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是冷兵器时代最强?古希腊人:老杜这话有前提,也怪我们体力不好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36361-2021-01-05 10:51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微漫烟叶
字数:3261,阅读时间:约14分钟
编者按:一直以来,网上都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其顿方阵是同时期冷兵器时代最强阵容,统一了古希腊世界,灭亡波斯帝国,横扫什么“铁血秦军”更是不在话下,还能“战胜以后18个世纪,即在黑火药兵器占据优势之前的任何一支军队。”那么,马其顿方阵真的如此厉害吗?
公平的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能征服古希腊和波斯帝国,靠的是强大的马其顿方阵的说法,有一定正确性,但是其实忽略了真正的原因。这首先要从腓力二世的老师伊巴密农达说起。
第一留克特拉之战
腓力之所以能崛起,离不开其老师,发明斜线阵的底比斯名将伊巴密农达。以留克特拉之战为例。在战前的底比斯军队,由于受到一些不利预兆,导致普遍士气低迷。对此伊巴密农达为了鼓舞士气,不断伪造底比斯军队必胜的预兆。如“神谕说斯巴达将会在少女纪念碑的地方被击败………”(《希腊志》)显然伊巴密农达成功了。按狄奥记载,在一次战前全军大会上“他们全都改变心意,提起奋勇无前的士气与敌人作战”(《历史集成》)在双方进入战场之后,由伊巴密农达指挥左翼,“他从全军挑选最勇敢的士兵配置在一翼,打算要与他们战斗到最后……”(《历史集成》)右翼都是战斗力最差的部队,让他们在开战的时候,避免与敌人交战,受到攻击就向后撤退。其总兵力是7500人。而斯巴达方面由国王克里奥布罗多斯在右翼,另一位国王阿西劳斯的儿子阿契达穆斯统领左翼。其总兵力是11000人。(但是其中斯巴达人只有700人)伊巴密农达将方阵布置成斜形,纵深50排排列。目的是要在双方短兵相接的时候,由于其一翼不断后退,使斯巴达方阵出现断裂,然后“底比斯人可以形成纵长战力在该翼发起猛烈攻击”(《希腊罗马名人传》)同时双方都将骑兵布置在最前面。
在战斗一触即发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底比斯的市场供应商和运输队在离开战场的时候,遭到了斯巴达雇佣军队的伏击,将他们赶回底比斯的营地。这是战争前的小插曲,但是有一个问题,斯巴达的雇佣军为何出现在这个地方?可能他们的目的是要在战争开始时候,偷袭敌人的营地。显然这个计划因为意外事件被打断。大约同时,双方骑兵开始战斗,斯巴达骑兵很快败北,并与后面队的重装步兵混杂在一起。此时拉科代蒙为了应付底比斯的进攻,“方阵摆出新月阵型攻击对方的两翼”(《历史集成》),而在斯巴达刚刚开始变阵,另一位名将佩洛皮达斯当机立断,立刻率领300名“圣军”向斯巴达认进攻,“在克利奥布罗都斯能够延伸战线之前,与他发动攻击使斯巴达人陷入混乱之中……”(《希腊罗马名人传》)同时伊巴密农达也把大军压制过来。对此色诺芬记载,战斗一开始斯巴达占上风;但是狄奥记载,抵抗的斯巴达军队陷入苦战;普鲁塔克也记载佩洛皮达斯前进速度敏捷;而奈波斯更是直接记载,“佩洛皮达斯在伊帕米农达斯麾下,率领一支精兵,首先击溃了拉西第蒙人的方阵”(《异族名将传》)。所以综合所述,色诺芬记载显然有误。历史上,在伊巴米农达和佩洛皮达斯的打击之下,斯巴达右翼统帅里奥布罗多斯和大批高级军官都战死。斯巴达右翼军队终于无法忍受最终败北,左翼看见右翼失败之后也逃离战场,底比斯乘机追击,斯巴达损失1000人,底比斯损失300人。
