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正面临的四大生死之战_风闻
大佬动向-2021-01-04 12:06
“十四五”时期已然开局,新的时代揭开序幕,新的竞争格局也即将形成。
当下中国城市,正面临四大生死之战:
1、指标压力下的GDP之争
2、名誉压力下的头衔之争
3、人口压力下的人才之争
4、发展压力下的产业之争
每一竞争,都有得有失,但都影响深远,我们挨个来说。
01
GDP之争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建立,经济增长成为国家以及各个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GDP,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还可以反映财富实力。尽管这一指标并不在官员的书面考核规则中,但在改革开放后到2010年前后,GDP增长一直是最重要的政绩表现。
1985年中国开始核算GDP,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恰巧,这30多年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直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GDP在各地的考核中分量最重的30多年。
“唯GDP论”,也成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信仰”。
大干快上的各种投资项目、产业园区、矿区,如森林般的高楼大厦矗立而起,疯狂增长的小商品出口,都大幅推高了中国及各地区的GDP。
以近10年的城市GDP增长来看,就有22个大中城市实现2倍增长,合肥、贵阳、拉萨3个城市更是实现了3倍的增长。
一眼望去,成绩斐然。
但“唯GDP论”也同时带来了巨大问题:
**环境失衡。**以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的省份和城市,付出的环境代价是巨大的。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近年来逐渐被关注。
**巨额债务。**这个阶段,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而带来的债务问题已令人恐惧。2010年,中金测算中国政府整体债务率超过140%。若再加上居民、机构等,债务率已在300%左右。
尤其是2015年以来,地方拥有了自主发债的权利,每年发行的新增债券都在4万亿左右。2019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3万亿。一旦其中一环出现风险,天量债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可估量。
**GDP注水问题。**每年,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国家GDP总量,都会低于各省GDP总和,注水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2017年,辽宁首先对外确认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随后,吉林、内蒙古、天津也加入“挤水分”行列。比如天津滨海新区将2016年GDP由10002.31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缩水幅度达三分之一。
而借着2019年国家统计局调整GDP核算方式起,各省份的GDP排序再次打乱。
北方省份普遍挤水分,尤其是山东,2018年GDP调整后缩水了近1万亿。
不过,GDP考核时代即将过去。
2013年,高层就提出了“不以GDP论英雄”,考核不再“唯GDP”。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带来的不确定性,202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不再设置GDP增速目标。
告别“唯GDP论”旧时代,以民生考核为主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02
头衔之争
在争夺GDP谁大谁强的同时,另一场关于城市名誉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城市的等级高低,事关获得的政策、人口、资金等关键资源多少。
中国目前的城市等级划分,主要包含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普通省会城市、地级市、县、乡镇等几个等级。
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科技中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等头衔,都是每个城市必争之地。
尤其是国家中心城市,这一代表着国家层面最高级别的荣誉,含金量十足,每个城市都心向往之。
在2010年最初提出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5个。而到了2016年,国家先后批复了成都、武汉和郑州3个国中城市。2018年,西安成为第9个国中城市。
10年时间9个城市获批,此后再无城市加入阵容。
在不少城市的“十四五”规划中,都把竞争国中城市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合肥、沈阳、福州、杭州、南京、济南、南昌、长沙、昆明等至少13个城市,都在竞争序列。
03
人口之争
另一场城市之间的争夺,则在“人口”战场 。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形势加剧,作为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人口之争,势在必行。
2017年,随着武汉发布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抢人大战1.0”**随即爆发。
天津、重庆、成都、杭州、南京、西安等一众二线城市加入战局,降低落户门槛、降低落户年龄,研究经费、人才住房也一并送上,可谓送钱送房送户口,花式引人。
到了2018/2019年,抢人大战,开始逐渐分化。人才争夺战演变成人口争夺战,向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蔓延,**“抢人大战2.0”**上演。
其中,西安、杭州两个城市最为成功。
2018年,西安人口增幅4%,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列第一。
而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猛增55万人,成功突破千万,首次超越广州、深圳,成为当年人口增长最猛的城市。
2020年末,10天内包括广州、福州、青岛等5个城市再次掀起抢人风潮,**“抢人大战3.0”**时代到来,慢节奏、零门槛抢人拉开序幕。
尤其是苏州,直接拿出了**“租房即可落户”**的新政。要知道,作为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常住人口1074万,GDP更是接近2万亿元。
但短板在于,苏州流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只有53万人,占总人口的7.6%,这在长三角诸多核心城市中,在平均水平之下。
不设门槛抢人,这些城市真的着急了。
04
产业之争
而让城市更加着急的,是抢到人之后,怎么才能留住人才。
实打实的产业落地,才是核心所在。
能否引来先进技术产业、能否配套产业链上下游所需、能否给产业人才足够薪资,都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留住人才的关键。
各个城市对先进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争夺,也日渐激烈。
在这方面,杭州、合肥、武汉、长沙,成为其中的代表。
**杭州,**如今的标签已经变成“数字之城”。阿里的成功让杭州成为电商之城,依靠大数据的城市管理模式,也在国内前列。
而如今,“直播电商第一城”的名号又落到杭州头上。疫情期间爆火的直播经济,成为城市最新争夺的对象。
杭州再次走在最前面。在中国直播电商MCN前10名中,有6家位于杭州,领衔者正是薇娅。而另据数据,在淘宝超过100万电商主播中,10%位于杭州,排在第二的广州占比7%。
今年另一个风口——社区团购,则让武汉牢牢抓住。
疫情的特殊原因,武汉尝试的社区团购模式,在后疫情时代并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巨头混战最激烈的城市。
以十荟团、食享会、兴盛优选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以中百、武商为代表的传统零售巨头,后来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盒马优选的加入,则代表着美团、拼多多、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入场厮杀,形成“武汉大会战”。
直到后来人民日报喊话“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去创造“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社区团购的火苗才算微弱一些。
还有**长沙,**努力抢夺品牌消费的风口,茶颜悦色、文和友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必经之地。
**合肥,**努力抢夺新能源产业风口。在之前液晶屏幕、内存产业获益颇丰后,合肥盯上了大热的新能源汽车,蔚来、大众新能源,都被合肥一一拿下。
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的竞争更加聚焦。
在产业风口的争夺上不敢松懈,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寻找差异化定位,引进新经济形态或新兴产业,尽可能建立全产业链,才能真正留住人才,赢得未来。
这已是当下中国城市竞争,最清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