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过劳死的绝路,是如何铺成的_风闻
张佳玮-作家-2021-01-04 09:10
过劳死,最初是个日语词。過労死。
现在英语里,都有这个专门念法:Karoshi。
以下部分,都是已有的、公开的百科条目,或是国际劳工组织官方结论。我只简译一下,有误的话,以原文为准。
1969年,一个29岁的日本人因过劳猝死,是第一例被公布的过劳死。
1978年,一系列过劳者中风和心脏病猝死案例后,日本人用起了过劳死这个词;1982年,这词被一本书提及。
19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时代,多个高管以类似方式盛年早逝,过劳死被大众重视。
1987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开始统计过劳死的数据。
1988年,厚生省宣布,日本大概有1/4的男雇员,每周工作60个小时开外,大大超出标准工作时间每周40个小时。
——以上据“过劳死”维基条目英语版。
一点想法:
公共话题往往滞后。当过劳死进入大众视线时,说明已有许多人牺牲了。
花团锦簇的泡沫经济期,尤其容易淹没类似事件。
工作疯狂如1980年代的日本人,也只有1/4的雇员,每周工作到60个小时开外。
即,如果一周上六天班,他们应该可以做到976。
如果一周上五天班,他们应该可以做到995。
但凡工作超出这个时限的,那就是比疯狂时期、自杀式加班的日本人的超额工作量,还要超额了。
在过劳方面,服务业者尤其会受到巨大压力。
日本消费者要求满足“顾客就是上帝”的感觉,与此同时,日本的制造业在G7集团里算低,故对服务业要求极高。这就逼迫日本人在服务业中做出惨烈牺牲。
据说有七成以上的超市便利店等从事销售的服务业者,遭受过恶意投诉,为此他们被迫做出更大牺牲来周全。
——以上据“过劳死”维基条目日语版。
一点想法:
我看过韩国的某篇论文,说过个意思,大概是:
韩国服务业者的压力之大,一部分是因为,在工作中备受上司压力的普通上班族,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受到的压力,转嫁到服务业从业人员身上。换言之,自己在公司做牛做马,就格外渴望在服务者面前当大爷。
大概,一个职场压力巨大的社会,会逼迫其中每个人(雇员与服务业者)都紧张起来。
大概,所有必须殷勤奔走笑脸迎客的人,背后都有我们不可见的辛酸与苦楚。
所有的温柔与周全,都是牺牲时间换来的。
过劳死的典型案例:
1 A先生在一个公司一周工作110个小时,34岁时死于心脏病。
2 公车司机B先生,一年工作3000个小时,37岁那年连续15天没休息于是死于中风。
3 东京的C先生一年工作(包括夜班)4320个小时,58岁时死于中风。
4 22岁的护士D小姐,一个月内5次34小时连轴转后,心脏病发逝世。
——以上据国际劳工组织官网。
一点想法:
过劳死者已经逝去了。逝者已矣。
活着的我们,可以对照以上条目,对比一下自己,思考一下:
有多少人,是(不自知地)正走在通往过劳死的路上呢?
许多地方只在人猝死之后,才认定这是过劳死。
但不止如此。
日本人还有个词,叫過労自殺:karōjisatsu。
会被过劳摧毁精神健康,引发过劳自杀的,包括但不限于:
熬夜工作、假期加班。
公司裁员,但工作总量不变,因此员工工作量格外巨大。
业绩压力。
经济衰退期,公司还给员工强加过多规范。
强迫退休、忽然解雇、职场霸凌等。
——以上据“过劳死”维基条目日语版。
一点想法:
并不是只有猝死才算过劳死。被过劳压榨到了无生趣后自杀,也可算作过劳死——实际上,后者比猝死者,大概还更绝望一些。
不妨对照上面这些情况看看,如果有类似经历,或精神状况已经很不好了,应当警惕:
那些过劳自杀的人,都是经历着这些,一路走过来的。
1988年,日本的律师医生们组织了一个过劳死热线,试图挽救那些过劳工作者,但是依然有许多过劳死者。
因为过劳受害者,要么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生死边缘,要么因为社会压力,过劳却不求援。
1988-1990年,过劳死热线一共接到1806个电话。1990-2007年,每年平均400个。
但2009年,厚生劳动省认定的63起自杀案件里,有29例加班时间超过100个小时。
2013年,厚生省公告的日本过劳死者196人。
2014年,厚生省报告,2004-14这十年间,因过度劳累而自杀者涨了十倍。
且自杀者似有年轻化趋势。有越来越多二十多岁的雇员过劳死了。
2014年11月,颁布了「過労死等防止対策推進法」。
——以上据“过劳死”维基条目日语版。
一点想法:
许多过劳者走到最后,要么身体承受不住了,猝死;要么精神承受不住了,自尽。
前者许多都来不及意识到,身体先一步崩溃了;后者是已经绝望了,也很难拽回来。
人其实没必要将工作凌驾于生命至上的。但现代社会压力与各色舆论话术,会逼迫着人成王败寇,钉死在机器上当一个螺丝钉,至死方休。走在通往过劳死的路上,无法回头。
我觉得,哀悼逝者之时,我们也该考虑一下:
那些还活着的、还在经历过劳生活的、可能正走在通往过劳死之路上的、身处过劳死阴影之中的、虽然现在还活生生的但也许明天就会撑不住的的,辛苦的劳动者们。
如何保护他们的利益,别让他们不知不觉间就步向死亡。
这比最后一刻再试图拯救、人过世后才哀叹可惜,要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