按网络上的通常观点,底比斯能胜利的原因,是靠着50排纵深的斜线阵。但是底比斯一直都是以纵深厚的方阵为主,BC424的得利翁战役中,底比斯就布置成25排纵深的方阵,在与斯巴达交战的BC394的科罗尼亚之战中,“皮奥夏人刚开始,放弃了16人纵深的规定,选择让自己分队越深入越好。”(《希腊志》)但是在科罗尼亚之战中,底比斯确遭到惨败。而伊巴密农达最多不过是将原底比斯纵深战术,又一次加强而已。其实底比斯能赢,主要靠的是伊巴密农达的个人将道。他首先将圣军集中使用,在之前圣军都是分散使用。其次就是斜形布置和后退战术,这样为左翼击败斯巴达右翼,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而到了腓力指挥的、决定希腊命运的BC338喀罗尼亚之战。他充分发挥了他老师伊巴密农达战术。在战前,希腊联军为了克制马其顿强大的骑兵力量,将军队布置在喀罗尼亚,这样希腊联军就获得了左翼群山和右翼菲索斯河的保护。迫使腓力要用步兵硬碰硬的作战。腓力将马其顿右翼交给亚历山大,并且派了一些老将来辅助他,左翼由腓力亲自指挥。马其顿可能是按照斜形方式布置,总兵力是30000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希腊联军一翼由雅典人指挥,另一翼由底比斯人指挥,联军按照查士丁的说法是占优势,推测的话是在4~5万人左右。在这里先插一下马其顿人对重装步兵的理解,以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主要根据托勒密和阿瑞斯托格拉斯为主)的观点,第一马其顿人认为自己的装备与比皮西地亚人重,“马其顿人身披沉重的盔甲”;第二马其顿人自己和希腊联军一样是重装步兵,“亚历山大派帕曼纽率领辎重队、塞萨利骑兵、联军和雇佣军,以及全军所有其他重装部队………他自己则带着马其顿步兵、伙友骑兵、骑兵侦察队、阿格瑞安部队和弓箭手,通过山区全速前进。”通过马其顿人的理解的重装步兵来看,希腊联军的装备可能与马其顿人一样。
这里继续说战斗,在双方走的军队在不断靠近的时候,“腓力观察雅典人,知道他们不能被轻易打败,下令他的方阵保持阵型慢慢撤退”(《战争中的诡计》)雅典人看后大喜过望,认为马其顿被自己声势所惧,发起全面追击。另一方面,底比斯显然也看出来有些不对劲,但是也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与自己方面强大的军势。腓力这样做的目的是,“腓力注意到他的士兵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锻炼的,而雅典人虽然凶悍,但缺少训练,只是在进攻时还有股猛劲。因此,他故意拖延交战时间……”(《谋略》)我们要知道真实战斗不是游戏,体力是有限的,特别是身披甲胃、手持盾牌的士兵,他们几乎每一时刻都在消耗体力。这一点也得到铭文证据证明,“考古学家们在雅典周边,已发现了24块书写于公元前333/前332年至前324/前323年间的埃菲比亚铭文,而在此之前的铭文证据一直付之阙如。这似乎说明,在莱库古政治改革期间,在喀罗尼亚战役惨败的背景下,雅典政府开始(或大大强化)了对埃菲比亚教育模式的组织和管理,将原本流传于民间的、其训练强度与水平可能尚无法满足国家的埃菲比亚传统,制度化和法律化了”(《雅典古典时期埃菲比亚文化》)
至于当时的战场,虽然腓力消耗了不少雅典人体力,但是雅典人也成功追上了腓力,同时右翼也开始交战。双方在抱着必胜不败的信念下,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交战,互有杀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典人体力不断下降。在这个时候未来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用不屈不饶的意志寻求胜利,……接着成功撕裂敌军战线坚强正面,使得很多人在战斗中遭到屠杀……”(《历史集成》)大概在同时,腓力也发起反攻,击败了正面的雅典军队。
▲纪念底比斯圣军所树立的狮子雕像
从上面战役过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腓力的马其顿方阵,并没有展现出对希腊方阵的巨大优势,最后能胜利,靠的是马其顿士兵的长久训练出来的体力,和亚历山大与腓力的个人将道,这才是马其顿能在喀罗尼亚战胜希腊联军的原因。毕竟《战争与武器的演变》的作者,军史作家杜普伊,在那段“战胜……任何一支军队”话的前面,是有前提的——“假如在腓力,后来又在亚历山大的亲自统帅下”。