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江南春早》作曲者为朱南溪_风闻
熊猫儿-2021-01-03 18:35
朱南溪1929年出生于苏北灌南县农村。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来了共产党游击队,他的哥哥姐姐先后参加革命。不久,村里成立了儿童团,10岁的朱南溪当上了儿童团长,既组织站岗放哨,又组织孩子们拉歌。孩提时代学到的山歌、号子、民间小调等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积淀下丰厚的素材。
1945年初,他进入淮海边区中学就读,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2月,他成为华东野战军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入伍后打的第一仗是睢杞战役。在战斗中,朱南溪除了筹军粮、抬担架,还写出了音乐生涯中的第一首歌曲《看谁功劳大》。1948年,他参加了淮海战役,白天赶排节目,夜晚到部队演出,日行一百二十里。那时为了防空只能夜间行动,太阳落山时部队开始出发,常常边走边唱,像《伏尔加船夫曲》,聂耳的《开矿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等,都是他爱唱的歌。有时敌人的炮弹就在他们演出现场附近爆炸,但他和其他文工团员毫无惧色。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他的音乐创作激情如岩浆般喷涌而出。他写的小歌剧《一样爱护他》及歌曲《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深受广大官兵的喜爱。
1953年,朱南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这里,他从战场走到了课堂,如饥似渴,白天上课,晚上做习题,礼拜天也很少休息,在钢琴房里一坐就是半天。毕业后,他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江南春早》。该曲采用众多民间音乐曲调,旋律清新优美,民族特色浓郁,荣获了“上海之春”中国作品演奏奖,上世纪60年代还被灌制成唱片,至今它仍是小提琴爱好者的常拉曲目。1958年,他与人合作了《采红菱》舞曲,1959年在维也纳参加了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的比赛演出,获得了银质奖章。
朱南溪一生创作歌曲500余首,其中最著名的有《丰收歌》舞曲和《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丰收歌》原是军队舞蹈家黄素嘉、李玉兰创编的舞蹈,朱南溪花了5天时间一气呵成为其创作了音乐曲谱。 该舞在一九六四年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获优秀作品奖,随后拍成电影,音乐还灌成唱片。上海文化出版社、北京音乐出版社,先后出了单行本和音乐总谱。《东方红》大型歌舞中也用了《丰收歌》。在庆祝建国十五周年游行活动中,有数百人唱着《丰收歌》,跳着《丰收歌》的舞步通过天安门广场。当晚由他所在的剧团演员在天安门城楼的联欢会上演出《丰收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那份殊荣、那份激动,让朱南溪至今难忘。《丰收歌》迅速红遍全国,许多普通百姓都能吟唱其曲调。
建国后,《义勇军进行曲》一直是代国歌。197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征集小组向全国征集新国歌。前线歌舞团非常重视此事,除专门成立创作班子,还从部队抽调文艺骨干,包括日后成为著名词作家的贺东久。当时他写了一首《中国啊中国》的歌词,经资深词作家任红举等人补充修改,形成了《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的完整歌词。“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长江奔腾,昆仑巍峨……”当朱南溪拿到这首歌的歌词时,他感到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在文革十年耽搁创作黄金时代的军旅音乐家,十分珍惜这一百年难得的机遇,他迅速坐到钢琴前,将脑海里跳出的一串串雄壮有力、铿锵有声的音符弹奏出来。不到半天,这首优秀歌曲便一气呵成,速度之快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朱南溪坦言,相比过去创作歌曲时的苦思冥想和精心推敲,这首“新国歌”的谱曲颇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
经文化部、中国音协推荐,这首歌曲成为新国歌备选作品。《人民日报》同时刊出5首作品供专家和群众评选,最终《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脱颖而出。后因种种原因,《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未被采用,但它的艺术魅力延绵不绝。总政歌舞团和中央乐团在庆祝全国人大召开的晚会上,以合唱的形式演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北京音乐出版社以英汉两种文字编入《中国歌曲选》,在国内外发行。总政军乐团将它改编成军乐曲,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大典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