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人看待新中国前三十年,还责备没遵循“可以马上平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惯例_风闻
爱爱-2021-01-05 18:58
【本文由“guan_15787556962926”推荐,来自《子政:“中国特色”了不起,但难以说清楚,是因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许多人仍然抱着旧的王朝更迭的习惯性思维,看待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历史,责备没有遵循“可以马上平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惯例。他们不知道其中的古今之变。
在近代以前,一个新王朝建立,就意味着国家一统、天下太平,没有内外强有力的经济和军事威胁,可以放马南山,专注于农耕,休养生息了。
而近代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都已被纳入到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统治秩序中,不得不接受它的剥削和压迫。所以这一次新中国的建立,便意味着要从全球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秩序中挣脱出来。如此一来,新中国的建立,不可能像古代王朝那样,一建立就意味着万事大吉;相反,马上就面临着这种西方主导下全球秩序接踵而来的围剿、扼杀。
前三十年,实际上为了打破围剿,获得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环境而奋斗,仍然处于准战时状态,加上大量的国防开支,根本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其次,与古代不同的是,无论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还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需要,新中国也已不可能如古代那样,简单地专心于农耕,只管吃饱饭就可以了。它不得不从农业中提取剩余,压缩消费,积累资金,花费漫长时间建立一套既不能吃用、又不可能立即有回报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体系和军工体系。
这一切,再加上百年的凋敝及掠夺破坏,底子薄,使得刚建立起的新中国,要比任何古代王朝的初期困难得多。因为在长期的战乱之后,还要紧接着面临为了国家安全和工业化的强行军;近三十年的时间,没有修养生息的机会,人民处于极端疲惫的状态,由此就容易产生经济崩溃的错觉。
工业,就其本性与农业相比,是反自然的。它的建立和自我循环,不是依赖于工业投资者、生产者自身的自然需求,而是极端依赖外部需求来刺激和维持的。在一个分散、扁平的个体小农经济中,极低的生活水平,交通的不便,视野的局限,人的自然欲望及需求是低层次的,很难产生对工业品的大量需求。不要忘记,鸦片战争的起因就是,英国机器制的棉纺产品,在流行人工制的土布的中国内陆是毫无市场,所以才用鸦片贸易来搞掠夺式的平衡。
再有一条,工业本身从投资建设到获得回报,有一个漫长的周期,中间面临诸多不可控的风险压力、市场不确定因素、以及管理上的难度(工业的管理,也是一项需要高度组织化和长期积累的技能;而在小农经济中,是没有这种管理技能的积累的)。因此,在启动工业化之初,工业品的价格也必然昂贵。
加之交通的不便,农民即便有需求,个体小农也欠缺进入工业品交换体系的资格,充当工业的刺激因素。这就必然令个体小农,更青睐用农产品交换进口廉价工业品,从而排挤国货。事实上,英国的工业生发,是起始于高回报的奢侈品国际贸易。所有这一切,使得工业的建立与人的自然经济理性相悖,让“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开始大行其道起来。
有人责怪:新中国初期,为什么不首先发展轻工业?! 按自然顺序,人们首先需要的是消费品,当然要先发展轻工业,在此基础上再发展重工业。这也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走过的发展历程。 但是时移世变,20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和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17、18世纪不同了。17、18世纪的轻工业,还普遍处在手工制造水准,它加工的材料也是羊毛之类农产品,它的建立不需以重工业为前提。 而在中国工业起步的20世纪,轻工业产品的制造设备已经几乎全是机器了,不再是手工加工了;此外,加工的材料如钢电、水泥和塑料等等,都是重化工业的产物。还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这些也离不开机器设备。以上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重工业的提供。 要以大量廉价农产品、原材料,在风险极大、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换取质劣价高的工业设备,就不得不接受大量的盘剥;那么,投向国内工业所需及维持工业人口消费的数量,就会严重不足,且价格会很高。 还有,海外长距离交通运输费用的开支,包括以上所有这一切计算在内,轻工业也未必就一定会比重工业,更能有效地实现盈余、积累以及自我循环吧? 而且轻工业,也如同重工业一样,面临着国际竞争,面临着廉价产品的竞争,产生“造不如买”的问题。这一切,在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在以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轻工业资本积累的成效,会如何呢?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周边列强虎视眈眈的险恶国际环境。列强,绝不会坐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大国,顺利地发展起自己的工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的。他们必然要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技术和设备封锁,以使中国的工业发展成为无水之源。一旦,禁运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轻工业的基础是脆弱的。中兴不就是因为芯片的禁运,而处境尴尬吗? 像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那样的,在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轻工业的路径,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在没有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支撑下,所有的一切都是脆弱的,极难抵制外部不确定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它极易被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或金融经济等手段打断-----前有日本侵略后有中美通商航海条约,以及美国小麦的廉价倾销。后有二战后的拉美、东南亚和伊朗,无不一再印证着这一点,都终将是昙花一现,陷入种种不可跨越的陷阱。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轻工业的建立,反而必须要以重工业为前提。 因此,在一个新的、由帝国主义列强主宰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靠人的自然需求和自然理性推动,是建立不了自己的工业的,哪怕轻工业。工业的启动,需要国家这个外部力量的推动,和不计成败、不计盈利地托底与保护。 这一切,因缺乏人的内在自然动力,与人的自然理性相抵触,再加上工业化所要求的严格组织纪律性,会使人非常痛苦、不适应。最初,还有新旧社会的对比和强烈理想主义的支持,但时间长久了,难免精疲力尽,这又会让人们有种近乎崩溃的错觉。
