全产业链。
当然,我所说的自由职业并非传统商业形态下的地摊小贩、店铺个体户,他们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线上或线下服务,灵活响应客户需求。现在来看,这种工作机制在电商、外卖、快递、O2O等领域已经率先爆发——仅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滴滴平台新增注册司机就超过150万人,美团新增外卖骑手超百万。
除了外卖小哥和网约车司机,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依靠直播、短视频等平台而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火”起来的“网红”“大V”甚至“小V”,他们在“粉丝经济”时代经营着各自的流量池,其实已经把身份转变为个人创业者,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品牌。
独立自由经济人
这是我创造的新词,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且自由的经济人,一方面,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基建的发展为接下来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丰富而全面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给足了有才华人机会,另一方面,作为核心从业主体的80、90后正担负着养老育小的双重压力,自由职业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自己从空间和时间上解放出来,优势尽显。
当然,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讲,任何自由的前提都要回归到自律,否则一切恐怕都只是空谈。
人民有数字,货币人人爱
如果问未来一年金融市场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我认为是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推广——2021年,我国将迎来数字人民币应用元年。
从2014年央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到2017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到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再到2020年DCEP钱包正式抛头露面、数字人民币写入“十四五”规划……
所有的信号都在表明,中国主权数字货币已是渐行渐近。
先看国际形势,目前全球80%的央行参与了数字货币的研究,其中超过一半已经进入研究实验与实行阶段。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自然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成为全球首个启动数字货币测试的国家。
就大的国家战略而言,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推广,对于遏制西方金融霸权、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久的将来,央行数字人民币将在海外多个国家实现境内或跨境支付,承载着维护我国货币主权地位的重任。
宏观形势暂且不谈。从另一个维度看,数字人民币的推行其实是一场金融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而作为深入到经济社会中的个体,大家更关注的是其对未来支付环境、流通环境以及账户环境等起到的“化学作用”,以及对整个商业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在即将开启的2021年,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持续推进,不管是银行业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科技公司乃至硬件厂商,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场“货币革命”中,随之而来的,则是各产业链协同合作。
按照央行的设计,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即主要为替代流通中的现金。所以,大概率是由商业银行承担向公众兑换的职能,而与数字货币研究所合作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拉卡拉则扮演着助力数字人民币流通的角色。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尽管表面上看,数字人民币的只是货币的载体由现实纸币变成了虚拟的数字,商业银行的功能与性质没有得到实质改变,但由于其在支付体系中占有发展先机,有望逐渐拿回被第三方机构挤占的支付入口。
那么,在微信和支付宝共同占据90%以上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当下,数字人民币的出现会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带来哪些影响呢?我认为,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从苏州等地的数字人民币试点情况来看,DCEP在零售支付场景的使用中与微信、支付宝们体检相近,并且在安全性以及费用成本等方面存在优势,但是作为契合市场需求而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在用户体验方面做足功课,以此来建立自身的护城河。
而这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迎来全面“爆发”,新一轮的支付战争已然将至。
过去五年,流量互联网的故事接近尾声,BATJ和TMD等巨头通过占据互联网行业的高频、刚需且标准化赛道,瓜分了互联网行业的八成份额。但发展红利见顶后,原有的标准化市场被瓜分殆尽,巨头想进一步发展,只能进入非标市场,因此纷纷提出产业互联网、数字化概念,希望通过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纵深改造。
近两年,5G、数字孪生等技术条件的完备,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过,线下产业的非标准化、低频等特点,导致这注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2020年,相比BATJ和TMD等互联网巨头,房产交易服务平台贝壳找房算是率先蹚出了一条产业互联网的道路。
相比其他房地产中介公司,链家更早一步意识到真实房源数据库、经纪人标准化和线上化的重要性。为了改变中介行业低效的竞争格局,2008年到2018年,链家一是建立了楼盘字典真房源数据库,推动产业链在线化;二是用ACN网络推动信息共享和经纪人合作,推动整个房产交易服务数字化。
链家从直营模式向ACN(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经纪人合作网络)方向转型。ACN模式借鉴自美国的(Multiple Listing Service,房源共享系统),将房地产交易拆分为房源录入、房源维护、客源推荐等10个细分操作环节,并根据数据制定考核指标。交易若能完成,参与环节的经纪人可以分得一定比例佣金。参与环节越多,则收益越多,这有助于减少经纪人间的无序竞争,为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
随着贝壳找房2020年成功上市,打破了传统互联网行业关于“大平台几乎都诞生于高频刚需赛道”、“线下市场很难对抗线上市场”等行业共识。相信贝壳找房成功的用数字化改造传统房产交易服务领域,其模式随后或将被更多行业借鉴。
明年我接着说!
最后:
一直以来,我从没有把自己当成媒体人(主要是水平有限),我更喜欢创业者这个身份,我认为无论是做资本市场研究、还是参与创业项目,建立自己系统的框架认知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在2020年我有幸参加由著名企业家孙陶然先生创办的《昆仑学堂体系型商学院》,通过一年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体系”。唯有掌握一套体系才能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创业不仅仅是创业本身的事,对创业而言,修身、创业和管理是三位一体的一个体系,环环相扣,彼此相联系。
对企业而言,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除了企业自身拥有足够强的大护城河之外,一定离不开创始人认知体系的建立,我始终坚信,企业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一定是创始人的竞争。创始人竞争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自己一套认知体系,只有有了认知体系,才能够知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做出选择,如何行动达成目标。
而创始人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眼界和认知体系然后做选择题,比如选择什么人做班子成员、选择什么人做团队成员、选择什么商业模式、以及怎么管人、管事,这些都是基于创始人的眼界和认知体系。
然而,支撑这个认知体系的建立,是由创始人的三观所决定,创业所有的东西,包括商业模式的选择,企业文化的建立,行业赛道的选择等等,都是源于创始人的三观。
掌握体系让你能力强大,确立正确的三观让你心力强大,当然,坚持锻炼身体也能让你体力强大。
作者:节点财经创始人崔大宝,大宝天天见!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