还有人,责怪城乡二元体系的长期存在。其实,城乡二元分割,是工业产生的秘密。 工业,具有与农业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习惯,还需要稳定的、按部就班的外部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组织性。它需要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区隔开来,精心培育。 西方的中世纪与中国不同,无论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是城乡二元对立体系。城市,是贵族控制的、广大庄园的飞地,是自成一体的独立王国。城乡不能融通,土地不能自由流通买卖,资产阶级的前身不可能像中国的商人------如徽商那样-----自由买田买地。城乡的居民,分处不同的法权体系,不能随意地进入和退出。因此彼此之间,不能自由迁徙,而非像中国古代一样可以城乡自由出入。 二分开来的市民阶层,只能以城市为基地谋生,资金只能投入工商业的自我循环中,别无退路。而城乡的区隔、准入的限制,又保护了脆弱的循环,以及市民特殊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培养。没有城乡区隔,农业的自然理性就会是消融脆弱的,要求严格的工业理性。
农业耕作的效果,部分取决于人的勤劳,极大程度还要受到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所施加的侵害、限制和困难的影响。耕作之前,首先要改良土地的自然条件,能最大限度抵御和克服自然条件造成的危害和困难,而改良首先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劳动力,还有时间的投入,还有劳动力的组织成本。 正式的改良资金自然来自于国家投入,而资金来源,在新中国的初期,只能来源于农业剩余。但新中国的困难之处在于:农业剩余,还要为工业资本积累、工业人口的维持以及国防建设服务。而新中国对于广阔国土的自然条件,是做了整体改良的,而仅仅不限于几个大型水利设施。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估算一下前28年投入义务劳动的人力成本;再算一下如果在私有制小农经济下,把这些劳动力组织起来所需要的组织成本。另外,还要考虑水利建设的基金与全社会总收入的比例等。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不会无视人民公社的意义了。 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在于以最小花费,最小组织成本,最大人力动员,展开大规模的包括水利设施在内的国土自然条件的改良------这是私有制下脆弱的个体小农力,所根本难以企及的。投入的这些劳动力以及组织成本,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计算价格会是多少,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同时,人民公社还广泛培育了有组织的集体和管理经验,储备了大量有纪律性、能接受严格工厂制度的工人。而像中国古代、或者拉美印度的那种自由流民,则不是合格的工业化社会的劳动力。 必须认识到,人均寿命极低,健康程度极低,文盲比例极高,没有组织性,不能称为合格的、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这些在自发的、私有制的自由市场下,是不能得到改进的,只能成为流离失所的盲目流民或在贫民窟中与暴力和堕落为伍。比如,今天欧美的移民,不经训练,能成为合格勤勉的劳动者吗?改革开放时期的乡镇企业,能在中国产生,不是没有缘由的。改革开放后,前三十年确立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具备了,由此爆发出持久,巨大的发展动力-------这,其实是前三十年深耕厚植的预定目标。
但工业一经建立,就会创造一种新型的劳动力,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客观环境,会反过来改造人的自然需求,从而才真正为自己创造出存在的理由,创造出市场,创造出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这个时候,城市的公有制、重工业,也可以为乡镇轻工业提供廉价的机器设备、技术和技术人员,提供需求刺激和基础设施。 另外,如果没有国内重工业支持的技术人员、配套技术条件、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外资也不会来的。来了,也只会投在原材料上。中国,将会被长期锁定在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路径上。此外,外资之所以首选中国作为投资地,是因为中国还有一支完整工业体系和集体化培育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国际市场,离不开对国际规则的利用。但国际规则是强者制定的,强者制定的规则只有强者才能运用。而中国在前三十年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稳定和凝聚力,军工国防工业的两弹一星,成体系的工业,对抗美苏霸权而锻造的独立自主的主权,以我为主的主心骨,等等;使得中国,可以利用这些规则,而不受强者的过分干扰和剥削。 那些强者在面对弱者时,对于这些规则的态度可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决不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么有信誉、有契约精神的。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广场协议,对俄罗斯的态度以及中美贸易战等等。事实上,对中国强弱力量的估计上,是这些强者失算了,他们现在正后悔呢。而这些长期隐而不显的力量,正来自于中国前三十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坚定不移的发展重工业! 大家如果能理解以上所说的,就能理解前三十年以国家主导、以公有制、通过高积累建立的看起来低效和质量不算高的重工业体系的极端重要性了。 实际上,1978年的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也标志着: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终于有条件可以实行“无为政治”,胜利地进入修养生息阶段。因此这个时候,必然、也必须发展轻工业,减少国家干预,积累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